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阶级”这个主题,已经成为了这几年电影的创作蓝海。
纵览近几次戛纳金棕榈的获奖影片。
从《我是布雷克》到《方形》再《小偷家族》都把电影引向了这一话题。
去年全球爆火的《寄生虫》,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向观众呈现了一出阶级寓言。
榨干主题的每一滴灵感,是电影创作者的惯性。
于是,最近又出现了一部“网红片”,其讨论热度也是居高不下。
今天,毒药君就带各位去看看,它玩出了什么新花样。
饥饿站台
El hoyo
影片开头是在制作高级美食的厨房里。
在这个厨房里,甚至要有小提琴手来为厨师们伴奏。
厨师长来回巡视,对每一道菜,每一份食材严格审核。
你以为下一秒,这些美食会出现在某个豪华宴会上。
但是,影片在这时却黑幕了,出现了一句独白。
“世界上,有三种人:上层的人、下层的人,和掉下来的人。”
这句话很显然是将电影引向了阶级分层这一主题。
但是最后一个“掉下来的人”,却又暗示着电影并没有这么简单。
此时,主角格伦从梦中醒来,他身处一个监狱中。
说是叫监狱,其实是一个上下连通的监狱坑。
在监狱坑中,每一层只能住两个人。
监狱坑具体的层数不清楚。
格伦此时所在的是48层。
每一层的监狱中央都有个方形的坑。
这个坑唯一的用途,是从上而下为囚犯提供食物。
而这些美食,正是由前面的高级厨房所做。
在整个监狱中,不光层数是一种阶级划分。
食物也是囚犯们最重要的分层体现。
每天,这些定量的美食会从0层出发逐渐下降。
越高层的囚犯们,会享受到充足且美味的食物。
而食物到了中层,就只剩下残羹剩饭。
食物会在每一层停留几分钟,整个过程中,囚犯要么忍住挨饿,要么丢掉尊严,选择饿狼吞食。
当然,食物越往下层就会越少。
甚至在50层以下,囚犯们几乎就没有任何吃的。
监狱中,还有一项规定:不能私藏食物。
一旦试图囤积食物,监狱就会自动调节温度,将该层的囚犯冻死或者热死。
监狱会在每个月后,对每层的人进行一次调整。
下一次住哪一层和谁住在一起,这完全靠命了。
在这样的规定下,想要活命,不顾一切地吃是唯一的办法。
格伦的狱友老头,上个月住在132层,他身上带着一把刀,最后活着来到了48层。
很显然,他为了活下来,最后选择了吃掉狱友。
杀人对于老头来说太平常,因为他本来就是因杀人才入狱。
但格伦不同,他是自愿申请来到监狱。
只要能在监狱度过六个月,他就能拿到一张正式文凭,在外面过上好日子。
在入狱之前,他只能带一件物品,格伦选择了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
起初格伦,并不习惯监狱的制度。
对于吃别人剩下的食物嗤之以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格伦也抵挡不住饥饿的力量,开始向现实屈服。
虽然,格伦成为了自己最看不起的样子,但是在他心里,还是善良有底线的。
当他第一次知道食物是定量供给时,他想到的是让每个人定量配给食物。
不过,这种意识和口号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
相反,在这种等级分化明显的地方,上层对下层精神和肉体的鄙视是难以改变的。
甚至前一天还是狱友,醒来就会为了生存,吃掉你的肉。
生存是第一法则,平等、友好、团结、互助这些词语,在这里根本行不通。
电影开篇讲了,在这个世界分为上层人、下层人,还有落下的人。
前两个好理解,那么“落下的人”指得又是什么呢?
