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涵义广,一般地说,自然生成的、加工后成为细腻匀润、色彩鲜艳、质地坚韧、化学性能稳定的美石,都可归入玉类。人们平时说的玉,其实是以软玉和硬玉为主。软玉是指透闪石及阳起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即白玉、青玉、碧玉、黄石等;硬玉是指与软玉性状接近的源自缅甸的翡翠。而钻石、红蓝宝石、玛瑙、珊瑚、媒晶、龟甲之类,则属于“有机质宝石”。对于软硬玉的要求比较一致,即质地坚硬致密、色泽晶莹鲜丽为佳。
玉文化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有关玉的趣闻逸事,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让人目不暇接。
从“玉”字的汉字有约500个,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许多都加了个“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体……即便是为正义作出牺牲,也以“玉碎”来形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最早的资料见于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它是一件蛇纹石质地的石器。
之后有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的项间挂饰小玉璜,约6000年前的上海崧泽遗址下层马家浜文化的耳饰、玉环等。这些玉器因当时生产材料稀少,一度被作为工具使用。
后来随着磨制技术的发明,人们终于规律性地发现了石材中还有一批经磨制后显露出特别细洁、美艳的材料。虽然人们尚不知其为玉,但已被有意选出,专门用于人体的装饰。
初玩玉的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手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大大小小的气泡。
蓝水假翡翠
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3个观察: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中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等,还有好多种色。
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
古玉辨伪说起来已是一个老话题了。据记载,宋代已有玉器鉴定了,这是因为宋人尚古,已经有仿古玉问世;晚明文人风雅怀旧,伪古玉大量出现;清代皇上嗜古,舍得用好玉,并有大量出土的玉为标本,仿古玉再起高潮;民国初洋人需要,能谋高价;上世纪80年代港台热需,供不应求;现代更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追索,所以伪古玉是随市场的冷暖起伏,应运而生。
传世古到此为止的鉴别十分复杂,1981年台北出版的《故宫古玉图》,许多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唐宋的器物,后来确定是明晚期人为古玉。不少国外的大博物馆,请了国内专家,在他们的藏品剔除伪古玉。博物馆尚且如此,业余爱好者想一步到位,百无一失恐怕不太容易。
我们知道,只要不是有出土报告的科学发掘,或流传有序的古玉都是仿古。传世古中真伪掺杂,有真正的古玉,也有古时候制造的仿古玉、伪古玉,其数量及其庞大,再加上现代正是伪古玉制造的高峰时期,可以利用最新技术和手段,利用大量的古玉资料,刻意仿造出“逼真的现代古玉”。面临这样复杂的局面,古玉爱好者如何识别、判断以免上当受骗呢?
一般来说,谈及辨玉都是以造型、纹饰是什么时代风格,镂雕的线条是否刚劲有力,做工神韵是否到家……等等。这些方法本没有错,只是对于业余爱好者却难以掌握。
这是因为业余爱好者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古玉,到博物馆观看,只是隔着玻璃如同隔衣服挠痒痒,不能上手,不能用放大镜观察细总后做工、皮壳、沁色和研究把握各时代的神韵技法。于是,容易被伪造者蒙住眼睛。如果依照玉器图册来对照,也往往十有九错。所以必须有一个适合业余爱好者的辨玉办法,这个办法要行之有效,易学易懂。
对于业余爱好者,保险的鉴伪办法是依循识玉、识工、识沁、识假、识形、识纹、断代、估价,这个一个顺序。请参阅作者的收藏先识玉一文
首先是识玉,以免花钱买了一块石头;而后是识工,分清是老工还是新工;然后是识沁,看看沁色是真是假;再来识假,观察有否做假的痕迹。如果玉是和田玉,工是老工,沁色也不错,又没有做假的痕迹,最起码这是一件真古玉,有收藏价值。而再进行识形、识纹、断代和估价,确定是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朝代的,价值如何?前面四步确保了古玉是真的,后面四步再详加探讨和斟酌,一时定不了也没有关系,可以慢慢研究,是否古改?古仿?还是古伪?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也许还要请教专家。总而言之,后四步是随各人的“道行”高低,逐步深入,这是业余爱好者的提高阶段。
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年代及其历史价值。
对玉器历史价值的考证,是以明确的时代为基础。要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流行色质。可以经常参阅有关玉器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玉器的断代水平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而尽可能地多接触实物,可以校正对书中的图片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对古玉的鉴定不难,先秦以前的古玉一般都是软玉,玉的硬度大于5就要敬而远之。
其次反复观察造型,查阅相关文物收藏的标准、文物的特征和工艺特点,进行比较,对现世的异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艺的细微部分,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人文特点。如眼、刻纹、孔型和神态是否有现代人文和工艺的特点,有者敬而远之。
最后是对玉沁进行观察和分析,软玉不耐酸碱,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沁玉的情况不一样。俗称“玉有十三沁”,随年代的久远,沁物的力度太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样的。通过透光照射发现玉的沁色高度均匀,可以断定是假古玉。
另外,还原玉色时要仔细观察退沁的变化,能通沁而且退沁时有层次、有先后、有散落无法退沁和隔纹便是真古玉,否则是仿品。
如果玉的色退沁很快,并显玉的本质则是真品。因为现代物理化学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损毁性沁色,这是一种腐蚀性工艺,用退沁法是无法解决的。由于玉本身具有排渣的特性,久埋地下,玉自身能把内部杂质向外排除,所以退沁时有层次,退出之物也易离玉而去,观退出之物在水中的清亮混浊也可知玉的沁物久远程度。但在玉隔的玉质较差,一般退沁时效果不好,观察玉隔中沁色也可知久远。仿古玉有悠久的历史,古法与现代虽然仿造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相近。因为是“造假”,仿造者不愿意出头露面,仿造的工艺也讳莫如深,常会因世乱、灾荒等原因而失传。明代高濂说: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淡墨色玉,如式琢成。说明古时候是从造料、依样仿造上先下手。清代陈氏记述: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提示了古代染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