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走的太近,是一场灾难

2019-09-07   麦穗小鱼

文/麦穗小鱼

题记:

在这个熟人社会里,人与人相处,是一门大学问。

远则散,近则烦。

有人说,人际交往的至高境界是:亲而有间,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是为了进退有余,更是一种相互尊重。

即使关系再好,如若相处起来没了边界,也会成为一场灾难。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亲戚如此,爱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离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其实不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合适的距离产生美。”

地球为什么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正是因为它和太阳始终保持着一个“亲而不腻,远而不疏”的距离。

有专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1%,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火焰山”;如果再远3%,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广寒宫”。现在,它们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

所以,地球和太阳才会相安无事。也正是因为如此恰到好处的距离才让地球充满了生机,延续着人世间的烟火,而不至于像其他星球那样荒芜、孤独。

其实,朋友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通常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会羡慕那些“好的跟一个人似的”朋友关系。因为,在这样一个到处是“纸糊的友情”面前,他们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便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如果两个人整天泡在一起,话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产生反感,引起小磕绊、小冲突。而对于那些身处两地,难得一见的朋友,我们却甚是思念。根源就在于,前者走的太近,故觉乏味;后者有了距离,反而亲近。

“交友之道,宛如观荷。”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荷塘。在这方荷塘里,他们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扰。而这种适度的孤独,恰恰是心灵上最放松的时刻。

真正的友谊犹如两道铁轨,并行而不交叉。铁轨一旦交叉,必定车毁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尽。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既是一种分寸,也是一种尊重。即使关系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离。

三毛说:“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一旦进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们的朋友关系也会日渐式微,最终走向不欢而散。

当然,对朋友毫无保留的付出,有时候也会伤害到自己。我们都经历或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形:

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最后变得形单影只;

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最后变得恶语相向;

曾经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后变得丁卯必争;

所以,朋友之间的分寸感、距离感十分重要,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长久的保证。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这样才能“美美与共”。

肯定有人会说,朋友之间还玩套路,虚头巴脑,勾心斗角,又何以为朋友?

诚然,朋友之间要坦诚相待,要互相帮助。但是,坦诚相待不是要你毫无保留,互相帮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应。

有所保留,有所不应,表面上是刻意与朋友保持距离感,但这种距离感绝不是心灵上的屏障。而是,筑牢你们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过、出卖过。说好的替你保守秘密,转而就告诉了其他人;说好的会珍藏你送的礼物,转而就拱手赠与了别人;说好的会尽力帮助你,转而就把你当成了陌生人。

当然,这只是一些极端情况。我们所说的距离指的是“亲而不腻”的距离,指的是能给彼此到来舒适感的距离。

其实,朋友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在一起舒服,放松,没有压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个隐私你都想知晓,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么,你只会给朋友带来负担。久而久之,你们之间必定会出现裂缝、出现隔阂。到那时候,你们的友情离散场也就不远了。

我们引以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时候却是把我们伤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应有的距离,一旦丢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们苦心经营的友谊。

“人生如尺,须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于我看来,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间最好的距离。

距离得当的友谊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无味,实则清凉解渴;

距离太密的友谊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实则腻而齁人。

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让彼此的友情历久弥新,地久天长。

02/和亲戚,保持“一石米”的距离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到: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小时候我们常把亲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了,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

《平凡的世界》这部电视剧中,王雷饰演的孙少安一直以来都把亲戚关系看的特别重要。即使在他们家很穷时,亲戚们对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从未记恨。后来,少安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倔劲开办了砖窑厂,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们家的亲戚找上门来,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或是到他的砖窑厂去干活。面对亲戚的要求,他从不拒绝。甚至为了能让更多乡里乡亲的亲戚和村民有口饭吃,他不惜欺骗自己心爱的老婆,拿着老婆给的准备箍新窑的钱,又扩建了一座新窑炉。而,此生能够住进新窑洞是秀莲(孙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这就是所谓的亲戚,远香近臭。

《增广贤文》中讲到:“富在山林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当你过的不好时,亲戚会看不起你;当你发达了,他们就过来沾光。

农村有句老话:“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窘困的时候,你给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会感激你一辈子。如果你毫无原则的一直给他提供帮助,他会变的贪得无厌。一旦,你停止了对他的帮助,会让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来,很多亲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种人性的劣根性。他们不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过河拆桥”。对此,我老爸是深有体会。

我老爸自从和我老妈结婚后,便出来打工了,所以也积攒了不少积蓄。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常用“万元户”来形容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时候,我们家便盖起了新房,是公认的村子里比较有钱的几户人家。

此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闻风而来,向爸爸借钱。不是孩子等着交学费,就是儿子准备娶媳妇,反正是找尽各种理由要求你帮助他们。我爸爸这个人好面子,重亲情。通常是来者不拒,多多少少都会借给他们一点。妈妈常常怪罪爸爸太实诚,爸爸却怒目圆睁地说:“帮助亲戚就是帮助咱自己,连亲戚都不帮,还是人吗?”

