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时光,深深情——黄垦职工子弟学校创建五十周年纪念!
你随文革的步伐匆匆走来,1968年秋天,来到了我们身边。不是文革的产物,而是历史的必然,你承载着第一代黄垦人的期盼,成了第二代黄垦人的希望。三十四年的存续史,书写着黄垦教育新篇章。多少园丁含辛茹苦,竭尽全力对幼苗给予呵护。从中文的你、我、他,到英文的A、B、C,不厌其烦地讲解传授。莘莘学子不负众望,一批又一批走出校门,奔向社会,放飞希望~
然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过程,只有相对,没有永恒。螺旋形上升是社会发展规律,正当学校红红火火之时,却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减轻企业负担,厂矿不再办学。我们的学校为适应时代潮流,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难以接受的事实,莫过于几年前的一场大火,将两栋教学大楼化为灰烬。但那烧毁的不是学校,而是一家私企工厂,总场职工子弟学校还在,还在广大校友的心里!每当我看到聚会的校友,围绕原校址转一圈后,仍然不肯离去,说明什么呢?
是情,是一种不能割舍又难以忘怀的情!
广大的校友们,我们不必忧伤,这是社会的进步而非相反!
《江西黄岗山垦殖场志》摘抄
第十章:教育
笫一节:基础教育
黄岗山垦场总场几经迁移 ,于1961年6月,定址于宜丰县潭山镇。建场初期,各项工作百业待举,干部、职工子弟的受教育问题没有显露出来,少数职工子弟就近在地方上的村小及教学点借读。随着适龄儿童的增多,1958年9月在院前分场赵家创办了第一所小学,取名为“国营黄岗山综合垦殖场院前分场院前小学”,为适龄儿童在相对集中的地方接受基础教育创造了条件。
由于企业的迅速发展,职工人数的剧增,职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矛盾凸显了出来 ,至1965年垦殖场境内的院前分场、古阳寨分场、水电站、石灰厂先后创办了完小及复试教学的教学点。全场小学在校学生达700多人,教师34人。1968年在潭山创建“黄岗山垦殖场职工子弟学校”。始设小学,1970年增设初中部,1972年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到了70年代初期,全场有完中一所,初级中学六所、完小7所、教学点6个,在校学生960人,教师110人。到80年代中期,全场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了高峰,1985年,全场小学在校生1875人,初中在校生1141人,高中在校生365人,教师236人。率先在全县完成普及义务教育任务,形成了以中小学教育为主体,以职工教育,继续教育,业余教育,脱产培训,学历教育,岗位证书教育,学前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垦殖场自办中小学以来,成绩斐然,曾在黄岗山接受过中小学教育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不泛其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截至1999年8月止,全场有249人考取大学、中专。现侨居美国,并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的胡武生先生就是1986年由黄岗山中学高中毕业考取浙江大学的。
黄岗山垦殖场文教科(文卫办、科教办)历任科长、主任:刘发祥、石德田、徐铭兴、周仲宇、黄 辉、郭许生。
第一节:基础教育小学教育
1968年,总场成立黄岗山职工子弟学校,始有小学生180多人,五个教学班,教师3人,校址设潭山熊家。2002年,是黄岗山垦殖场中、小学教育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3月22日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黄岗山职工子弟学校小学部并入潭山中心小学。合并后的潭山中心小学校址迁到原潭山中学。
中学教育
1961年秋,原附设在潭山小学内的“潭山中小学”的初中部分分离出来,迁往“共大黄岗山分校”,属宜丰县文教局、黄岗山垦殖场双重领导,生源来自黄岗山总场、潭山、天宝、同安、双峰等分场,校名为“黄岗山中学”。
1962年秋,学校又从共大搬迁到潭山店上村的“陈家祠堂”,当时学校设有5个教学班,有教师27名。
1965年底,由宜丰县委与黄岗山垦殖场党委协商,决定在潭山与天宝两分场交界处的司前征地建立新校。
1967年初,新校建成后,举校迁入新址。
1968年冬,场社脱钩,谭山分场从黄岗山垦殖场正式脱离,学校划入潭山公社领导,易校名为“宜丰县潭山中学”。
1968年,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企业办校,场内开始兴办中学教育。当年,院前分场开办了初中班。
1969年,院前分场增设高中班,古阳寨分场开办初中班。
1970年,为解决总场机关及总场工交直属单位职工子女上中学问题,总场职工子弟学校设立初中,取名国营黄岗山综合垦殖场五七学校。校址设在黄岗山汽车队老油库。时有教师6名,在校中学生60余名。
1971年,藤桥分场设初中班。
1972年9月,总场在总场五七学校首次招收高中生,时有高中学生80余人,高中教师10人,院前分场学校高中班停办。是年,五里分场、山背分场设立初中班。全场初中、高中学制均为两年。
1974年7月,总场学校首届高中42人毕业。
1977年9月,肖家分场开办初中班。年末,全场有初级中学6所,完全中学一所,2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2个,高中2个)、学生919人(初中生834人,高中生85人)、教师59人(初中教师54人,高中教师5人)。
70年代起,中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一些知识青年充实到教师队伍,至1977年,全场中学教育网点基本形成。
1978年,初中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
1982年,高中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
