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布山原为芜湖荒山,后命名为“洗布山”,因当地百姓在此染洗布料晾晒而得名。当时,洗布山各色布料迎风招展,五彩缤纷。这一地名象征着当时芜湖浆染业的繁荣与辉煌。
洗布山名称由来
洗布山位于芜湖古城的东北角,原为一座荒山,山下居住着穷苦的百姓,他们以帮助染坊染洗各色布料为生。百姓们将漂洗后的色布晾晒在这座荒山上,各色布料迎风招展,五彩缤纷,十分惹目。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洗布山”了。
这个名称一直流传下来,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洗布山高约20米,东西走向,山体狭长,南邻张家山,北有沟塘,是天然漂洗晾晒布帛丝绸的好地方。
昔日,那些迎风飘动的各色布料,色彩纷呈,折射出当时芜湖浆染业的辉煌。
浆染业闻名遐迩
芜湖浆染业和纺织业一样,历史悠久。明永乐年间,大批徽商进入芜湖,开设手工棉织工场,带动了家庭棉织作坊的兴起,从而催生了浆染业。明代中叶,芜湖浆染业就闻名遐迩。明嘉靖、万历年间,芜湖染坊已多达10余家。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太函集》一书则进一步具体描述了芜湖浆染业的盛况:“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豫、齐、鲁之间。”
《中国史纲要》一书中也说:明代全国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陶瓷业和芜湖的浆染业。
《中国通史》第八章介绍在明代纺织业时叙述道:“随着棉纺业的发展,染坊和踹坊也兴盛起来,芜湖是男方棉布染织业的中心……产品销行全国各地。”
芜湖浆染业所以能盛极一时,除了芜湖水陆交通发达外,还与芜湖大、小荆山出产浆染所用“碾石”的“佳石”有关。浆染业的手工工艺“首尚佳石”。
《天工开物》一书介绍:当时棉布质量,除决定于织机之外,还决定于棉布的浆染过程,而浆染的好坏,又主要取决于“碾石”的质量。
那时,芜湖大、小荆山有一种石头,是制作这种“碾石”的最好材料。
当时,芜湖浆染业作坊以歙县巨贾阮弼开设的浆染工场最为有名,雇工达千人,时称“芜湖巨店”。他家浆染的布帛、丝绸及头绳等,颜色鲜艳、质量好,很快蜚声大江南北。
以织造之乡著称的苏杭、松江一带也有不少棉制品送来芜湖染色。有商人在湖州买丝,运到芜湖染色,然后再运去福州织造,可见芜湖浆染业的规模及影响了。
芜湖浆染业历经三百多年,直到清代仍居全国之首,一直兴盛不衰。
清末,由于外国“洋布”的进入,芜湖浆染业开始逐渐衰败。据《芜湖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芜湖染坊“仅数家”。洗布山因此也就冷清下来,徒有其名了。
后来,洗布山成为赭山公社花农生产队的花圃基地,花卉品种繁多,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玉兰和各种盆景。它以浓郁的花香惹人注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芬芳。
如今的洗布山
随着芜湖城市的发展,昔日地处市郊的洗布山早已融入闹市区,山头被夷为平地。
20世纪80年代以后,洗布山四周建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周围的九华山路、黄山路、营盘山路等拓建成了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马路。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为了一个个环境优美的新型住宅小区和繁华的商业区。
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至今还保留着“洗布山”的名字,让人们回忆起它昔日的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