但是,有一件事让爸爸彻底寒了心,对亲戚的认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进了ICU。急需一大笔救命的钱,家里的钱在前期已经花的差不多了。于是,爸爸就挨着个的给他曾经帮助过的亲戚们打电话借钱,结果平时走动还算频繁的亲戚还没等你张口借钱,他们便先跟你诉起了苦。还有的亲戚不怀好意地劝爸爸别再瞎花钱了,否则会人财两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电话,腿也跑断了,区区只借到了8000多块钱。

回到医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骂:“亲戚个个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这个社会,总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后”。亲戚里也不乏有这样的人,亲情被他们拿来当做利用你的筹码。有求与你时,恨不得把亲情说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时,亲情这个筹码便被他们视之如泥。

“饥则赴之,饱则避之”,这样的亲戚通常带有极强的功利心,不仅不懂的感恩,还非常的势利眼。当你穷的时候,他们会看不起你,说你是个没用的窝囊废;当你倒霉的时候,他们会躲得远远的看你笑话;当你发达的时候,他们会说你走了狗屎运,即使祝福你也不会是真心的。

所以说,亲戚有风险,走动需谨慎!

把亲情关系看得比较透彻的张爱玲如是说:“真正的亲人,不是靠血缘关系决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决定的。这世上的亲人只有一种,那就是关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没有血缘关系,都是你的亲人。

而且,亲情的纠缠,永远没有两清的时候。一个人要想过得轻松、安宁,就要和亲戚们保持好距离,守住“一石米”的恩仇界限。

“一石米”可以解困境,但却不是一辈子的帮扶。

和亲戚保持“一石米”的距离,既不会因为给的太多而饿了自己,也不会因为帮的太少而凉了亲情

03/和爱人,保持“一层纱”的距离。

作家三毛说过:“我喜欢适度的孤单,心灵上最释放的一刻,总舍不得跟别人分享,事实上也很难分享这绝对个人的珍宝,甚至荷西自愿留在家里看电视,我的心里都暗藏了几分喜悦,清风明月都应该是一个人的事情,倒是吃饭,是人多些比较有味道。

婚姻中的男女都应该保持适度的孤独,因为孤独时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明白婚姻的意义,才能知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婚姻都存在着倦怠期,常年如一日的柴米油盐一定会让彼此疲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会让双方感情出现裂痕。

“久处必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才有那句“小别胜新婚”。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到:“不管你跟谁结婚,婚后总会发现,你娶得不是原来的那个人。”

这句话不是用来讨饭男人喜新厌旧的,而是在告诉我们:婚姻是一场艰难的修行,过程会跌宕起伏,也会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没有谁的婚后生活是一路坦途。

就如同温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则》里说的一样:“再恩爱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离婚的念头,以及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一段婚姻关系摩擦在所难免,吵架拌嘴、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类妻子,男人是万万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妻管严”!

有些妻子极度缺乏安全感,认为外面的诱惑这么多,不把自己的男人看管好,迟早会出事。

于是,她们要求丈夫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报备,要第一时间掌握丈夫的行踪,把丈夫每日的零花钱控制得死死的。甚至,每天丈夫回到家,她们都要例行检查男人的手机。一旦发现可疑信息,不是大发雷霆就是寻死觅活。

之前看过涂磊的一档节目,节目中妻子把丈夫的生活安排得事无巨细,出门穿什么样的衣服,交什么样的朋友,换什么样的工作......,妻子都要横加干涉。

以至于,男人抱怨说:“你给的爱太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妻子却觉得委屈至极:“我这明明是在爱你,关心你,你怎么会喘不过来气呢?真伤心!”

