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东坑镇毛窑村变化这么大,发展底气更是足!

2019-09-17   靖边新闻

“从2013年‘三访五促’到2017年,市委办一直帮扶我们村,2017年起转由县发改科技局帮扶。这些年我们村无论是电力、道路、饮水、耕地等基础设施,还是村民的观念,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8月25日,靖边县东坑镇毛窑村党支部书记贾志万在提起该村的发展现状时感激地说:“说句实在话,没有市委领导和县上的大力扶持,毛窑村再过十年也发展不到现在的水平。”

基础设施补“短板”,一年一变化

行走在如今的毛窑村,水泥铺设的生产道路、通往村组的砸砖道路遍布在307国道和毛王路的两侧。几年来,毛窑村累计新建了两条通往村组的道路,共7.8公里。17个村小组有15个都修通了砸砖路或水泥路,有效改善了过去不下雨塘土乱飞,下了雨泥泞不堪的状况,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剩下两个小组的道路修建计划已经纳入县十三五规划当中了。”贾志万说。

2016年,毛窑村还进行了电网升级改造,过去轮电放水的情景一去不复返;同年,改造圈舍60个,发放价值15万元的优质种羊,养殖业在南部几个村小组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到2018年投资建设2660亩高标准农田,全村总耕地面积突破3万亩,水浇地达到12000亩;2018年到今年,投资实施人饮改造工程,建设水厂两座,400户已经免费安装了净水器,其余的后半年有望一次性解决,困扰多少代人的饮水问题将得到切实解决;市委办还多方联系协调,为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说起毛窑村这两年的变化,贾志万如数家珍。

村里变化大,群众有头脑

数年间投资1000多万元改善一个村的基础设施,这样的力度在靖边县实属罕见。然而更大的变化其实是发生在村民头脑中的变化。

东坑镇毛窑村位于靖边县城西30公里处,全村被307国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山梁沟壑纵横,北部地势平缓,巨大的地理条件差异让南北两地的发展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家住在307国道以南小泉圪崂村小组的张加平由于妻子患病做了几次手术,干不了重活,大儿子和儿媳妇都是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其他的孩子还在读书,家中严重缺乏劳力,这让张加平一家陷入贫困。家里仅有的几十亩土地全是旱地,收入多少全看老天爷,张加平一家的生活似乎看不到一点希望。

2016年,张加平被村里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市委办驻村工作队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危房改造让张家平一家住进了敞亮的新房子;土地贫瘠,工作队另辟蹊径,帮他家送种羊、建圈舍发展养殖业;村里还每月600元聘用张加平为保洁员;儿女上学也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张加平一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通过几年的努力,张加平家里饲养的羊子已经达到100多只,养羊已经成为他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张家平脱贫致富的过程也是该村南部几个村小组转变观念、发家致富的一个缩影。

除了发展养羊产业,南部山区还主动向旱作农业发达的地区学习,大力发展贝贝南瓜等旱作小杂粮产业。在高渠梁村小组,成片的贝贝南瓜正茁壮成长,虽然今年雨水少,铺了薄膜的南瓜却并未受到影响,依然郁郁葱葱。

“南瓜耐旱,种植技术简单,收入也比传统的小杂粮高出不少。”贾志万介绍。如今,养殖业和南瓜种植已经成为了南部几个村小组重点发展的产业。

毛窑村307国道以北土地平坦肥沃,立地条件好。随着2660亩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村民的种植观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以前,我们毛窑村的水地以种植玉米为主。”贾志万说。这一方面是由于毛窑村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另一方面,也受到自身土地、水利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这几年,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以及受到伊当湾、黄家峁等周边村的影响,毛窑村也开始尝试种植蔬菜。

在村民黄小红家中,四个大棚内种植的辣椒已经开始上市。一大早,黄小红夫妇就拉着辣椒去东坑售卖。几个邻居看到支部书记贾志万,纷纷过来介绍情况。

“今年辣椒价格好,这几天螺丝椒一斤都上3块了。这一棚螺丝椒能产大几千斤。”

“今年我们家本来也准备建几个大棚,结果买了个拖拉机,资金不够没建成。你看看人家的辣椒长的多好。”邻居贾志英羡慕地说。

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毛窑村村民中引发了怎样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头脑风暴。贾志平把自家的两亩芹菜的上市时间设定在农历7月15左右,根据上市时间倒推播种时间,他认为那个时间段的蔬菜价格会更高;贾志英一家则认为投资资金购买拖拉机比建设蔬菜大棚更有利润……

“去年,全村蔬菜的种植面积还只有2000亩出头,因为效益好、收入高,村民们纷纷开始效仿。今年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到5000多亩,翻了一倍多。”贾志万说。

凝心聚力,群众增收有信心

虽然村里的农业种植结构大幅调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是贾志万和靖边县发改科技局的驻村第一书记王鑫却依旧心存忧虑。因为,他们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制约全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原来,随着毛窑村蔬菜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如何让蔬菜卖个好价钱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当前,毛窑村种植的蔬菜销售途径主要是伊当湾、东胜等周边几个村和定边县白泥井镇两个地方。“周边几个村的蔬菜收购价格普遍比白泥井低,所以村民更愿意把蔬菜送到更远的白泥井。”贾志万说。然而由于路程远、损耗大、不能适时了解当地实际的蔬菜需求等多方面原因,毛窑村的蔬菜虽然在品质上胜过当地,收购价格却往往比当地的蔬菜价格低。

经过多次的调研论证,王鑫和贾志万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村里建设自己的冷库,成立蔬菜销售合作社。“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村的蔬菜进行捆绑销售,在销售蔬菜的过程中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贾志万说。

村里还计划着再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相比其他村的农机合作社,我们有着更大的优势。”贾志万说。原来,毛窑村集体有一块一万亩的樟子松基地,省林业厅每年给毛窑村拨付管护经费10万元,贾志万计划着用农机合作社的割草机为基地除草。这样,农机合作社就有了固定的收入,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合作社计划把全村的贫困户都吸纳进来。”贾志万计划着:“合作社可以先行垫资给贫困户耕地,年底用合作社分红抵扣,这样可以为贫困户节约很大一笔流动资金。”

7月1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博到联系村东坑镇毛窑村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贾志万向李博汇报了这一想法。始终关心毛窑村发展的李博对这一想法表示肯定,要求镇村负责人详细做好调研规划、经费预算等工作,并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和遇到的困难。

“有了市委领导的支持,我们想法一定能够实现,村民的收入一定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贾志万信心满满地说。

作者:王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