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句常用谚语俗语集锦: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2019-11-12   语文梦工厂

【接神容易送神难】(谚)见“请神容易送神难”。

【接香火】(惯)

指有了子孙后代。冯德英《迎春花》八章:“一个共产党员,不去解放全中国受苦受难的父母兄弟姐妹,变得像个守财奴,就知道自己的房子、土地,过好日子,打算老婆生孩子,好给你顶门户,接香火!你全叫你的老婆和土地害啦!”

〇也作〔接续香烟〕。老舍《秦氏三兄弟》一幕:“你想想,你要是惹出祸来,我的姑娘年轻轻的可怎么办呢?我的姑娘已给你们秦家生了男孩,接续香烟,你怎可以误入歧途,自取灭门之祸呢?”

【揭不开锅】(惯)

形容家里非常穷,经常挨饿。高玉宝《高玉宝》一三章:“屋里三天两头揭不开锅,高学田顾了外头顾不了家。”路遥《平凡的世界》四六章:“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王英先《枫香树》二七章:“过去我们为了饭碗子,两个打猎队争来争去,争了几辈子还是穷得揭不开锅。”

【揭疮疤】(惯)

比喻揭露别人过去的错误或隐私。李晓明等《破晓记》一〇回:“李耀真一步奔到方桌跟前,指着她说:‘家规!你还知道有家规?这家规都叫你败坏完了!’这一下揭痛了李三姑奶的疮疤。”曲波《桥隆飙》二四:“哎呀我的马副政委,别老揭我的疮疤吧!”

〇也作〔揭痛疮〕。金庸《鹿鼎记》五回:“康熙讥刺他要杀苏克萨哈是出于私心,正揭破了他的痛疮。”〔揭秃疮痂〕。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一六章一:“你的丢人把戏我在南阁外训练场上都领教过了,家丑不外扬,我也不揭你的秃疮痂。”〔揭伤疤〕。冯德英《山菊花》下七:“伤已经偷偷地治好了,孔居任本人,那更不会揭自己的伤疤——盖还盖不迭呐。”

【揭底就怕老乡亲】(谚)

揭底:揭开见不得人的老底。指老乡亲最知底细,要揭发老底,最有效的还是知情的老乡亲。曲波《桥隆飙》五:“有句俗话:‘揭底就怕老乡亲。’茅公岛的人,哪一个不知道你仇国础向来不存钞票,专存现大洋和金条?”

【揭盖子】(惯)

比喻把掩盖着的矛盾、问题揭露出来。浩然《艳阳天》五章:“是等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再反驳呢,还是主动地揭盖子……到底怎么办有利,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李满天《水向东流》四七章:“老陈说:‘盖子要揭开了,是砂是米,都要显出原来面目啦。’”

【揭开皮看瓤儿】(惯)

比喻揭开事物的外表看它的本质。刘绍棠《花天锦地》五:“‘难道还要设立专案组,内查外调?’‘就是要揭开皮看瓤儿。’”

〇也作〔揭皮看瓤儿〕。刘绍棠《野婚》五:“婶子,我把那丫头带来,您老人家揭皮看瓤儿,就眼明心亮了。”

【揭老底】(惯)

比喻揭露不愿让人知道的内情或底细。司马文森《风雨桐江》一五章二:“你不该这样对待朋友,为什么在一个中央大员面前揭我的老底?”黎汝清《皖南事变》三二章三:“他不想再审问下去,何必让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揭老底呢?”

〇也作〔揭底子〕。浩然《艳阳天》四五章:“马主任,快去看看吧,弯弯绕他们又偷着卖粮食了,还嚷没吃哪!焦振丛这下子可给他揭了底子啦!”〔揭根子〕。张恨水《夜深沉》五回:“说句揭根子的话,他们全是干了多年的土混混,漫说是一个唱曲儿的,就是军警两界,咱们都有一份交情。”〔揭老根〕。曲波《桥隆飙》二四:“这一着,可真把三个代表吓住了。这是揭了他们的老根,打到他们的致命之处。”〔翻老底〕。梁斌《翻身记事》一一:“周大钟不说还罢,他一说,李蔚声音更大了:‘哼!这个犯不了错误。’听周大钟又要翻他的老底,心上老大的不高兴。”

