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李小龙“打”出2.3亿美元票房,被打者,成就了下一个时代

2019-10-02   周游世界电影

说到华语电影,不得不提功夫电影。功夫类型片,是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的招牌,在华语电影史上,诞生了很多功夫巨星。这其中包括近期比较火的吴京,以及之前成功打进了好莱坞的成龙和李连杰。而且在所有的华语明星中,成龙是唯一一位凭借他在电影界的影响力,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语演员。

但是要说华人演员中,功夫巨星的代表,李小龙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李小龙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的局限在电影的范畴里了,他所象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他作为一名电影明星的影响力,但是更多的,是他作为一名武术家,作为一名武术理论的研究者,以及武术哲学的思考者,以及武术理念的实践者对这个世界影响。

影迷们认识李小龙更多的是通过他的电影,在他短暂而辉煌的电影生涯中,李小龙仅仅以主角的身份,在大银幕上贡献了四部半作品。而这四部半作品,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的。在当时邵氏正如日中天的香港影坛,李小龙凭借自己的真功夫,在两年内将刚刚建成的嘉禾影业带到了可以和邵氏分庭抗礼的地位。而李小龙也凭借自己在功夫片上的造诣,迅速成为了华语第一巨星,并得到了世界影坛以及好莱坞的关注。

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在对打斗氛围和真实感的营造上,要领先当时的同行几个时代,以至于在李小龙猝然离世之后,整个华语影坛都忙着寻找李小龙的替身,但是几经尝试之后,终究再难找到李小龙这样的功夫大师。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功夫电影不得不改变了李小龙创作功夫片的思路,所以才诞生了后来的成龙和李连杰。成龙的成功,在于他在功夫打斗中,加入了诙谐幽默的动作,这其中很多桥段,是他借鉴默片大师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的表演方式。成龙在这些大师身上学到先进的表演理念的同时,他还借鉴了他们坚持不用替身的职业精神,也正是凭借这种拼命三郎的职业精神,成龙在找对自己的戏路之后,迅速在功夫电影领域奠定了属于他的地位。

紧随成龙之后的功夫巨星,是曾经多次获得了套路冠军的李连杰,李连杰的成功,在于他飘逸优美的动作更加符合观众对于侠客的审美。所以相对成龙而言,李连杰更适合在传统武侠电影中扮演角色,他擅长的传统套路动作,更加符合武侠的意境。但是成龙和李连杰再也没有打出过李小龙功夫电影中真实感和实战氛围,这完全受限于他们自身对功夫的深刻理解。说到底,功夫是一种两人或者多人搏斗的技术,它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损失,给予对手最致命的打击。

之所以在李小龙之后,很多电影明星都无法再现李小龙的辉煌,完全是因为他们并不具备李小龙对功夫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其实也是为什么李小龙的电影,在多年之后仍然具有让影迷们无法抵抗的魅力。看过李小龙电影的观众们会发现,其实他的电影很多放在现在看,剧情相当的简单,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很多桥段也不太符合故事逻辑。但是一旦李小龙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开始他标志性的动作和“吼吼哈哈”时,观众们瞬间就被李小龙全身心投入的功夫场面所折服。

在1973年的时候,李小龙拍摄了他人生中的倒数第二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完成的电影作品。这部影片就是后来取得了2.3亿美元的《龙争虎斗》,相对于李小龙前期的三部作品而言,这部影片的规模更加的宏大,参与制作这部影片的背景也更加强大。这部影片由嘉禾和美国的华纳电影公司共同投资拍摄,由罗伯特克罗斯执导,而参与这部影片演出的,除了李小龙之外,还有著名的香港电影中的反派配角石坚,以及当时已经在武术执导领域小有成就,现在已经是华语功夫电影大哥之一的洪金宝。

这部影片当年的制作成本高达80万美元,当然这个制作成本仅仅是针对华语电影而言,对好莱坞而言,这部影片自然算不上是大制作。而且当年的投资方美国华纳公司担心李小龙在国外的影响力不足,还请来了几名美国演员助阵。为的就是保证这部影片在国外的票房成绩,但是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而且真正撑起这部影片票房的,绝对不是那两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演员。

在李小龙所有的功夫电影中,《龙争虎斗》的故事情节,显然有故弄玄虚的成分。在影片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功夫理论,在现在看来应该不是出自李小龙的本意,而那些关于“幻影”的台词,也不过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因为有两位外国演员的加入,李小龙在影片中的戏份显然被压缩了不少,但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打斗场面,毫无疑问的来自于李小龙。而在影片中扮演反派的洪金宝,更是在影片一开头就被李小龙打的落花流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参演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在日后都成为了香港影坛独当一面的标志性人物。这其中包括出场仅仅几十秒的成龙,以及为李小龙替身的成龙和洪金宝的师兄弟元华,而且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位是香港僵尸片的宗师级人物林正英。

在这部影片上映46年之后,仍然会被观众们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是李小龙对这部影片的贡献。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现在我们很难考究当这部影片刚刚上映的时候,是如何在观众之间引起轰动的,但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涤,这部影片中最珍贵的,最能让观众们铭记的,绝对是李小龙精彩的打斗场面。虽然在这部影片中,翻跟头的动作李小龙用了替身,虽然这部影片的主导权并没有在李小龙的手上,但是多年之后,李小龙证明了他在这部影片中无可替代的价值,就好像李小龙在整个华语电影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一样。

《龙争虎斗》能够在当年取得2.3亿美元的票房,离不开李小龙在影片中精彩的打斗场面,可以说这2.3亿美元的票房,是李小龙身心投入的“打”出来的,而在影片中被李小龙打的这些人,在几年之后,撑起了香港电影的一个时代。特别是洪金宝、成龙、林正英等人,他们见证并深度参与甚至是代表了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的辉煌。虽然这些人并没有在功夫上达到李小龙的成就,但是他们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在电影上传承了李小龙精神。

经过多年之后,当年在《龙争虎斗》中很多所谓的精彩,都已经落后于当下的时代了,真正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唯有李小龙在影片中贡献的精彩表演——真功夫。而所谓的真功夫,并不是说李小龙当时就真的是以一个搏击者的状态表演电影的,而是他以一个真正的武术搏击理念去拍摄这部影片的,这也是这部影片多年后的魅力所在。而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被李小龙打了几十秒反派的成龙,在几年之后成为了华语功夫巨星中的翘楚,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成龙成功的打入了好莱坞,并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华语影坛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小龙还为华语电影史“打”出了一个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但是如果李小龙不是英年早逝,他应该也会没有意外地捧回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但是李小龙的伟大也不需要所谓的电影奖项来认可,他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世界认识到了功夫的伟大,而不是功夫电影的伟大。李小龙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还在于他在功夫中,所表达的那种不低头,不认输,不畏惧的精神,这也是后来的功夫明星们,无论再高的票房,再多的奖项,都永远无法复制李小龙的原因,从这个角度上讲,李小龙之于世界观众是唯一的,是伟大的,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