1997年4月,经总场与县教育局多次协商,并得到县政府的同意,从1997年秋季开始,黄岗山中学停止高中招生,星殖场职工子女初中毕业参加中考,凡是分数达统招线的根据志愿择优录取到县属高中就读,招生学校不再收取搭读费。由此,开始了企业办中、小学校的剥离工作。
2000年,黄岗山垦殖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场办中、小学校的业务管理也同时接受宜丰县教育局的检查评估。
2002年8月,根据宜丰县人民政府2002年3月23日常务会议的决定,从工作出发002年秋季开始,县二职高、潭山中学、黄岗山垦殖场子弟学校中学部合并组建宜丰三中,黄岗山垦殖场内的初中生共280人全部转入宜丰三中就读。符合上岗条件的13名初中教师同时派往宜丰三中任教。
黄岗山垦殖场职工子弟学校,总场职工子弟学校(又名黄岗山中学,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黄辉注)是黄岗山垦殖场的教育中心,校址在总场西南面洑溪河畔。占地面积38亩。学校于1968年创建,始有小学生100余人,五个教学班。1970年增设初中班,有学生33人。1972年增设高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至1997年,全校有教学楼3栋,建筑面积2687.4平方米,实验室9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楼3栋47套,建筑面积5012.4平方米,学生宿舍一栋,建筑面积544.6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800多平方米,有篮球场3个,其中灯光篮球场1个。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86年全校有2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六个教学班,其中七个教学班,小学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10人,其中高中生334人,初中生342人,小学生344人,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教师中,小学教师25人,初中教师15人高中教师20人。
1990年全校有21个教学班,其中高中六个教学班,初中六个教学班,小学九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1人,其中高中生371人,初中生567人,小学生203人。
总场职工子弟学校,自1972年开办高中班,至1997年共有高中毕业生1914名。
1977年恢复高考后,升学率逐年上升。到1990年,共升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有235人,1991年至1997年升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有14人,其中升入大学的10人,深入中专的4人。
历任书记、校长名录:戴伯仁、刘传君、龚立新、万玉珍、丁家成、廖展明、熊太平、李钧、黄辉、郭许生。
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全校教职工合影
74届(首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75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76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77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80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81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81届高二(1)班合影
81届高二(2)班合影
82届高中年级毕业生合影
高二(1班)合影
高二(2)班合影
高二(3)班同学合影
82届毕业30周年聚会合影
83届高二(1)班合影
83届文科班合影
85届文科班合影
85届理科班合影
86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86届文科班合影
87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87届文科班合影
87届理科班合影
88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88届理科班合影
89届文科班合影
90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90届文科班合影
90届高三理科班合影
91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91届文科班合影
91届理科班合影
92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92届文科班合影
92届理科班合影
93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94届高中毕业生合影
96届文科班合影
96届理科班合影
历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名单
(这份名单抄自《黄岗山垦殖场志》,难免有错字、重复甚至是遗漏——黄辉注)
72届(首届)初中毕业同学合影
84届初中毕业生合影
86届初三(1)班合影
86届初三(2)班合影
88届初中年级毕业生合影
88届初三(1)班合影
89届初中年级毕业生合影
89届初三(1)班合影
89届初三(2)班合影
89届初三(3)班合影
90届初中年级毕业生合影
90届初三(1)班合影
90届初三(2)班合影
90届初三(3)班合影
91届初三年级合影
92届初中年级毕业生合影
93届初中年级毕业生合影
94届初中年级毕业生合影
95届初中毕业生合影
77年幼儿园大班毕业
79年幼儿园大班毕业
欢送何根深同学录取飞行学院合影
86届高中同学聚会照片
95届高中同学聚会照片
首届高中毕业班团支部成员合影
总场代表队参加县田径运动会留影
76届高中同学聚会照片