【揭债还债,窟窿常在】(谚)

揭:借债。窟窿:原指洞,借指经济上的亏空。借来新债,归还旧债,这债务是永远归还不清的。指“揭债还债”的办法不可取。《歧路灯》三〇回:“那时不肯当卖原好。若再揭起来,每日出起利息来,将来搭了市房,怕还不够哩,那才是揭债还债,窟窿常在。”

〇也作〔借债还债,一时宽泰〕。一时宽泰:只是一时间的宽松。李向生《也谈“量入为出”》:“经济收支,贵在常有积余,至少要收支平衡。如若亏损,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弥补。俗语说:‘借债还债,一时宽泰。’那是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债务压迫!”

【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谚)

借债时要再三忍耐,能不借就不借,能少借就少借;还债时要狠下决心,能早还就早还,能一次还清就一次还清。指借债付利息是个不小的负担,无债才能一身轻松。《歧路灯》四〇回:“原来息债是揭不得的。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虽不是圣经贤传,却是至理名言。”

【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沟里就是棺材】(惯)

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指人未得善终。也指只管眼前,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事。《金瓶梅词话》四六回:“想着前日道士打看,说我短命,怎的哩,说的人心里影影的。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沟里就是棺材!”

〇也作〔沟死沟埋,路死路葬〕。李准《黄河东流去》五二章三:“有多少家出来时还是完完整整的一家人,可是如今回去有几家是完全的?有的沟死沟埋,路死路葬,有的妻离子散,找不到下落。”〔路死路埋,水死水葬〕。刘绍棠《豆棚瓜架雨如丝》一九章:“她白天想的是徐老莲,黑夜梦的是徐老莲,只要徐老莲朝她招一招手,她就跟徐老莲私奔而去。路死路埋,水死水葬,也心甘情愿。”

【节令不饶人】(谚)

节令:我国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饶:宽容。节令是农业生产的规律性的依据,谁违背它谁就会受到惩罚。指农业生产必须严格遵从节令的规定。刘江《太行风云》五一:“再有半个月就要入伏。‘节令不饶人’,要是担水点种,见苗就有三分收。”

〇也作〔节令不等人〕。阮可《庄户人家》:“常言道:‘节令不等人。’开荒的任务才完成三分之一,就该播种了。”

【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谚)

燕衔泥:燕子垒窝,靠一口一口地衔来泥,费时而又艰难。河决堤:河水冲开了堤岸,其势迅猛异常。指节约是美德,但很费力;浪费是犯罪,但很容易。梁国栋《勤俭节约谚语》:“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约是幸福的左手。”

【节约油,油满罐;节约钱,钱满串】(谚)

串:也作贯,旧时钱制,千钱为一串。在油上节约,油罐常满;在钱上节约,钱柜常有积攒。指节约是致富的条件。梁国栋《新谚语》:“‘卫生好,病人少;锅灶净,少生病’,‘节约油,油满罐;节约钱,钱满串’。这类生活谚语,尽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用性很强。”

【结疙瘩】(惯)

比喻双方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矛盾、隔阂。路遥《平凡的世界》五二章:“姚老师是个有文化知识的人,觉得十年前两家人结下的疙瘩还不解开,这太不正常了。”刘绍棠《山楂村的歌声》三:“你们想想,春天里,合作社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开渠,吃着亏跟他换地,他还存心拿大头,这能不结疙瘩?”比喻由于对某事不明白而心存疑问。魏巍《东方》一部一四章:“我想来想去,心里就结了一个死疙瘩:革命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有穷的,有富的,这革命不是白革了吗?”

