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什么样?冯骥才、荣荣、柴隆、徐海蛟、周静书,宁波名家这样说

2020-06-25   宁波发布

原标题:端午是什么样?冯骥才、荣荣、柴隆、徐海蛟、周静书,宁波名家这样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于宁波人而言

又是个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

包粽子,挂菖蒲,划龙舟

还有吃“五黄六白”的食俗

宁波名家眼中

宁波人的端午节是怎样?

冯骥才

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弾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

《小雨入端午》——节选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荣荣

宁波近海,宁波人的脾性颇有点海纳百川,过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宁波人过个端午节,那是粽子吃得,菖蒲挂得,雄黄酒喝得,香袋佩得,龙舟划得,让一个传统的节日在宁波热闹又缤纷。这样天长日久的海之纳之,更延伸出宁波人独有的一些别处很少见的端午乡风,比如旧时宁波人过端午,还会在辟邪驱毒方面,兴画“端午老虎”与吃蜒蚰螺。

在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上写上虎头上的“王”字,也有的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也有将端午老虎印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虎、孩姿态各异,小孩子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填上各种颜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说是可辟邪。而蜒蚰螺就是蜗牛,据说在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蜒蚰螺炖蛋吃,吃后可清凉解毒。具体做法是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又比如在端午节这天,宁波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粘去,这样孩子就可以无病无痛、长命百岁了。

《宁波人的端午》——节选

荣荣:原名褚佩荣,现为《文学港》杂志社主编,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出版过多部诗集及散文随笔集等,曾获全国鲁迅文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奖项。

柴隆

端午佳节,中国人纪念屈原吃粽子的食俗流传至今。将毛笋壳泡软,端午前后拿来裹碱水粽,则是宁波人的专利。淡黄色的笋壳上有深褐色的斑点,带着豹皮斑纹的野性之美,脉脉传递生活之美学。相比市面上馅料五花八门,一口咬下去油腻腻的粽子,宁波人心里惦记的,依旧是那清清爽爽的碱水粽,白糖揾揾的老味道,怎可替代。

清人童岳荐在《调鼎集》载:“凡煮粽,锅内入稻草灰或石灰少许,易熟……”宁波人昔日也遵循古法,将稻草晒干后烧成灰烬,倒在纱布上,用滚烫的热水冲淋,沥下的汁水即是原始的碱水。与童岳荐煮粽之法不同,宁波人用碱水与糯米浸泡,添多、添少全凭经验:多一分,煮出的粽子则色褐如冻,碱味腥涩难入口;少一分,则色淡味寡如散沙,丢了色香味,须恰到好处,粽子才会琥珀金黄、坚挺稠漓,凑近鼻尖,有一股幽幽的清香,沁人心脾。

《碱水粽与“五黄六白”》——节选

柴隆: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特约文史研究员、浙江省作协会员、天一青年读书会理事长。撰写的甬城第一本饮食文化小品集——《宁波老味道》,荣获第三十届全国城市出版图书二等奖、“2017年度宁波版权十佳”、 “2018年度宁波文艺奖”等。

徐海蛟

世事如谜,遗忘不断进行着。

但看到“端午”两个字,嗅觉会首先醒过来。一股浓烈的雄黄酒的香味在记忆里氤氲开去。母亲手端一只搪瓷杯,里面盛着掺了雄黄的白酒,举杯抿一口,喷到卧室床底下,一路走,一路喷,屋里角角落落都有了雄黄酒的香。我记忆里的端午就是从酒香开始的。

其实不然,端午来临前两日,山村里的女人们都已采来了艾叶,拔来了菖蒲,将修长的菖蒲和艾叶倒挂于门楣上,起初我们并不能理解这一举动,母亲解释说菖蒲是绿色的宝剑,斩妖辟邪。这样一来,

原本长在野地里毫不起眼的菖蒲和艾草就有了点神秘的色彩。我们缠着大人告知都有哪些妖魔鬼怪需要除掉。他们会讲到端午那天,许仙听了法海和尚的建议,回到家,哄着白娘子喝下了雄黄酒,一条大蛇就现身了。那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只觉得生活里颇有危险,例如这样一条大蛇,就变作一个美人儿,混迹在人的生活里。可见门楣上悬几把绿剑,或者额头点一颗雄黄的痣,就变得分外要紧了。一个孩子的额上,被母亲用食指沾着打湿了的雄黄粉,点一颗大大的痣,竟自心里升起一种庄严之感。

《那又香又糯的端午》——节选

徐海蛟: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散文创委会委员。著有《山河都记得》《故人在纸一方》《别嫌我们长得慢》等12部书。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多种奖项。

周静书

宁波人的端午习俗里还有“端午担”。即端午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陪同的女婿要准备好“端午担”挑到丈母娘家里。还没结婚的“毛脚女婿”以及结婚第一年的新婚夫妻,很重视“端午担”,都会好好准备。一般“端午担”的礼品有六色或八色,其中大黄鱼要成双,大白鹅的头颈上要涂红颜色,一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称“吭吭鹅”,意谓越叫越发。此外“端午担”里还有粽子、时鲜佳果枇杷等。

岸上舞龙、水里赛龙舟也是宁波盛行的端午节群体活动,“这源于先民对龙的图腾信仰,古代文人的诗词中留下了很多赛龙舟的诗句,中山东路原大河路一带,都是旧时宁波人赛龙舟的地方。如今东钱湖、鄞州云龙、北仑小浃江等地,划龙舟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体育活动。”

《宁波人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节选

周静书:宁波著名民俗文化专家,创作和主编了20多部著作,其中《梁祝文库》和《梁祝文化论》分别获第九届、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曾任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

来源:宁波发布工作室

文字整理:俞素梅

编辑:罗湘波

端午回忆杀,你有补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