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不断的橙色预警中,每天都在中暑边缘疯狂试探的我们,小暴脾气是不是一点就炸?
我们总是将天气与自己的情绪联系起来。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高兴时,窗外必然是阳光灿烂;抑郁时,天上必然是阴云密布;伤心时,外面必然是倾盆大雨……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情绪不但无法“感天动地”,还会反过来受到天气的影响。
例如1988年7月,美国迎来了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各家各户的电费飙升,高速公路上停满了因为过热出现故障的汽车,冰棍还没吃到嘴里就化了……与此同时,犯罪率也像气温一样打破了记录。谋杀、强奸、持械抢劫、袭击等案件数量飙升,高达156万起。
虽然很难将任何一起案件归咎于高温,但科学家们相信,高温与暴力犯罪之间,的确隐藏着一些我们尚未查明的联系。
为什么高温会催生出暴力犯罪?天气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
天气和我们的情绪有什么关系?
天气对情绪的影响
阴雨连绵,难免使人精神懒散,郁郁不快;阳光明媚,不自觉间人就会精神高涨,心情愉悦。这一切背后,就是气象情绪效应——气象变化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对情绪影响最大的气象变量是日照时间、温度、湿度,此外每个人的天气性格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 阳光与心情
研究发现,明媚的阳光会减轻人的焦虑和不安,使人感受到幸福和愉悦。
沐浴在温暖的日光下,我们体内的褪黑素分泌活动减弱,血清素增加。褪黑素是导致我们嗜睡和疲倦的元凶,褪黑素减少,我们就会精力充沛。血清素是一种能使我们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传递物质,会影响记忆、抑郁和睡眠状态。天气晴好,阳光明媚,我们体内的褪黑素减少,血清素增加,人自然就变得活力满满,非常开心。
天气不好的时候,没有太阳,我们体内会产生更多褪黑素,人也变得懒散起来,动不动就想睡觉。同时,我们体内血清素会减少,没有足够的血清素,人很难觉得幸福,整个人都会变“丧”。另外,天气不好的时候,由于只能长时间闷在室内,这也会使我们感到不快。
阳光使我们体内褪黑素减少,血清素增加
各种因素叠加之下,天气不好,想高兴都难。某些人甚至会患上季节性情感障碍,这种病也被称为“冬季抑郁症”。因为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对天气敏感的人一不小心就抑郁了。治疗这种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光治疗,随着强光照射,人体内血清素增加,褪黑素减少,心情也会好转起来。
- 温度
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温度较低时,为了不至于被冻死,身体需要更多能量维持体温,这也意味着身体会将更多精力转移到这一目标上。所以,温度下降时,我们很可能会昏昏欲睡,不愿参与社交和活动。雪上加霜的是,每当气温下降时,很多慢性病(例如腰痛)也会跳出来刷存在感。
但是,炎热的天气也并不是那么美好。不管阳光多么灿烂,一旦温度过高,超过一定界限,人就会比平时更易怒。美国的一项研究就表明,高温与犯罪数量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温度越高,暴力犯罪案件越多。
- 下雨天与食欲
何以解忧,唯有暴食。寒冷多雨的季节,心情抑郁的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暴饮暴食。
在寒冷多雨的天气里,我们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随着血清素的减少,我们就会非常渴望碳水化合物,因为碳水化合物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人体内的血清素。这就是为什么不开心了,吃顿好的心情就会变好。
寒冷多雨的季节,我们更容易抑郁
- 天气与性格
天气对情绪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天气性格。
在一项针对415名荷兰青少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大约一半的青少年并没有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而另一半则受到了影响。进一步的分析确定了以下几种天气性格。
夏季热爱型(17%)——喜欢阳光明媚、气温适宜的天气,讨厌下雨。
夏季憎恨型(27%)——喜欢下雨,讨厌阳光明媚、气温适宜的天气。
厌雨型(9%)——讨厌下雨,但对阳光明媚、气温适宜的天气并不是特别喜欢。
不受影响型(48%)——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Psych Central的创始人兼主编约翰·格罗赫尔(John Grohol)指出,天气肯定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但是这种关系的强度和方向因人而异,对某些人的影响较小,对某些人则更为明显。
天气对人情绪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的天气性格
许多人认为恶劣的天气会使我们悲伤,好天气会使我们高兴。格罗赫尔认为,这可能取决于一个人对“好”天气或“坏”天气的定义。如果有人喜欢下雨,那么在他们看来,阴沉的雨天是“好”的;而对于那些喜欢阳光和蓝天的人来说,雨天是“坏”的。
同样的天气,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但是的确有一些季节,会比其他季节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
气温越高,暴力犯罪越多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情绪。随着全球变暖,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高温对情绪的影响。
每一年,随着温度上升,我们的性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有些人症状相对较轻,可能只是在堵车时更容易压不住脾气狂按喇叭,或者只是不愿意对陌生人伸出援手……