〇也作〔结扣子〕。刘绍棠《十步香草》三〇:“贾香荷,我平反出狱了,想跟你见个面,解开七年前结下的扣子。”〔结死扣〕。刘绍棠《豆棚瓜架雨如丝》三五章:“他跟这个家伙生来犯相,心里结下了死扣,是个难解难分的冤家对头。”

【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歇)

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尧:传说中上古圣明的帝王。本指桀养的狗向着尧狂叫,是为了卫护它的主子;转指各人都为其主子效劳。语本《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东周列国志》三六回:“当初奉献公之命去伐蒲城,又奉惠公之命去刺重耳,这是桀犬吠尧,各为其主。”《说唐》五七回:“岂不闻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昔日做李密的臣子,但知有李密,不知有秦王。如今归顺万岁,就是唐家的臣子,自当要赤心报国。”

【解疙瘩】(惯)

比喻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赵树理《表明态度》一一:“亲家的思想越来越坏,哪里还像个共产党员?依我说,你这会儿再去找他谈一谈,无论如何,明天叫他到地里去解一解这个疙瘩!”康濯《东方红》下一四章二:“老支书坦率真诚地跟他谈过两次话,帮他解了解思想上多年来扭结不开的疙瘩。”比喻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消除隔阂。浩然《艳阳天》三五章:“刚才我还说起他呢,明天起早,我找他女婿去。还有韩百安,这个人最好是由焦振茂帮他解疙瘩,咱们在一旁助劲。”

〇也作〔解扣子〕。刘绍棠《十步香草》二九:“袁阔成和刘兰芳在电台上拴扣子,他在电台外解扣子,听众都想先听为快,他出马便开市大吉。”

【解开闷葫芦】(惯)见“打破闷葫芦”。

【解铃须用系铃人】(谚)

要解下老虎项下的铃铛,还得请那位系上铃铛的人才行。比喻问题是由谁引起,还得让谁去解决。明·瞿汝稷《指月录·法灯》:“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契重。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明·王《春芜记》二一出:“常言道:‘解铃须用系铃人。’当初是他两个说他进去,如今依先要这两个说他出去。”

〇也作〔解铃仍着系铃人〕。《冷眼观》二六回:“解铃仍着系铃人。从前同什么人结的冤业,如今仍叫什么人同他去解。”〔犼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犼(犺ǒ狌):兽名,似犬,食人。《西游记》七一回:“那行者慌了,只教:‘莫念,莫念!铃儿在这里哩!’这正是:犼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虎项金铃谁去解?解铃还得系铃人〕。《三宝太监西洋记》二五回:“自古道:‘虎项金铃谁去解?解铃还得系铃人。’我们当初那知得什么西洋,那知得什么取宝,都是天师、国师二人所奏。今日我军不利,夷女猖狂,不免还在天师、国师身上。”

【芥菜子偏落在绣花针眼里】(惯)

形容事出偶然,十分凑巧。《西湖佳话·放生善迹》:“汤氏见他心事不快,不喜饮酒,便叫丫鬟烹一杯好茶与相公吃。岂料芥菜子偏落在绣花针眼里,丫鬟捧了茶,魅地一声,口称‘有鬼’,竟将茶瓯打碎。”

〇也作〔芥投针孔〕。《水浒传》四三回:“常言芥投针孔,窄路每逢冤家。”

【芥末调凉菜——各人有所爱】(歇)见“熟油拌苦菜——由人心头爱”。

【疥巴子打苍蝇——现供嘴儿】(歇)见“癞蛤蟆吃苍蝇——将供嘴”。

【诫无垢,思无辱】(谚)

诫:对言行的警戒。垢(犵ò狌):通“诟”,受辱。指人经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虑,自然就会避免灾祸与羞辱。汉·刘向《说苑·敬慎》:“圣人重诫,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诫无垢,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借大树乘风凉】(惯)

比喻凭借别人的势力得到好处。浩然《艳阳天》六八章:“他盼着马之悦快一点儿时来运转,好借这棵大树乘风凉。”

〇也作〔借着大树躲阴凉〕。浩然《艳阳天》一一四章:“你跟马主任也别提这事,全当不知道。天塌下有大汉子撑着,咱借着大树躲阴凉。”

【借东风】(惯)

相传曹操率重兵要攻打东吴,刘备与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借东风,采用火攻,使曹兵大败。比喻凭借某种有利的条件和时机。程树榛《钢铁巨人》八章:“戴继宏又将刚刚和李仲才思想交锋的情况,向书记作了汇报;并希望书记再去和副主任谈谈,借党委扩大会的东风,把他的思想促进一步。”黎汝清《海岛女民兵》一〇章:“你看,你把方书记给你书面通知的事一说,就给大家带来了鼓励,增强了信心。你这阵东风借得好,这可是个大进步呵!”

