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是怎样炼成的?

2019-12-25   汽车之心Autobit

12月18日51VR 在上海国展洲际酒店召开发布会,51VR 创始人兼 CEO 李熠对公司过去一年来在产品、应用和生态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了汇总更新。

51VR创始人兼CEO李熠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是 51VR 三大产品业务之一。2018 年 12 月 18 日,51VR 对外发布了 51Sim-One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一年过去,51Sim-One 在企业用户市场产生了哪些反响?什么才是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在发布会后,汽车之心对 51VR CEO 李熠做了专访,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先来了解一下 51Sim-One 的产品细节。李熠在发布会上提到了一个词:全要素场景,并特别强调这个词会贯穿演讲的始终。对于 51Sim-One 平台来说,“全要素”意味着对自动驾驶功能测试的完整覆盖。

51WORLD EC3地球克隆计划3发布会现场

具体而言, 51Sim-One 涵盖了对道路地图、动态交通流与场景库、多传感器仿真、车辆动力学仿真、自动化测试与云端计算等多种仿真与测试技术。

在发布会现场,51VR 联合上游客户商汤科技展示了基于Cityscape 真实数据集和 51Sim-One 仿真数据集的对比。

该实验使用 51Sim-One 生成的高质量的24万张仿真图片及自动化语义分割标注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并使用真实 Cityscape 验证集作评价,在平均交并比得分及像素精确度得分这两个关键指标上,51Sim-One 仿真数据集相比 Cityscape 真实数据集的误差已经控制在 10% 左右。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51Sim-One示意图

但两种技术背后的成本和效率差距却不止于此。“同样的数据标注或类型,真实场景测试,你需要去采集和进行标注处理,虚拟测试集,可能会生成更多可控的动态场景与环境气候,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去生成数据集。”李熠表示。

除了商汤,51VR 助力千方科技打造的新一代智慧交通数字孪生云控平台,助力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打造的城市微观实时交通流还原及单车级仿真模拟等产品背后也都应用了 51Sim-One 的共性技术。

以商汤、广汽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为样板,51Sim-One 在推出一年后先后进入了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两大市场,一如当初李熠规划的那样。我们好奇的是,这家年轻的公司都做对了什么?

李熠谈到了仿真测试行业的几大痛点,首先是“技术集成度不高”,包括环境建模、传感器建模、交通流仿真、场景库建立与自动化测试等在内面面俱到的全能型玩家很少;其次是“自动化程度不足”,一个项目要 3-6 个月甚至更长,而效率和成本直接挂钩;最后是“运行算力有限”,由于 3D 仿真数据的规模过大,大多数仿真测试平台都很难在成本可接受的算力工具上流畅运行。

实际上,上述三个问题可以汇总为一个问题:技术不够成熟。

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路径,李熠在采访中透露,51VR 在过去两三年中投入了几百个工程师在核心仿真测试平台的研发上。包括来自车辆工程、软件工程学科、计算机图形学科、物理学、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交通管理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不同行业背景的人才先后加入。

一个团队扩张的小细节是:2016 年年底 VR(头显)领域出现资本寒冬,51VR 团队借此扩张,如今上海团队有 1/3 是当时招揽的。

51VR 的技术在人才聚拢后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传感器仿真与硬件在环为例,51Sim-One 支持通用或定制需求传感器的多路仿真,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在内的多种传感器都提供了丰富的仿真工具。

  • 摄像头:提供包括 RGB 图、场景深度图、2D/3D 包围盒、语义分割图、实例分割图等仿真数据;支持对摄像头识别算法作 SIL 和 HIL 测试和评价。
  • 激光雷达:提供带强度和噪声的点云原始数据、语义分割点云和识别物的 3D 包围盒。
  • 毫米波雷达:支持目标级和回波级仿真,返回结果包括识别目标物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角度和 RCS 等。

李熠谈到了 51VR 具备而其他公司不具备的东西,“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定位,我们作为第三方仿真服务供应商更加独立,更加放心地让上下游用我们。”李熠表示,有些公司在推销自己仿真产品的同时还会推销自己的算法,甚至推销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反观 51VR 会高度专注在计算机仿真模拟领域。51VR 还做了一些别的工作来确保潜在客户“安心使用”。

从第一天起,51Sim-One就搭建了可扩展的分布式并行仿真架构,支持在单机、私有云和公有云等不同环境下部署。在做云渲染的时候,51VR 做 SaaS(Software-as-a-Service)层,这个策略在客户那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悉,51Sim-One运行环境已经为典型客户搭建私有云了。

51Sim-One 最后一个契机来自“天时”。在当天下午的智能驾驶与智慧交通分论坛上,来自北京航空航空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邓伟文教授分享了一个观点:在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等国家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一硬、一软、一网、一平台”的核心战略。

这里的“一软”就涵盖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注国家信息安全的当下,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产工业软件平台是必经之路。而 51Sim-One就是在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大潮下,乘政策东风成长起来的国产自主软件平台。

回到自动驾驶领域,国内外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已经走到了建立相关标准规范的关键时期,其中仿真模型与数据格式的定义显得至关重要。

51VR 方面表示,51Sim-One 仿真测试软件具备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李熠透露,就在发布会召开前一周,51VR 的工程师与百度华为等一道赴德国参加了 ASAM(自动化及测量系统标准协会)关于自动驾驶仿真测试软件标准的年度会议。

此外,51VR 也是 C-ASAM 标准制定工作组的最早期 6 家会员企业之一,其余 5 家分别为华为、上汽集团、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腾讯和亮道智能。2019 年 9 月 27 日,C-ASAM 正式成立,参与OpenX系列国际标准及中国本土化标准的制定,包括 Open CRG、Open DRIVE 以及 Open SCENARIO。

51 World Editor世界编辑器工作界面图

51Sim-One对上述标准与格式做了很多的符合国内需求的扩展,同时也保留了原标准格式的兼容。

例如,51VR 旗下高精地图编辑工具 51World Editor世界编辑器除了可以中国特征的道路路网(公交专用线,待转区等),还支持导入标准的 Open DRIVE 格式的文件来进行二次编辑,最终由 51Sim-One 来自动生产仿真所需的静态场景。

51Sim-One 如何以创业公司之姿挤进高技术高资金门槛的汽车行业?

我们来倒着回顾一下,“天时”国家信息安全的诉求,给了 51VR 政策的东风;“地利”商业策略的专注,对冲了巨头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人和”稳健的团队扩张,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深耕产品和技术形态。

至少从目前来看,51VR 似乎没有犯错,而对于未来,李熠并没有太多顾虑:“我们是依靠技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我们不是 PPT 公司,很多大的趋势都是不可逆的,我们会慢慢走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