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门警钟楼

2019-07-18   看懂上海

前言

在中华路临近董家渡路处矗立着一座貌似石油钻井架的钟楼,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小南门警钟楼。这座钟楼曾经是南市的制高点,它不但守望着一方平安,而且见证了一百多年的沧桑风雨。

在今上海黄浦区中华路581号内,有几处不为人知的近代建筑群。它包括两栋连体和一栋单体的民国建筑,虽然破旧,但仍能看出当初的气派。

院子里,矗立着一座建造于1909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塔,塔高35.2米,中间有盘旋而上的铁梯至顶,攀缘而上,可俯瞰整个南市老城厢。此地原为清末“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此塔即为观测火警并报警的“小南门警钟楼”。塔顶原有巨钟一座,现已不知去向。这座掩藏在老城厢内的铁塔,不仅是上海最早的现代消防设施,也是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更在中国和上海现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1911年11月3日,此塔敲响了革命的钟声,上海3000余同盟会义士以此为号,发动辛亥革命上海起义,为清政府敲响了丧钟。

小南门警钟楼今昔对比

//

南市制高点 上海救火联合会

//

早在明清时期,南市就成为繁华地区。这里人口稠密,房屋毗连,且多为木质或茅草简屋,一旦发生火患,顷刻便成燎原之势。光绪年间,南市建立了数十家救火机构,但是它们各自为政,缺少统一调度,难以及时有效扑灭火患。

1907年,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和万家公益会总董毛子坚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城厢内外救火联合会。为便于发现、观察火情,及时报警,李平书于1909年禀报上海县署,提议建钟楼。县署同意拨出小南门内旧时五廒漕仓废基地两亩五分许,作为会所和钟楼建设用地。

李平书

钟楼由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承建,造价7250两白银。钟楼为全钢架结构,四柱六层,高十丈五尺八寸(约35米)。中间设螺旋梯,可拾级回环而上。第四层置铜钟一口,重4800磅,高39寸,口径60寸,用机器锤敲击,钟声响遏云霄,传数里之外。顶层为瞭望台,登高远眺,城厢内外一览无余。

1910年10月30日,救火联合会举行会所和警钟楼落成大会及试钟典礼。钟楼开放五天,市民竞相登楼参观游览,盛况空前。钟楼有瞭望警昼夜轮流驻守,遇有火警,以特定的钟声指示火灾发生方向和地段。

小南门救火会

铁笼里就是攀爬上楼顶瞭望塔的竖直铁梯

//

辛亥革命上海起义的指挥塔

//

小南门警钟楼也是一座革命的烽火台。1911年10月24日,上海租界内的“报馆街”——平望街(今黄浦区福州路平望街一带)上人山人海。武昌起义的枪声传到上海后,市民一拥到当时平望街上各报馆阅读报纸,打探消息。

为此,清政府上海当局发布告示称“湖北兵变,不日平定,其他各省各埠,均安静如常,不要听信谣言”云云。但是,平望街上不明真相的群众依旧聚集,报纸供不应求,尤以发布武昌消息最为详细快速,由革命组织同盟会秘密控制的《民立报》最受欢迎。

《民立报》馆楼下人头攒动,楼上却是窗门紧闭。每日午后,都会有几位神色匆匆的人来此开会。他们正是同盟会员陈其美、黄兴、宋教仁、叶楚伧、范鸿仙等,在此商议“上海举义”计划,以响应武昌起义。起义计划由陈其美一手筹划。

陈其美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湖州人,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元老。他出生于商贾之家,早年做过当铺学徒、丝栈会计。1906年赴日留学,入东京警监学校学习。在日期间,陈其美加入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等人。1908年初,陈其美奉孙中山命回国,联络东南各省党人筹备起义。

武昌起义打响后,陈其美、宋教仁等同盟会旗下革命者,决定火速与光复会上海支部的李燮和联系,并游说上海商团公会的绅商李平书、沈缦云提供财力物力,同时招募青洪帮等会党组建敢死队,预备起事。四股力量彼此配合。先在上海发难,苏杭继而响应,随即攻克南京。

陈其美等将起义定为1911年11月3日(农历辛亥年九月三日),指挥部即设于上海南市老城厢的“上海救火联合会”内,各路人马以该处警钟楼敲钟为号,联合起义。此前《民立报》楼上的秘密筹划,将演变为一场真刀真枪的革命。

//

敲响了埋葬清王朝的丧钟

//

1911年11月3日,南市、闸北联动,南市以小南门警钟为起义信号。关于钟声次数,一般认为是先敲9下,再敲13下,寓意农历九月十三;但根据当时史料,又有“钟数十三记,分九次敲击”和“钟敲九记,共十三次”两种记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上海光复

当警钟声响起,革命党人向江南制造局、上海道台和县衙门发起猛烈进攻,战直至次日,终获得全胜。上海的光复,不仅有力策应了武昌起义,而且对奠定东南大局起了决定性作用。孙中山曾作出高度评价:“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可以说,警钟楼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

黄浦区革命史迹的重要遗产

//

小南门警钟楼远眺

1927年,历史又一次将革命使命赋予小南门警钟楼。3月20日,北伐军抵达龙华。次日上午,中共上海区委决定:中午12时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并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南市的工人与全市工人一起行动,在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指挥下,以警钟楼钟声为号,实行总罢工。法电、华电工人喊出了“救火钟声响,车子开进厂”(钟声一响,便把电车驶进车场)的罢工口号。南市工人纠察队在指定地点集中,听到钟声后,兵分三路攻打反动军警的据点。下午5时,南市工人起义率先取得了胜利。

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小南门警钟楼的报警功能逐渐丧失,铜钟也不知去向。2000年,警钟楼被登记为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又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0年,为迎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陈旧斑驳警钟楼进行了修缮。

小南门警钟楼现貌

小南门警钟楼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如今小南门警钟楼在高楼林立的掩映中失去了往昔傲视四野的雄姿。但作为南市步入近代市政的标志,作为一个革命遗迹,它所承载的故事不会在岁月流逝中消磨。

文字整理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黄浦区档案馆;蔡康安网易博客

看懂上海粉丝群

等侬来吃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