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比较著名的关隘,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有着"天下第一关"美誉的山海关,或者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嘉峪关,又或者是影视作品中经常提到的雁门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鄂豫交界之处,距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藏着一个与山海关齐名的关隘——武胜关。
武胜关是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此关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
武胜关雄踞于峡谷之中,地处险要,扼控整个通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城墙坚固,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武胜关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
据了解,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著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军一举攻战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
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也曾在武胜关地区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战败。为显示功绩,清朝皇帝将原来的武阳关改名为武胜关。
北伐战争时期,两军在此展开激烈争夺,北伐军团拿下武胜关后,很快取得了战争胜利。1938年日本侵略军25万重兵进攻大武汉,并调集13、16师团由合肥向豫南进攻,夺取目标就是武胜关。
武胜关,地处险要,战时成为各方的必争之地。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关隘已无作用,大多关隘已经毁损,残缺不全,只留下遗址作为名胜古迹于此。而在武胜关周边,也存留着一些名胜古迹,见证着武胜关的兴衰变迁。
在广水市武胜关镇境内,现存留的有武胜关遗址、守卫武胜关的屯兵地将军寨、距离武汉最近的黑龙潭瀑布群等风景名胜,还有著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点。除了风景名胜之外,武胜关依然发挥着独特的地理位置的作用,关城下面北京-广州铁路经此,关上郑州-武汉公路
纵穿。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武胜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屹立几千年,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武胜关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无法估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