【借酒浇愁愁更愁】(谚)

浇:浇灭。要用饮酒来消愁只能更加忧愁。语本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火《血染春秋》三:“三杯酒下肚,人就晕糊糊的,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呀……肚里的心事更沉重了。”

【借米赶得上下锅,还米就赶不上下锅】(谚)

把米借给人或向别人借米,都赶得上下锅做饭;要是等别人还来的米下锅,那就耽误了做饭。指财物借出容易讨回难。田东照《农家·亲戚》:“我不同意!‘借米赶得上下锅,还米就赶不上下锅’。万一叔叔找下对象,急用怎么办?自家的钱借出去,再去向别人伸手?”

〇也作〔借米下得锅,讨米下不得锅〕。《金瓶梅词话》三一回:“常言俗语说得好,借米下得锅,讨米下不得锅……他那里把你这几两银子放在心上。”弓子长《人情往来》:“常言道:‘借米下得锅,讨米下不得锅。’咱家存的钱,是准备盖房用的,专款专用,不容挪动。你今日把它借出去,明日备料时却讨不回,岂不误事?”

【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惯)

指借别人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西游记》二回:“悟空道:‘休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你家甚么混世鸟魔,屡次欺我儿孙,我特寻来,要与他见个上下!’”

〇也作〔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儿女英雄传》四〇回:“这等一个‘扛七个打八个’的何玉凤,‘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张金凤,这么句‘嫁而后养’的话,会闹得嘴里受了窄,直挨到这个分际,还是绕了这半天的弯儿,‘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话挤话,两下里对挤,才把句话挤出来。”〔借你口中言,传俺心腹事〕。《说唐全传》四八回:“唐营中军士听着,借你口中言,传俺心腹事;今有天兵到此,怎敢挡住王爷的去路?速速让开,放王爷天兵过去,万事全休。”〔借你口中言,传我腹中事〕。《薛刚反唐》一二回:“马登说:‘正是,弟兄,正好借你口中言,传我腹中事,你要禀报大元帅得知,就说武国公马登要出潼关,有公干在身,我要穿城而过,不准备停留。’”

【借死不借生】(谚)

宁可将屋子借给人停丧,也不借给人生孩子。指死人出殡后,屋子马上会还;生孩子则占据时日长,旧俗又认为不吉利。叶文玲《丹梅·无花果》:“今天是大年三十,不能去打扰别人,按风俗,‘借死不借生’。”

【借梯子下楼】(惯)

比喻利用机会摆脱困境。曲波《林海雪原》二三:“这个狡猾的匪徒是想承认我是胡彪,来个将计就计借梯子下楼呢?还是要揭露我的身份以讨座山雕的欢心呢?”峻青《黎明的河边》:“我问你,你到底是为我记了几个分才退组呢,还是借着这个梯子下楼?”

〇也作〔借梯子下台〕。程树榛《钢铁巨人》二章:“陈怀兴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大伙知道,这是张自力到来的结果。在工段里他最敬畏这位老铸工,现在,他在借梯子下台。”〔借台阶下去〕。张孟良《儿女风尘记》一部一六:“不同意又怕弄得更糟,借台阶下去吧,先出监狱,日后有机会再报仇也不迟!”

【借野猪还愿】(惯)

还愿:迷信求神时允诺日后的酬谢。比喻拿着别人的东西当礼品、送人情。周立波《暴风骤雨》二部一〇:“‘面善心不善的老家伙。笑不离脸,心里揣把刀。’‘你干过多少黑心事呀?’‘修桥补道,尽摊人家官工,你这叫借香敬佛,借野猪还愿。’”浩然《艳阳天》五〇章:“她背着一斗小米子。这小米子是从韩百安那口袋里挖出来的,借野猪还愿,她来给马连福送礼儿。”

【借债还债,一时宽泰】(谚)见“揭债还债,窟窿常在”。

【借债容易还债难】(谚)

