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争夺皇位,有谋士建议:若争储失败,可退守台湾

2019-09-28   博史通今

1997年,电视剧《雍正王朝》开播,好评如潮,至今仍是历史剧中的佼佼者。《雍正王朝》中,在雍正的府中,有一位睿智的教书先生,名叫邬思道,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历史上,并不存在邬思道这个人物,而雍正真正的智囊,名叫戴铎,此人是邬思道的原型人物。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不到一个月,四阿哥胤禛(后来的雍正帝)每日除了上朝,几乎都躲在家中念佛,从不和外臣会面。在外人看来,胤禛这是在避嫌,实际上,胤禛虽然人在家中,但却靠书信和自己的亲信密切联络。有一日,雍亲王府收到一封来自福建的信件,胤禛对这封信已经期待已久,打开看来,写信之人正是戴铎,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戴铎在信中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为胤禛剖析“九子夺嫡”的严峻形势。总结下来,戴铎给胤禛提了3条建议:

第一,处理皇上(指康熙)和诸位皇子之间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孝、诚、和、忍”四个字。因为戴铎明白,康熙要选择的继承人,除了能力外,更要求这位继承人要有最起码的亲情底线。

第二,处理朝廷官员的关系时,一定要与人为善,获得朝臣的支持。

第三,留意吏部动静,若有督抚等地方大员的空缺,要尽量安排自己的人填补。

可以说,戴铎给胤禛的这三条建议,是胤禛晚年争夺皇位的核心思路,是争储的计划书,为胤禛指明了接下来的方向。但胤禛给戴铎却说:“我无意争储,也不会按你说的做,你以后不要再说类似的话了”。

胤禛为何如此给戴铎回信呢?原来,戴铎早年便投身胤禛门下,多年来,为胤禛出谋划策,堪称智囊。戴铎对胤禛的脾性非常了解,胤禛这样回复,倘若被外人得知,可以证明胤禛确实没有争储之心。实际上,雍正嘴里不承认,他已经按照戴铎的建议,步步为营,经营自己的争储计划。

接下来的几年,戴铎一直在福建为官,朝廷若有动向,胤禛定会第一时间写信告诉戴铎,而戴铎也会回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建议。例如,戴铎曾秘密告诉胤禛,三阿哥胤祉曾秘密派人到常州,请了一位叫杨道升的谋士进京,必定有“大谋”。康熙五十五年,戴铎告诉胤禛一个非常关键的消息:康熙秘密遣人到福建,接老臣李光地返京。李光地是康熙最信任的汉臣之一,因年迈告老还乡,如今突然被请回京,恐怕是康熙要和他商量立储之事。从戴铎写给胤禛的每一封信上都能看出,他似乎比胤禛本人更为关心康熙传位之事。毕竟,他作为胤禛的潜邸旧人,倘若胤禛最后能够登基称帝,对他百利而无一害。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准噶尔叛乱,康熙最终选择了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领兵出征西北。这一事件,几乎误导了所有的政客。大多数人都认为,康熙在行将就木之时,把重兵交给胤禵,必定是把胤禵作为未来的继承人来培养。胤禛也不例外,他写信给戴铎,问戴铎对此事的看法,戴铎的回信并没有提及此事,反而说:

奴才查台湾一处,远洋之外,另个一方,沃野千里。台湾道一缺,监管兵马钱粮,若将奴才调补彼处替主子屯聚训练,亦可为将来之退计。

需要说明一下,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道,归福建管辖。康熙时期,台湾道台统管当地的兵马和钱粮。戴铎听闻台湾道台空缺,连忙给胤禛提建议,意思是说:你想办法把我调到台湾任道台,我在那里训练士兵,囤积粮草,万一你将来争储失败,可以退守台湾,再图大计。胤禛收到戴铎的回信后,大吃一惊,他回信把戴骂的狗血淋头,说:“我以国士待你,你若存害我之心!”戴铎连写几封信请罪,方才让胤禛解气。

胤禛为何会如此生气呢?因为戴铎“退守台湾”的建议,简直就是个馊主意。胤禛想当皇帝不假,但他不想谋反,倘若一旦争储失败,他大不了低头做个王爷。若是在台湾屯兵以图自保,那就是和朝廷为敌,是大逆不道。胤禛的这种想法,实际上代表着参与“九子夺嫡”的其他皇子的基本想法,这从雍正登基后胤禵、胤禩、胤禟等人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觊觎皇位,但绝不想造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戴铎虽然是个谋士,但有些聪明过头,这也直接导致戴铎最终的悲剧。​

​四年后的冬天,康熙在畅春园驾崩,传位于胤禛,是为雍正帝。雍正登基后,他的潜邸旧人如年羹尧等人,都得到重用。唯有戴铎没有升官反而被贬,他直接被雍正免去了四川布政使的职位,到年羹尧的军中效力,实际上时候让年羹尧看管戴铎。年羹尧倒台后,戴铎甚至被列为年羹尧同党,雍正五年被杀。戴铎的失败,是他知道太多雍正登基前的事情,同样,也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