但也有一些令人不安的变化。2018年,一股热浪席卷全球,北极频频发生火灾;驯鹿热得跑到芬兰的海滩上避暑;因为冰雪融化,瑞典的最高峰都变矮了……人类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在英国,拨打999报警电话的数目创下了历史新高。一位警官评论说,公众对这种天气的反应“非常奇怪”,在一些地区,报警电话甚至增加了40%。
当然,这些听起来都像是臆想出的关系,并不能说明高温就是罪魁祸首,可能还存在很多其他解释。但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有力地证明了高温和暴力犯罪之间的相关性。
在英国,从2010年4月到2018年4月,气温达到20℃时的暴力犯罪率比10℃时高出14%;
在墨西哥,气温越高,有组织的犯罪就越多——一些学者怀疑,这是因为高温使人产生了“暴力倾向”;
在南非,温度每升高一度,谋杀案数量就会增加1.5%;
在希腊某地区发生的137起凶杀案中,超过30%的案件发生在平均气温25℃以上的日子;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美国、芬兰和西班牙等地,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总的来说,许多科学研究都证明,高温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暴力犯罪。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了社会运动和天气之间存在关联。一项对过去36年中7000多起社会运动的分析发现,它们往往发生在气温不冷不热的日子。如果温度继续升高,这些社会运动很有可能演变为暴力事件。
虽然社会动荡可能会发生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但当气温更高时,我们似乎更可能对此作出反应。
邓迪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特雷弗·哈雷(Trevor Harley)补充说:“高温和骚乱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U形。当天气变得特别热或特别潮湿时,因为动起来太不舒服,人们反而懒得折腾。”
一项研究分析了12个国家的1320148自杀事件,发现气温也会影响自杀。温度越高,自杀发生率越高,当温度达到27℃时,自杀率最高,典型代表是西方国家和南非。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也发现,当气温上升到27℃左右时,住院人数会比平时上升7.3%。
气温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为什么高温对我们的行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高温闷热的天气使人觉得不舒服,心情糟糕,做出一些不那么好的行为。有大量证据表明,高温会使我们更愤怒、更紧张、更不快乐。比如天气炎热时,足球运动员更有可能做出攻击性动作,记者更有可能在报道中使用负面语言,人们更有可能罢工或辞职……
为了便于理解,一位研究人员给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类比:平均而言,人们在气温32℃和21℃时的感受差异,比他们是丧偶、离异还是已婚之间的差异更大。
研究发现,天气会通过我们的身体,影响我们的大脑。2017年,科学家发现芬兰的气温与人们体内的血清素含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血清素含量和每月的暴力犯罪率有关。这表明,高温改变了我们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使我们更具攻击性。
西班牙的“番茄大战”等夏季狂欢节,会让人们短暂地陷入狂热的氛围中
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温会使我们体内的睾丸激素水平提高,使我们更有攻击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随着气温上升,性暴力和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会大幅增加。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相关性——研究人员把温度这个因素,和犯罪联系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因素的变化,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因素。例如夏天昼长夜短,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聚会、饮酒、娱乐,会接触到更多人,这会不会是导致我们行为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呢?
“很难把这些事分开考虑,因为它们总是同时发生,”哈雷说,“比如自杀率——自杀率高的时候,往往是气温更高的时候,但这也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自杀也变得容易起来……俄罗斯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这可能与酗酒有关,而不是天气影响。”
新冠疫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疫情,许多夏季活动被迫取消,更便于我们研究高温与暴力之间的关系。
但无论如何,未来都不会很乐观。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使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得更频繁,因此了解天气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重要
科学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开始变化,平均气温每上升2℃,西欧等温带地区的暴力犯罪率就会上升3%以上。许多专家认为,即使我们兑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承诺,气温仍会上升3℃以上。
虽然高温如何影响我们仍然是个谜,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DNnHnQBLq-Ct6CZNb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