借债虽不怎么费事,但归还债务,连本带利会无力承受,那却不容易。诫人不可轻易借债。白危《沙河坝风情》下一〇:“俗话说得好:‘借债容易还债难。’我将来拿什么去还?想来想去,还是不借为妙。”

【借着中秋买月饼】(惯)

指趁着某种机会为自己捞取好处。黎邦农《包公的传说》:“他哪是为皇上采办?他是‘借着中秋买月饼’,是肆意地捞一把。”

【今日不谈明日事】(惯)

指只管眼前,不管今后。《冷眼观》二九回:“他那个人叫做‘今日不谈明日事,这山望见那山高。睡在树下等枣子,掩着耳朵咬核桃’。”

【今日三,明日四】(惯)

今天这样,明天又那样。比喻经常变换花样。《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马氏每每苦劝,只是旧性不改。今日三,明日四,虽不比日前的松快容易,手头也不挪凑得来,又花费了半年把,如今却有些急迫了。”

〇也作〔今朝三,明朝四〕。《何典》九回:“催命鬼领了牌票,差着伙计,三路公人六路行的各到四处去缉访;今朝三,明朝四,担担搁搁过了多时,方才访着是色鬼所为。”

【今日无仇,往日无冤】(惯)见“往日无冤,近日无仇”。

【金刚厮打,佛也理不下】(谚)

金刚:佛的侍从力士。金刚要是互相打起来,佛也调理不下。比喻内部闹起纠纷来,有权威有地位的人物也难以排解。元·郑廷玉《后庭花》三折:“这公事少呵,连累着七八十家!兀的是人命争差,恰便是金刚厮打,佛也理不下!”

【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谚)

金花和银花可搭配,西葫芦和南瓜可搭配。比喻男女婚配要门当户对,条件相当。路遥《人生》二〇章:“咱乡俗话说:‘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咱两个没文化,正好合在一起哩!巧珍,我不会叫你一辈子受苦的!”

〇也作〔金花配银花,金葫芦配银瓜〕。魏巍《东方》二部六章:“当然,我也听人家讲,什么‘金花配银花,金葫芦配银瓜’,你是不是觉得人家配不上你这个‘金葫芦’呀?”〔金杯配玉盏,瓦盆子配粗碗〕。李纳《女婿》:“俗话说:‘金杯配玉盏,瓦盆子配粗碗。’根据女儿的情况,纪大娘也不敢胡思乱想,只希望找到一个条件相当的女婿。”

【金女银男,不如生铁老伴】(谚)

值金值银的儿女,也比不上生铁般的老伴。指人到老年,贵在有老伴彼此体贴照料。阮传明《老年谚语耐咀嚼》:“俗话说:‘金女银男,不如生铁老伴。’还有‘少年夫妻老来伴’,‘小娃馍馍,老汉婆婆’等,这都只有人到老年时才体会得深刻。”

【金盆虽破值钱宝,分量不曾减分毫】(谚)

指金铸的盆子纵然打破,也仍是值钱的宝,因为黄金的分量一点儿也没减少。常比喻品行高尚的人虽然一时失势,但无损于他的声望。《济公全传》一九回:“自己把香炉拿起来摔在地上,吓得众仆妇连忙收拾起来,看了看香炉并未损坏,乃是生金铸的。谚云:‘金盆虽破值钱宝,分量不曾减分毫。’”

【金漆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闻】(歇)

指人外表华丽,内心卑劣丑恶。《绿野仙踪》四九回:“萧麻子又道:‘你们看他待人是何等谦光,举动是何等文雅,性情是何等和平,嫖金姐不即不离,是何等知趣;一个二十岁的人,把世情透露到这步田地,我心眼儿上都服他。不意他是个金漆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闻;讲到钱之一字,比我还没见世面!’”

【金钱垫香炉——各抱一条腿儿】(歇)

香炉:供神佛时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条腿。比喻各自选定投靠的人。《儿女英雄传》七回:“你算我们庙里他们爷儿五哇,除了二师傅他是在外头跑海走黑道的,三儿小呢,可巧剩他爷们三个,咱们姐儿三个;咱们闹个刘海儿的‘金钱垫香炉’,各抱一条腿儿,你瞧这高不高?”