涂磊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也直接道出了爱的本质:

“你那根本不是爱,是控制!感情里,要学会把握一个度,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爱人七分足以,剩下三分爱自己。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常识:手里的沙子握得越紧,往往漏掉的越多。婚姻也是如此,“控制型的婚姻”总有一种让人想逃离的冲动。

是啊,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常常以为结了婚,就该不分你我。却忽略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两个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间。

不是有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可见,自由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此处纯属是插科打诨,此自由非彼自由。)

言归正传,距离对维持一段美好的婚姻确实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坦言:“婚后头两年还激情满满,一旦过了那个时间,婚姻只剩下'回家、吃饭、睡觉',偶尔做个同床异梦的美梦。”原来,婚姻也是有保鲜期的。而,不给对方一丝空间的“控制型婚姻”恰恰是婚姻腐烂变质的催化剂。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延缓婚姻进入“更年期”呢?或者说应该如何把婚姻的新鲜度保持的更长久一点呢?

“皇帝专业户”张铁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他说:“婚姻保鲜的秘诀是留有余地、难得糊涂、绝不背叛。

其中,“留有余地”,就是说夫妻双方要互相留有私人空间,与另一半保持合适的距离。距离是夫妻感情倦怠时的调适器。西方国家的夫妻都鼓励自己的另一半每年单独出去旅行一次,给对方一次彻底逃离生活是非的机会。在我看来,这真是明智之举。

单独的旅行,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彻底地卸下身心的疲惫。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让你想起有他(她)在身边时的好。这种需要感,会让你更加珍惜这份感情。

他们说:“当对方独自一个人旅行回来时,给自己的爱更真了,也更浓了。同时,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更强了。”

所以,别把对方管的太紧,压得太实。婚姻,就像弹簧。压得太紧,难免会出现裂痕,甚至崩断。

我认为:最幸福和美好的婚姻应该是张弛有度,亲而不腻,疏而不离。

就如同奶茶刘若英所言:“夫妻间最好的状态就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在爱的世界里做自己,这大概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吧!这也是婚姻的最好状态。

所以,和爱人保持“一层纱”的距离,

既会让对方身上投射出一种朦胧美,也不会因彼此完全隔绝而缺失爱的温度。

04/人与人走得太近,是一场灾难

你很难想象“人与人走的太近,是一场灾难”竟然出自温文尔雅、待人热情的知性美女董卿之口。

阅人无数的大才女董卿自会知晓为人处世之道,这句话由她说出来亦不足为怪。

与朋友太近,朋友会把友情看的聊胜于无,最终情散友尽;

与亲人太近,亲人会把恩惠当成理所当然,最终形同路人;

与爱人太近,爱人会把婚姻带上“紧箍咒”,最终一别两宽;

公认的“高情商代言人”的蔡康永曾经在采访中说过:

“我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人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一个方法,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给绑住,会很吃力。”

蔡康永不是说要我们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佛系青年,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有时候,太过温暖,不仅会灼伤他人,也会让自己油尽灯枯。

所以,无论是朋友、亲人,还是夫妻,都要适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朋友之间,保持距离是尊重;

亲戚之间,保持距离是爱护;

爱人之间,保持距离是美丽;

陌生人之间,保持距离是礼貌。

保持距离,本就是这个世界能够有序运行最根本的规则。

同样的,保持距离,也是我们每个人能够活得轻便的为人处事原则。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活得通透的人,通常都带有些许的冷漠感。而,这种冷漠感又恰到好处,不会让你觉得不自在。

其实,说白了,这种冷漠感就是距离感。让你觉得与之相处舒服且自在,轻松且愉快,这便是人际交往的至高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过这样一个词:精芬

这个最近很火的网络词汇泛指像芬兰人一样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

在我们的印象里芬兰人为人处世是比较内敛的,更愿意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社交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因为他们不太喜欢表面上那种虚情假意的过度热情。他们更愿意去看一个人的内在,而不是从表面上对你品头论足。或许,在我们眼中芬兰人不谙世事。然而,不爱社交的芬兰人却活的惬意坦然,轻松自在。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都害怕孤独,但我们更渴望自我空间和个人隐私得到应有的尊重。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确实又活得很纠结。疏远了,别人说你不合群;靠近了,别人怀疑你另有企图。

“精芬”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既不靠的太近,也不特意疏远。于人是尊重,于己则坦然。

所以,人与人相处的距离要拿捏得当。这样才能让你的生活清风明月,如鱼得水!

余生,但愿我们都能和身边的人,

亲而有间,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