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懂宣纸到从事国画教学,乃至专业创作,从十六岁到现在,我始终坚信,保持勤奋,坚持学习是我们知行的唯一要素。
——林良丰
林良丰,福建画坛在全国具备知名度、认可度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之一,除了在山水、佛道人物之上的艺术成就斐然以外,更有着豁达随性的人格魅力。
林良丰:生于1962年,福建厦门人,画家。1981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1981至2003年执教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张晓寒先生,擅长中国山水画、道释人物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会长、厦门美协中国山水画专业委员会会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厦门书画院画师、福州画院特聘画师、厦门市弘一法师研究会副会长。
林良丰的童年,冲击视觉的音像作品只有八个京剧样板戏、宣传画及小人书,喜欢画画的他拼命攒压岁钱买彩色封面的小人书,只是为了能边读故事边临摹书中的人物形象。
在物质贫乏的那个年代,自己动手制作成了包括林良丰在内的孩子们最主要的玩具来源,林良丰总是自己画图后刻纸,独一无二的样式让玩伴们都很羡慕,这也成了幼年林良丰学画的动力。
与那个年代学习绘画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林良丰在初中时终于接触到素描等美术教育,并如愿考上了福建工艺美术学校。
16岁的林良丰万万没想到,同宿舍的同学报到第一天就根本不用临摹,信手挥洒便轻松画出水仙、梅花,而自己虽早已喜欢上国画,却连熟宣和生宣都分不清,国画颜料也是第一次见。
幸运的是,在工美期间,杨夏林、张晓寒、王仲谋、许霏、邱祥锐等造诣非常高且极具师德的知名画家成为了他的导师。
因为国画底子不足,林良丰坚信勤奋和思考是进步的唯一途径,技法、理论、画史画论、诗歌,他不吝啬的付出哪怕吃饭、睡觉的时间反复学习,一有机会就外出写生,到老师家临摹黄宾虹、周思聪、卢沉、李震坚、周昌谷、吴作人、林风眠的国画真迹。
寒暑假回到家,因条件限制,林良丰根本没有地方画画,只能将就在床铺上临时铺上画毯,跪着画画,每天一铺一收,加之房间西照汗流浃背,但他乐此不疲。
1981年春,林良丰毕业了,因为出类拔萃顺理成章地留校任教,继续跟着张晓寒老师,边学边教,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三年的教师生涯。
或许是因为在教书期间遭遇过不公的对待,练就了林良丰坚韧、豁达的心境,从而成就了他的山水和道释人物创作,他的山水中更多的是静谧,每一幅佛像作品皆让观者心生欢喜心,慈悲而庄严。
他也从未因为当下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反而愈发努力地学习,读书成了生活的常态,离开教师岗位的他不是在处理工作事务,就是在旅行写生的路上。
林良丰喜欢旅游,一有假期必浸身自然,如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他也更多一份对山川的眷恋和与山川的默契。小溪、暮云、山岚、潮汐,都是他屡屡为之讴歌的题材。
他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满满的,而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创作,所以,艺术对他来说就是一场修行,慈悲的修行。
他崇尚不事雕琢的自然景观和恬美、静谧的田园景象,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皆带有几分“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
他在鼓浪屿生活了近二十年,与大海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海边散步、沙滩静坐、沐浴月光、聆听潮音,使得他的画风愈加洒脱、恢宏,显露出根植八闽大地所特有的山海风貌。其“藏海”、“潮汐”、“银波”、“暮海”等作品,更是豁人耳目,别具情怀,余味无穷。
山川本无言,然而画家可以代山川而言之,林良丰在其作品中所营造的自然氛围,总让你置身于大自然中一般,亲切地感受到山川所赋予的那份清新宁静、安详和宽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