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国共成长丨雷农田:从老县长到高级农艺师

2019-10-04   东坡发布

雷农田

今年79岁

原眉山县副县长


雷农田这个名字

好似就决定了

他这一辈子的职业

必定与农田有关

从一名初出校门的少年到一名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再到夕阳红的今天。63年来,他从来没有一天离开过生长五谷桑麻的农田。



他在农田里观察作物生长

在农田里琢磨病害防治

在农田里摸索增产增收

在农田里思考产业结构调整

寒来暑往

雷农田说:这可能就是我的命运,这也是我今生无悔的选择。


我是祖国发展的亲历者

雷农田在重庆出生,他在重庆市读书生活只有16年,而在眉山生活工作了63年,可以说,眉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60多年来,雷农田见证了眉山的变化,并亲身感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眉山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封闭落后,一穷二白”。

那时的眉山县城很小,街道狭窄,道路不平,人们生活拮据。号称的九街八巷,只有正西街、下西街和大北街长一点,其余都是半截子街。农村的乡亲们住的是篱笆壁盖茅草,人人缺口粮,猪牛缺饲料,田土缺肥料,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糟糕。

当时眉山的交通也十分不便,除了有一条成都到乐山的过境碎石路外,就只有一条眉山到万胜的碎石路。即使是县政府,当时也只有三辆公用自行车,干部下乡基本靠走路。到了1961年,县里才有了一辆客运车到成都和乐山,即使如此,百姓们想坐车,也要提前三天预订车票。

而如今的眉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从当初小小的眉山城,成为面积扩展了几十倍的活力城。


我和祖国共成长

上世纪50年代,雷农田深受当时苏联农业科学家报效祖国榜样的感召,早早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1956年,16岁的他毅然离开家境优裕的家庭,从原四川省重庆农校作物栽培专业中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乐山专署,再分配到眉山工作。

新中国的路曲折而光荣,雷农田的成长同样也不是一帆风顺。

他说:我曾被批斗,受到不公正待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拨乱反正,让我回归了正常人生活。雷农田也成为四川“打倒四人帮”后首批知识分子入党的一员。

他先后被任命为县农业科研所副所长、太和区政府副区长、县农业局副局长、县政府农办主任等职;1985年当选为眉山县副县长,之后又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2000年12月在县政府退休,他在基层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2年。



在这期间,雷农田获得了部省级农业科技进步奖两项、三等奖四项、丰收奖三项,发表了多篇农业技术论文和撰写了20多篇农业科普资料,还获得部、省、市、县农业先进工作者奖称号若干次。


不忘初心 服务眉山三农



退休后,为了服务眉山三农,雷农田甘愿放弃出国发展挣钱的机会。

雷农田回忆道:“2004年我的弟弟从罗马尼亚回川,希望我带人到罗马尼亚发展大棚番茄和叶菜,保证可以赚大钱。但是我都始终难舍养育我的眉山,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只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退休后的这19年间,雷农田往往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泡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传授农技知识,助农增收。

2005年,仁寿县鳌陵乡千丘村6组乡亲们的枣子、梨子和枇杷不挂果,着急的村民请他去看看是什么问题。出发那天清早下起了大雨,雷农田转坐了三次中巴车,又步行了十多里山路,才到目的地。后来,乡亲们冒着雨听完了那堂农技课,还拿了双崭新的长统雨靴要他穿上回家。农民朋友们公推了五个壮劳力护送他下山乘车,另有12位村民自发相送,其中包括两位背娃娃的妇女。

两年后,《眉山日报》报道了千丘村的水果,每亩收入达6000元。


19年的为农民服务,让他深切感受到农民朋友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渴求,对科技人员的尊重和礼遇,使雷农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科技人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雷老说:明年我就80岁了,成为一名八零后,我并不觉得老之将至。我相信,在我们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中,一定会有更多心系三农的新生代成为农民朋友的贴心人,成为科技兴农的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军人。而我,愿与他们一道,为共和国的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来源:黄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