【金水子,银水子,买不下这奶水子】(谚)

奶水子:乳汁。哺育婴儿,无论怎样贵重的饮料,都无法与母体的乳汁相比。指婴儿最好的食物是乳汁。范指东《三滴血》一回:“常言说:‘金水子,银水子,买不下这奶水子。’人出世来,谁不是他娘的奶吃大的!”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谚)

窝:对住处的俗称。指人情总是留恋着自己的故居。杜鹏程《保卫延安》一章:“穷家难离,热土难舍嘛!常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啊。”

〇也作〔金窝银窝,不及自家的草窝〕。草窝:茅草搭成的房舍,指穷家。蒋和森《风萧萧》一五:“真如俗话所说:‘金窝银窝,不及自家的草窝。’柴平默默地望着这个破烂、黝黑而又窄小的家,好像比郑相国高雅的书斋还值得留恋。”〔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个的土窝窝〕。颜一烟《一朝天子一朝臣》:“常言:‘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个的土窝窝。’多年在外,也该回去照看照看自个儿的家了。”〔金窝窝,银窝窝,难离家乡的狗窝窝〕。文乐然《桃花溪》:“‘金窝窝,银窝窝,难离家乡的狗窝窝。’经过几年的变故、磨难,我越发体味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惯)

金乌:太阳。玉兔:月亮。指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来,夜色降临。《三宝太监西洋记》三回:“不觉的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原来这夜却不是等闲之夜,八月十五是个中秋之夜。”《说岳全传》一三回:“一路说,一路行,不多时,早已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〇也作〔金乌早坠,玉兔飞升〕。《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卜良听得头颠尾颠,恨不得金乌早坠,玉兔飞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谚)

足赤:十足的纯金。完人:完美无缺的人。世上没有成色十足的纯金,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指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对人不可求全责备。郑恩质《大运河之子——刘绍棠》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绍棠的弱点是面软,常常干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

〇也作〔金无足赤,人无十全〕。刘彦林《春风得意》四章:“你虽通古晓今,知多识广,可惜‘金无足赤,人无十全’,在这个音乐世界里,不能把你比作一根擀面杖吧,至少也够得上半个‘音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汪浙成《土壤》一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嘛。我对记者和上面来的同志总说:我们有缺点,但要看我们的大方向,看我们的主流。”

【金乡邻,胜于银亲眷】(谚)

乡邻好比金子,亲眷好比银子。指紧挨的近邻比远处的亲戚要亲近、可贵得多。《唐祝文周四杰传》八二回:“从此以后,我们便是近邻了。俗语道的好:‘金乡邻,胜于银亲眷。’我们小夫妻无知无识,一切都要靠老者指教。”

〇也作〔金乡邻,银亲眷〕。刘操南等《武松演义》三回:“俗语说的:‘金乡邻,银亲眷。’兄嫂在此居住,全仗王干娘照顾了。”

【金银不露脸】(谚)见“财不露白”。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惯)

比喻外表看起来很体面,内心却很肮脏或什么也不懂。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续红楼梦》三三回:“我又知道你们二奶奶多大岁数了呢?这么个怪俊的模样儿,原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欧阳山《三家巷》一:“想不到他长的那么俊俏,却配上这么一副资质!难怪人说长皮不长肉,中看不中吃!这才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金玉有余,买镇宅书】(谚)

金玉:喻钱财。镇宅:镇守住宅。指有钱人家钱财多得花不了,便买书作宅院镇物,装点门面。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与夫朱门富家,积书万卷,束在高阁,尘暗签轴,蠹落帙帷,罔好学之名,欺盲聋之俗,非三变之败,无一展之期。谚曰:‘金玉有余,买镇宅书。’呜呼哀哉!”

【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歇)

簪儿:别住发髻用的条状物,一端略尖,用金属、玉石等制成。只是:就是。指属于你的终归是你的。《红楼梦》三〇回:“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吧?’……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俗语难道也不明白?’”

