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为啥台湾人、闽南人都崇拜关帝

2019-07-26   阿杰传承闽南文化

风光旖旎的福建东山岛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台胞重点祖籍地。岛上有一座名闻遐迩、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的铜陵关帝庙,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五大关庙之一(其余四个为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和荆州关帝庙)。

闽南——关帝文化传播的“码头”

古往今来,台湾同胞十分崇拜关公。在拥有2300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在台湾,随便走进哪个家庭,几乎都可看到厅堂正中的“头条”位置都是让关帝像、关帝联给占据着。过年过节以及农历五月十三关帝诞辰,台湾信众都要备办牲礼,虔诚地在关帝像前顶礼膜拜,借此机会祈求关帝“关护”家庭、事业、前途、健康等等。

台湾同胞的关公崇拜热与台湾同胞重点祖居地闽南有关,台湾和闽南有共同方言、文化传统、习惯心理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组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据《台湾寺庙大观》中记载:“全台关帝庙都是明、清时期从闽南东山岛的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去的。”东山岛早就成为关帝文化从中原走向台湾乃至世界的“码头”。可以说,至今台湾大大小小关庙1000余座,其中大部分都认东山关帝庙为香缘祖庙。

关帝崇拜的历史由头

关公崇拜热不仅有着悠久历史,而且有其历史背景的衬托。关羽生前最大的官衔不过是“前将军”,最高爵位不过是“汉寿亭侯”,并不怎样显赫。可是到了宋朝,他的地位骤然上升,被宋哲宗封为“显烈王”,宋徽宗又封他为“义勇武安王”。特别是罗贯中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诞生,塑造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走单骑、义释曹、囚于禁、淹七军、读《春秋》、赋诗竹等令人感奋的壮举,使关公的地位跃居历代名将之上,成为“古今第一将”,正如一副关帝联写的:“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



自宋代起,历代君王授予关羽不少“荣誉称号”。明代明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

关圣帝君”,到清末的光绪皇帝那里,加封给关公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26个字,采用了最美好的文辞,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明清时期,关羽封“帝”后,所建关庙均称关帝庙。由于皇帝的推崇,关公成了国家级的神祇,完成了他“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由人而神的变迁过程,儒、释、道三家也争相把关公拉进自己的教门,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公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可以说,他是我国民间诸神中威风八面的保护神,受到朝野官民的普遍祭祀,被称为“武王”、“武圣人”,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台湾人的关帝崇拜热

全国去台人员最多的东山县与台湾隔海相望,这里史前因海退多次出现与台湾连成一块的景象,形成横亘海峡的“东山陆桥”,史前人类就曾通过陆桥将古老的文化传入台湾。宋代,东山岛守军与元军激战不敌,败退台湾,和当地土着人共同拓荒垦业。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东山岛子弟踊跃随军赴台,为开发台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山岛人向台湾移居时,大都遵循着一个习俗,离开前习惯到岛上的铜陵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进香朝拜,祈祷圣帝庇佑或祈赐香火,分灵崇祀,并将“铜陵关圣帝君”的香火袋挂在胸前或奉在船上,祈求庇佑。到台湾后,就在当地建庙奉祀或者在家中供奉关帝。入清以后,东山岛上家家户户供奉关帝为“祖”,户户皆悬帝祖像,家家都是关帝庙。这一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也传入台湾,至今在台湾的东山岛乡亲大多数也有这一奇特的关帝文化信俗。

农历六月二十四,民俗传说是武财神关公(关帝圣君)圣诞日,愿关帝圣君保佑今日头条读者财源广进、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