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吃饭是人生最重要的开场白。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资深吃货来说,长期霸占解馋视频榜首位置,吊打各路吃播视频的要数《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被拍糊了的《舌尖3》不在此列,哈哈)。
让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舌尖》前两季总导演陈晓卿,我的安徽老乡,他的纪录片不仅堪称“下饭神器”,更能让人们口水与泪水齐飞。
网友们亲切地管陈晓卿叫“人间饿爸”,意思就是说片中美味看得人饿到当场想喊陈晓卿为“爸爸”。
1965年11月出生的陈晓卿是安徽人,他从小立志当个科学家,成绩好到“上学之前就可以进三年级”。
陈晓卿小时候的食物并不丰富,12岁那年,在大雪纷飞的一天,姑父带他第一次喝当地早餐的“潵汤”,羊肉丝、小麦仁、胡椒面和茴香混合的“潵汤”落肚。
陈晓卿顿时觉得,当一个美食家也不错,同时一边暗骂着自己太没出息:“一碗汤让国家少了一个钱学森。”
陈晓卿先生
1989年毕业,他被分配去央视做纪录片导演,拿过大奖却没火。
十年里,“小馆子爱好者”“地沟油美食家”的陈晓卿把脑子锻炼成了一张现成的京城美食地图,却还是难以找到味觉上的归属感。
人在异乡,胃在故乡。很多时候,吃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碗缠绵的乡愁。陈晓卿常常惦记着安徽老家的“枕头馍”,人在旅途漂泊,一碗“潵汤”变成了旅愁。
他觉得,一定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不论置身何处,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总是能将自己带回记忆中的故乡和那些寄托情感的地方。
处理配菜
2011年,拿到了台里450万元重点投资的陈晓卿精心烹制出“视听”盛宴《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收获了超高的人气。
然而,传奇远而粥饭近。对陈晓卿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不过是个“盆景”,远不是他向往的那片“森林”。
2017年10月,也许是因为央视的伙食不够好,或是“吃和远方”的魅力实在太大,陈晓卿离开了央视,成立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我们吃臭豆腐,国外人吃臭奶酪,同样吃臭的人之间有哪些惺惺相惜的地方?又有哪些水火不容的地方?”这个灵感牵引着陈晓卿在自己的新片中做一场“国内国外的美食对对碰”。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出产的美食是全世界最好的,这种宇宙中心的感觉,中国人是这样,其他国家的人也是这样。
香气腾腾的面条
陈晓卿和团队说:“人类在一万年前就选择了小麦开始农耕,九千年前小麦开始往东往西传播:往西它更多的时候遇到的是火,于是变成了披萨、面包、烤饼,往东则更多地遇到了水,变成了馒头、面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不同的风土之间又从来不是彼此隔绝的。中国从来不是食物的孤岛,人类最出色的创意和想法总会不约而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奇妙的碰撞表现出来。”
离开央视后,陈晓卿带着拍摄团队走遍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美食江湖版图拓展到全球:库尔特羔羊、呼伦贝尔羯羊肉、哈萨克牧民马肉、阔尔扎克熏马肉马肠、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干丝、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人们在他的新片《风味人间》里面看到了奇异的“全球性”的展现。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海报
比方说,同样是火腿,陈晓卿拍完徽州人在太阳底下密密麻麻晾晒的火腿,镜头一转又到西班牙人窖藏的切片火腿,依旧勾勒出唇间美味。所以,如果说《舌尖》是描绘食物中“家的感觉”,那么《人间》就是来给食物找一个根,它告诉观众:“真正的特色美食,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吃到。”
微观摄影技术的运用也让陈晓卿团队如虎添翼。他在马肉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里急速冻结时拍摄,显微镜下生出美丽的冰花,颗粒状剔透如钻石的盐分渗入马肉,让观众看到“味觉”的长成,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像壁纸。
下海插鱼的渔民
在对美食内容精益求精的同时,节目组对人物叙述部分也同样精雕细琢。为了片中一段只有二十来字的解说词,剧组会特地邀请中国饮食史的专家进行考证。
第一集中“捕鱼少年”镖旗鱼的故事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虽然最终成片只有短短几十秒镖到旗鱼的画面呈现,摄制组却在风浪中足足颠簸了5天。全程开机,只为捕捉那一激动人心的短暂瞬间。
结果片子一播,好评如潮的同时,强悍的吃货当然不会满足于看着镜头上的美食流口水,纷纷付诸行动。网上的同款美食瞬间销量大涨。
几度江湖夜雨,灯火万家处。
陈晓卿先生
陈晓卿曾抒发过的自己想要的“期盼”:做一件自己能说了算的事情,承担全部的责任和风险,毁誉笑骂都由自己担当起来。而人这辈子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肚里的食物,另一个是藏在心里的梦想。
在平常的烟火气中,拍出并不平淡的人情味,用家常的美食让人们对做饭肃然起敬,做为一个有梦想的吃货,我想,陈晓卿已经无敌。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