黄岗山职工子弟学校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移交属地管理也退出历史舞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校舍被总场卖给私企老板办茅竹加工厂,大约三、四年前工厂失火,火光冲天,把中学两栋教学大楼化为灰烬。我们的学校(母校)只有远去的记忆了……
火灾当日有校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发在微信里的照片
编后语:
我与黄岗山垦殖场职工子弟学校的缘份不浅。自1974年9月以校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的身份从古阳寨分场调入,到1993年调出,近二十年的时间在学校工作与生活(中途有段时间调出,但也住在学校),占据了整个工作期间的一半以上,在1985年至1993年期间,还担任了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书记兼校长等职务。前段时间主要从事团委及行政办公室的事务性工作,1988年开始,兼任高三政治课教学工作,是学校发展壮大的见证者之一。
我入校时,学校分为两部分,高中班在老油库,初中、小学在原肠衣桶厂(黄岗山木器加工厂)。1973年一场洪水冲毁了肠衣桶厂,该厂搬至陈家坪,也就是后来的黄岗山缝纫机台板厂。所谓的学校也只有两拣破车间,一栋两层楼的宿舍,兼做办公室。当时的书记是万玉珍同志,校长是戴伯仁同志。第一栋座北朝南的教学楼还刚挖基础,其他设施、设备几乎为零,其余大楼与教学设施都是以后陆续修建与添置的,很多项目的建设过程,都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渗透着辛勤的汗水。比如几个球场的建设,都是学生从河里挑沙,锤石子,老师和员工加晚班拌水泥修成的。
学生人数增加很快。可教师不够,只有在全场干部、职工中找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补充进来。同时又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到江西师大进修学习,回来充实教师队伍。后来陆续有上海知青和南昌知青调入。到90年前后,才有宜春师专毕业生分配进来,教师紧张程度才得到缓解。
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教学也没走上正规,提倡开门办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还在龙岗种了几亩田,作为学生的劳动基地。没有人会犁田、耙田,我就亲手去犁、耙田。打了谷子我又开手扶拖拉机把谷子运回来。不仅如此,每年双抢都要带学生到古阳寨、山背等分场去支援双抢。除了劳动之外,又提倡军事化,每年高中新生都要军训。1976年,我为指导员,魏运夫老师为连长带领76届和77届高中同学进行野营拉练训练。从学校出发,经奉新的甘坊到西塔,又从大塅直奔铜鼓。最后一晚急行军,从铜鼓县城经长青厂、院前分场回谭山。全校中学生夹道欢迎。
1977年恢复高考后,教学秩序日趋正规。教学大纲几经修改,教材也统一了。考入高校与中专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学质量也逐渐提高,教师通过进修,外出听课、观摩教学等活动,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很多老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电大等学习,取得大学专科、本科文凭,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学生,虽然调皮一点,但智商不低,富有创造、创新能力。从我校走出的毕业生中,有所作为的大有人在,有在教育部工作的,有官至厅、局级的,县团级的,宜丰县和总场领导干部中,也不少是我校毕业的校友。也有成了专家级的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还有不少成了企业家,经多年打拼,有的资产上百万、千万,甚至数以亿计。我在广州做律师期间,常有学生打电话来咨询办企业方面的法律问题。
黄岗山垦殖场职工子弟学校,自1968年创办到2002年8月撤销合并,存续34年。在总场党委、总场的领导下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创业的艰辛,也有取得丰硕成果的欢欣。由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组成的一条龙式的教育体系,体现了我场教育的特色。谭山地区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读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这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2018年就要结束了,我读场志时想起了今年是学校创建50周年,我想应该纪念一下。学校虽然没有了,这份情还在,为之奋斗了近二十年的记忆还在,还将永不磨灭。在编辑照片时,当我看到那张张幼雅的笑脸时,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甚至记起了某个“调皮鬼”的调皮事例。一场场、一幕幕就像发生在昨天。
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算不了什么伟大,但看到学生有所作为,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成绩和成功都超越自己时,教师表现的不是嫉妒,而是幸福和自豪!我想,黄岗山职工子弟学校的同仁们一定也和我一样。
这篇文章,除了摘抄了场志中的片段外,没有官方色彩,完全是我个人行为,照片除了我自己保存的以外,有几位老师和90届几位学生提供了些。在此,表示感谢。尽管如此,还有几届毕业生的毕业照没有收集到,希望看到微信的校友,身边如藏有这些照片,还可发给我,还可以补充进去。
这么多年以后
这些照片还能收集并保存的如此完整
实属不易!
这每一张照片呈现的都是回忆
当然,也是作者黄辉先生的一整个青春年华
▍作者:黄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7y2d24BMH2_cNUgBz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