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人们对宇宙万物都感到非常的好奇,为了将宇宙奥秘弄懂,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掌握古代天象的大神。虽然,这些人都富有神话色彩,但是古人无比的崇拜。
天子祭酒
由于华夏民族最早属于农耕民族,对于四季的变化研究颇深,从如今的史书来看,商朝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就记录了月食、日食和行星名字。在我国的正史当中还有《天官书》、《律历志》、《天文志》,所以古人对天历法知识的了解非常的早,也记录得非常的详细。如果,不是专业的天文学大师,估计很难把中国的天文学弄懂。不过,古人对于天文学却得心应手,估计是从小教育有关。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里面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连儿童的歌谣都涉及到了天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真是自行惭秽。也许你会问,了解古代天文历法有什么用呢?如果,要阅读古代历史书籍,或者做一个文艺小青年,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天文学。
星宿
“五星”又称“五纬”分别为金星(太白星)、木星(岁星)、水星(辰星)、火星(荧惑星)、土星(镇星),这五颗星是古人实际检测到的五个行星。除了这五个行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道教将其称之为“五星七曜星君”当作神仙供奉,五星各自职掌着人间万物。每一个行星出现,就会在人间带来不同的征兆。
二十八星宿
古人观测“五星七曜”是以恒星为背景,因为古人认为恒星所在的位置亘古不变,所以经过他们的长期观测,选择了黄道和赤道附近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之为“二十八星宿”。这二十八个星宿,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有七颗,他们的位置都很固定。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形容为四种动物,名叫“四象”。
二十八星宿在《西游记·第六十五回》中的名字: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西方将这些星宿也想象成动物、比如狮子、天蝎、大熊等,和中国用白虎、青龙、朱雀、玄武来命名其实都是类似的。
二十八星宿
关于二十八星宿的作用,真的是说来话长。通俗一点来说,二十八星宿与一年四季有关,在古代还被编成了“二十八宿歌诀”。比如,西方的“参宿”黄昏出现在正南方时,就是春季正月。东方的“心宿”出现在正南方时,就是夏季五月。如果“参宿二”晚上向西慢慢落下去,预示寒冷的季节就快要来了,天气也逐渐凉爽起来。
在《诗经》当中有“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是指西方“参(古通叁)星”有耀目的三星(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象征“福、禄、寿”)。在二十八宿中的“参星(晋星)”和“心星(商星)”常被当作典故,比如有一个成语叫“参商不相见”。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与晋星。”
高辛氏(帝喾)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阏伯”,四子叫“实沈”,居住在深山树林,不相往来。如果,相见两人大动干戈,就会打架厮杀。高辛氏很苦恼,找到尧帝,让他将老大迁往商丘(河南商丘),主持“商星(心宿)”,将实沈迁往大夏(山西晋阳)主持“晋星(参宿)”。两人相隔十万八千里,这一辈子恐怕就不会再相见了。正所谓“参商别后各天涯,今后在也不相见!”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指“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个行星。古代人们把这北斗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勺子。北斗七星的作用,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和季节。比如,北斗七星的斗柄(勺子尾巴)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向东方,为春天;斗柄指南方,为夏天;斗柄指西方,为秋天;斗柄指北方,为冬天。
如果,把天枢和天璇连成直线并延长约5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就是北方的标志。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如果夜晚在野外迷路,可以借助北极星找到方位。
古代人为了度量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位分为“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个等分,称之“十二次”。
而西方将我们所说的“十二次”,分为了“十二个星座”,依次为“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西方将这十二个星座用来占卜,占卜师认为一个人出生时,各星体落入黄道上的位置,说明了一个人的先天性格与天赋。所以,十二星座都有相对应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出生日期,就可以找到自己属于哪个星座。找到星座以后,就能知晓自己的性格以及上天赋予的哪些天赋。
牛郎织女
其实,“十二次”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有两种,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岁星纪年”。
第一种: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说法:“星纪,日至其初为大雪(11月),至其中为冬至,于周为正月(冬月)。玄枵,日至其初为小寒(腊月),至其中为大寒。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雨水),于周为三月(正月)。”比如,太阳由西向东,与星纪初交就是大雪,与星纪中交为冬至,与星纪环绕一圈为冬月。当然,这个需要懂天文学才可以,首先你要知道这些行星的具体位置,才能进行观测。其次,在古代有专门的星官负责,业余小白用肉眼肯定分辨不出来。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这些行星在古代的作用就可以了。
第二种:用“十二次”来纪年。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对“十二次”作了解释:“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寿星,巳曰鹑尾,午曰鹑火,未曰鹑首,申曰实沈,酉曰大梁,戌曰降娄,子曰玄枵,丑曰星纪。”所以,古人还常用“十二次”来纪年。比如,某人出生于12月7日-1月5日,任何一个时间,就是岁在星纪。如果某人出生在1月6日-2月3日,任何一个时间,就是岁在玄枵。这种“岁星纪年”已经很古老了,东汉时期就已经废止。不过现在,我们也可以结合西方的星座,找到相对应的时间进行命理分析。
我们可以把“十二次”看作中国十二星座,只要知道自己的农历(阴历)出生日期就可以进行对照。
星纪(12月7日-1月5日)玄枵(1月6日-2月3日)、娵訾(2月4日-3月5日)、降娄(3月6日-4月4日)、大梁(4月5日-5月5日)、实沈(5月6日-6月5日)鹑首(6月6日-7月6日)鹑火(7月7日-8月7日)、寿星(9月8日-10月7日)、大火(10月8日-11月8日)、析木(11月9日-12月6日)。
古人观测天象对农耕的帮助也很大,但是在建立星宿的同时,有些巫师却利用天象来占卜吉凶。由于古人对一些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古人对地震、日食、月食等天灾人祸视为不详,一些江湖术士就利用天象将生死吉凶联系起来进行敛财。
术士们为了迎合统治者,绞尽脑汁也想了不少办法。他们利用天子的迷信,将皇帝包装成天子,天子是紫微星下凡。由于皇帝对统治的需要,也认可了这一点,所以古代的巫师地位也非常高。
术士为了能长期敛财,他们也利用天象,对号入座。如果, 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罪惩罚他,在上天惩罚之前就会有所警示,比如出现日食,引发洪水、山崩、地裂等不祥的征兆。如果天子勤政爱民,贤明仁德,经常祭祀天神,灾难就会解除,地上就会出现祥瑞的征兆,国家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据说春秋时代,孔子在编写《春秋》的时候出现了麒麟,被视为千年难遇的祥瑞之兆,于是孔子停笔,春秋也因此而结束,进入战国时代。
皇帝耕地
由于古代缺乏对科学的认识,所以都很迷信。比如彗星(灾星)出现,可能将爆发战争。如果,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星宿,地上与之相配的郡县就会五谷丰登。如果,某地出现荧惑星,可能就会出现大的灾难。总之,古人的迷信,常与天象有很大的联系。所以,现在的星相占卜也带有迷信色彩,对于星座命理,大家也不要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不过古代的天文学,对农耕民族来说,帮助非常之大。我国的“24节气歌”就是根据天文历法来制定的节令。比如,在某个时节,农民可以利用掌握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行季节性判断,现在该种什么,该做什么。所以,在古代天文学,对农业生产,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古代的天文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是一般人弄得懂的,而我也只是略懂皮毛。所以,不能全名而系统的阐述出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普及古代天文知识。其实,古代天文学,往往与历法有关联,所以有时间我还会写一篇关于历法的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