〇也作〔金簪儿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刘绍棠《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别那么咋咋唬唬,我自幼儿被恶狗吓破了胆!’五月鲜儿嬉皮笑脸,‘你回来七八天,怎不早来看我?金簪儿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

【金砖掉在井里——早晚得捞上来】(歇)

指财物迟早会得到。也比喻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李英儒《还我河山》一六章:“白司令用熟练的交易场语言说:‘胡子!别动气啦,气大招灾。心平气和点,和气生财……是儿不死,是财不散。金砖掉在井里,早晚得叫咱们捞上来。’”

〇也作〔金砖掉在井里——迟早也跑不到哪里去〕。李英儒《女儿家》二四章一:“(郭雨亭)不由得心里想:真是持家的一把好手啊!你拒绝我了……猴不爬竿要多敲锣。金砖掉在井里,迟早你也跑不到哪里去。”

【紧纺无好纱】(谚)见“急行无好步”。

【紧火粥,慢火肉】(谚)

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锅;炖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难炖烂。指熬粥与炖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清·袁枚《随园食单》:“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全以火候为主。谚云‘紧火粥,慢火肉’,至哉言乎!”

〇也作〔紧锅粥,慢锅肉〕。赵平康《健康与饮食》:“在一般情况下,饮食决定着人体的健康,因此饮食的造作是必须讲究的,即使家常作的稀饭,熬起来也有个规程。人常说的‘紧锅粥,慢锅肉’,就是一例。”

【紧身庄稼,消停生意】(谚)

紧身:紧赶时间,不容缓慢。消停:从容不迫,节奏放缓。指庄稼活儿节令性很强,稍有迟缓,就会误种误收;做生意贵在从容招徕,越急越难成交。艾琴生《生活的广角镜》一:“老弟,这你就不懂行了。做庄稼是要赶紧的,麦黄了,该今天割等不到明天,稍一拖拉,一场狂风会弄得你颗粒不收!但做买卖,搞交易,你忙他不忙。人常说的‘紧身庄稼,消停生意’,一点不假。”

〇也作〔紧趁庄稼,消停买卖〕。张恩忠《龙岗战火》七章:“咱们干游击队,就像做庄稼活儿一样。人常说:‘紧趁庄稼,消停买卖。’打仗可不能消停。”〔紧细的庄稼,耍耍的买卖〕。郑玉琴《经商有道》:“人常说:‘紧细的庄稼,耍耍的买卖。’这话道出了做生意的窍门。”

【紧行无好步】(谚)见“急行无好步”。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谚)

在锦缎上再绣上花容易,往雪地给受冻的人送炭取暖很难。旧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有钱有势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贫贱失势的,越没人接济。《山西地方戏曲·六国拜相》一七场:“这也难怪。古人常言:‘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事不提也就罢了。”

〇也作〔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王中文《将军舞》六九回:“做官做官,千里做官为着吃穿,公道公道,一个公道早被抛掉。正是: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段少舫等《朱元璋演义》四七回:“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世上的人,都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锦堂客至三杯酒,茅舍人来一盏茶】(谚)

富贵人家来了客人,设酒宴招待;贫穷人家来了客人,用茶水相迎。指无论贫富贵贱,客人来了都应以礼招待,不可怠慢。明·沈君庸《鞭歌伎》:“讲得好也。常言道:‘锦堂客至三杯酒,茅舍人来一盏茶。’偌大一个尚书官船,岂无杯酒待客?侍儿,准备筵席者。”

【尽听拉拉蛄叫,别种庄稼了】(谚)见“光听拉拉蛄叫,就别种地了”。

【尽忠难以尽孝】(谚)

指要报效国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五虎平西》七二回:“儿啊,自古云:‘尽忠难以尽孝。’你娘虽老,身体尚还康健,不要把为娘挂在心上。”

〇也作〔尽忠者不能尽孝〕。《施公案》六二回:“俗云:‘尽忠者不能尽孝。’欲尽忠,想恋故土坟茔,即不能远行。”〔尽得忠来难尽孝〕。田汉《黄金时代》一幕:“你此去只管尽一切力量做你的事,不必惦记家里,不必惦记娘。娘只要你记住一句老话,孩子,‘尽得忠来难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