电影里,监狱越往下层,囚徒的生存资源就越紧张。
为了能活下来,每天都有人为争夺资源而死去。
在这些人中间,也有特殊的个例。
当格伦成为老头的盘中餐时,一个亚洲女人解救了他。
这个女人,会时常会杀死自己的狱友,然后乘坐着餐台不断下沉,目的是为了寻找自己始终的女儿。
亚洲女人在影片中的存在,是游离在整个监狱制度之外的。
虽然影片提及到了她的身世,她是一个杀过人的疯子。
所以,在她的身上,你能看见无视制度的兽性。
而她在不停地杀戮中,却又是一种母性的动因。
同时,在格伦被亚洲女人救后,还做过一个春梦。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亚洲女人代表着人性本能的欲望。
即使亚洲女人再有顽强的生命力。
但也没能冲破这个监狱的制度,最后在底层的竞争中死去。
所以,改变监狱的制度成为了电影后半部分的重点。
由此,电影给出了两种选择的道路。
一种是至上而下的改革。
曾今为监狱效力的女面试官,由于身患癌症,自愿被下放到监狱。
她管这个监狱叫垂直自我管理中心。
她相信,由于制度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会让底层的人自发团结起来。
利用这一点,她想让人们改变饮食习惯。
她会在餐桌上留两份食物,并让下层的人也这么做。
并让这一观念一层一层地传下去。
当然,每一层的人肯定不会为下层的人着想。
他们依然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从来没有想过改变局面。
格伦看见她每天苦口婆心地教导,于是帮她想了一个办法。
他对下层的人说,不照教的方式做,就在他的食物上拉屎。
这种来自上层的威胁果然凑效了。
但是这种,方法还有一种局限性,那就是只能对下层产生威胁。
对上层,乃至整个监狱产生不了根本性的改变。
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二条路:革命。
而在革命之前,这位圣母改革者,为了保住格伦的生命,最终自杀,让其吃掉自己。
只有这样,格伦才会完成救世主的任务。
格伦靠着女人的肉,撑过了一个月,然后来到了第6层。
他和自己的黑人狱友,把铁床制成武器,踏上了一条暴力革命之路。
他们随着餐桌下降到每层,暴力威胁50层以上的人少吃一顿饭。
然后,从51层开始平均分配食物。
在此期间,他们遇到过嘲讽。
也遇到过支持,一位智者就给他们提出过建议。
他们可以用一盘保存完好的美食,向上层传达他们革命成功的信息。
于是两人选择了一份意式奶冻,作为革命的火炬,拼尽全力去守护它。
当然,两人的革命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整个过程充满各种流血、肉搏、厮杀。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直接表明格伦成功了,而是具有开放性。
在监狱的最底层,格伦没有看见杀戮和尸体,却找到了一个小女孩。
格伦最后决定,把冻奶给小女孩吃,让她成了革命成功的信息。
但是根据,前面监狱面试官的说法,监狱不会让16岁以下的人进入。
而那个亚洲女人寻找的孩子,根本也不存在。
所以很多人猜测,格伦会在革命途中,就已经牺牲死掉了。
而所有的结局,都是格伦在临死前自己幻想出来的。
但无论成功与否,格伦已经成为冲破这个监狱制度的象征。
他进入监狱时,带着进了一本《堂吉诃德》。
小说中,主人公堂吉诃德幻想自己成为了骑士,拿着长矛和风车做斗争。
在别人看来堂吉诃德是一个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从来没有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后格伦俨然从一名革命者变成了殉道者。
而他追求的道,就是彻底改变监狱的制度。
作为一部科幻惊悚片,《饥饿站台》的设定并非首创。
早在2008年,《银翼杀手2049》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就拍过一部短片《下一层》。
而这部短片,估计也是《饥饿站台》创作的灵感来源
从表达方式来看,《饥饿站台》并不隐晦。
相反里面的每一句台词,都是直接指向了主题。
喜欢它的人分为两类,一种是被它高概念和生猛的剧情所爽到。
还有一类是分析党,被片中的细节线索、内涵隐喻、开放性结局所吸引。
比起电影中呈现的绝望气氛。
现实中“阶级固化”的情况才更为残酷。
和《寄生虫》的结局一样,一切看似正在往美好的结局发展。
但是真实的情况真的会发生改变吗?
相不相信它,最终只取决于你在哪一层,以及你愿不愿意去改变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