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问医答·第十二期
面对疫情,《生命时报》全新推出“疫问医答”栏目,聚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天解答一个你最关心的问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2月4日,国家卫健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强调,老年人、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且重症风险高于其他人。
为什么血管差的人感染风险和重症风险更高?怎样足不出户增强抵抗力?血管不好的人,如何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给血管差的人总结一套全方位的防护建议。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 丁荣晶
本文记者丨张芳
本文编辑丨张冕 郑荣华
1 为什么血管差的人更易感染?
防治传染病有三大要素: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心脑血管病患者就属于易感人群,被感染后,肺部病变也相对严重,相比其他人更应做好预防。
有媒体统计梳理发现,在早期披露的死亡病例中,有23例提及既往病史。其中,60.9%合并高血压,47.8%合并糖尿病,17.4%合并冠心病,13%合并脑梗。
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与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进而对机体造成损伤。
目前专家推测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受体,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即ACE2),其主要攻击靶点是II型肺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ACE2表达降低与急性肺衰竭发生相关。
既往有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ACE2表达本就存在下降,同时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免疫力降低,所以抵抗力相对其他人更脆弱,一旦感染伤害也会更大。
2 血管不好,怎样降低感染风险?
在这次疫情中,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格外重视预防感染,但也不必过分恐慌。在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居家隔离等基本防护的同时,可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机体抵抗力,进而降低感染风险。
心脑血管病患者日常应做到:
坚持服用治疗药物,每天监测早晚血压和心率;
每餐八分饱,食物多样化,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避免素食和过分油腻饮食;
适当增加有助增强抵抗力的食物,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提出,大豆及制品、蘑菇、枸杞、黄芪、瘦牛、羊肉等食物,都有助增强抵抗力;
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
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充分睡眠;
坚持在家做运动,有助保持或改善心肺功能。
3 哪些锻炼有助增强抵抗力?
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注重锻炼心肺功能,这对增强抵抗力有重要作用。推荐两种改善心肺功能的锻炼方式:
1呼吸训练
通过呼吸训练,既能提高呼吸效率,又能保护心脏功能,增强体质,减少感冒。
全身放松站立,将双手叠放在小腹上,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自然还原,一次做8~10个,休息2分钟后继续做第二组,每天做2次,每次可做2组。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保持吸气时小腹隆起,逐渐延长吸气时间至3~5秒,呼气时小腹放松,延长呼气时间至6~10秒,一次做8~10个,休息2分钟后继续做第二组,每天做2次,每次做2组。
2 原地高抬腿
原地站立,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依次交替抬起,做高抬腿动作,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刚开始以1分钟为1组,做2~3组,心率、血压控制稳定的患者,可延长到2分钟,做2~3组,两组之间休息2分钟。
运动前、中、后要记录脉搏,运动中的脉搏最好较运动前提高10~20次/分;运动前后即刻记录血压,运动后高压(收缩压)不要高于运动前静息状态20毫米汞柱;运动后的心率最好在1分钟内恢复到运动前。
运动中如出现胸闷、心慌、出汗、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坐下休息,同时监测血压和心率,必要时含服硝酸甘油。
除了关注心肺功能,血管不好的人,还需通过力量训练改善机体的代谢能力。
推墙运动训练上肢
从做1组开始,每组10~15次,若一周后感觉很轻松,可增加为每天2组,两组之间休息1分钟。
仰卧提臀训练躯干
每次从做1组开始,每组5~10次,一周后感觉轻松即可增加为2组,两组之间休息1分钟。
靠墙蹲马步训练下肢
从10~15秒开始,每周3天,逐渐增加至每天3~5分钟,如不能完成,也可采取坐位,交替抬高下肢,从每天5次逐渐增加为20次。
练习时要保证“用力时呼气”,避免因屏气造成胸腔内压增加和血压波动。力量训练一般为每周3天,隔日训练即可。
丁荣晶表示,只要平时生活方式健康,心态平和,保证睡眠,血压、心率等指标控制良好,心脑血管病人被感染风险和染病后的严重程度,不会明显升高。
如果发觉自己出现低烧、咳嗽等症状,为减少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可先在家服用感冒药,自行隔离,观察两天,不用着急去医院。
一旦发烧持续,且出现胸闷、咳嗽加重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则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