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年味越来越浓
潮汕人又是怎么过节的呢?
年三十这天
祭祀祖先,大扫除,贴春联
接着便是全家人
一起吃年夜饭,发红包
泡一壶工夫茶, 嗑嗑零食看看春晚
家中其乐融融,老人喜笑颜开
那是不可能的!
年前首件大事:给神仙们放假
当我们还在数着手指头等放假的时候
从农历二十三开始
潮妈们就开启了高能战斗力!!!
备足祭祀用的猪、鸡、鱼等供品和纸钱
把家里里外外打扫个遍
家里神明香炉中的香脚枝收掉
用花水擦洗老爷床,换上新的金花红绸
到二十四奉上祭祀用的
供品&一盘米&一盘糖拜“司命公”
答谢他年头到年尾的保佑
最后烧足纸钱
送司命公等诸路神仙放年假回家
注:灶神,又名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司命公。中国早在夏朝就已有祭灶。关于灶神有不少传说,最早的灶神据说为炎帝所化,也有称火神祝融托祀于灶。
家里贴的老爷符都会被撕下来放在元宝中,元宝中还得放十二个柯丝作为老爷上天的"路费"
收掉的香脚枝老爷符通常会被送到大海里;等到正月初四老爷落天潮妈们再去请些符来家里保平安
潮人们爱清爽整洁
除焕上一套新衣和一双靓鞋
发型怎么能low?
不管是坐到PP疼的烫染拉直还是简单的修剪
有钱无钱,年前剪个雅头过大年
在上一代的潮妈们年前还会去“挽面”
修出弯弯的月牙眉
以容光焕发迎新年
注:“挽面”是潮汕女性理发美容的一种特别手艺,即用线将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
除夕的前几天
潮妈们会把心灵手巧的本领展示得淋漓尽致
那就是做粿
用粘米粉/糯米粉/绿豆粉/面粉等
拌上绿豆沙/甜饭/白菜头
蒸制成各式各样的粿品
红粿、壳桃粿、菜头粿
甜粿、鼠壳粿、米粿
……
紧接着就是备年货
有鸭脯、鹅肉、鱿鱼血蚌、新鲜蔬菜等等
这些展开说那可要馋skr人
年前的妈妈真的很忙
所谓
“年到节到,唔闲到哭”
潮汕人非常重视家庭观念
每年除夕,潮汕人都必须回家过年
这天大家都得“洗白白”换上新衣
寓示“洗涤污秽,来年消灾免祸”
除夕,起源于远古时期
华夏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为防止野兽侵害妻子的尸体
请高大勇猛的方相氏夜间执戟防卫
开道护灵
后来,每年腊月岁暮
人们在举行禳祭“大傩之仪“时
都会请方相氏头蒙熊皮
身穿红衣黑裤,执戈扬盾
用以驱赶魑魅魍魉
开辟通往平安吉祥之途
随着朝代的变换,时代的变迁
现代潮人们删芜就简
传承着古人除夕夜的美好意愿
除旧布新,团圆喜庆
潮汕人吃团圆饭有不少规矩
所谓廿九夜,夹大查
阿爹哩无拍,阿妈哩无骂
不仅讲究吃多吃好,还讲究吃个好“彩头”
不小心打破碗和筷子,要马上讲出“吉祥话”
“碗扣(打)碎,大富贵”
“箸(筷子)落席,有好食”
米缸要填满,灶火不熄灭
象征“岁岁有余米,年年不断炊”
过完年三十,鼠年就来啦!
明代潮人陈天资《东里志》云
“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
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
晨起祭祖后,潮人们开始拜年
拜年的顺序以年长的长辈为首
紧接着给亲朋好友拜年
大年初二为“迎婿日”
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所 谓
“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表示拜年要趁早,越早越有诚意
春节最热闹最具潮味的当属营老爷
"老爷"在潮汕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
其实"老爷"不泛指一位
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
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
有佛道诸神
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
有民间创设奉祀的神明
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龙尾爷、珍珠娘、福德老爷……
“营”出自古汉语,意思为来回走动,飞来飞去
潮人们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
按事先计划好的路线游行
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后
再送回神庙安放
路途中礼炮和商店的鞭炮接连不断
游行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
潮地“营老爷”队伍有
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
器乐演奏,挑双蓝,英歌舞,武术表演等
形式不尽相同,五花八门
但都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
家人平安,百业兴旺的美好愿景
这是一种传统的传承
也是潮人的信仰
它支撑着潮人们善恶分明
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
素材来源 | 潮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