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微信群发言“带情绪”,班主任如何引导沟通?

2020-12-07   中国网教育频道

原标题:家长微信群发言“带情绪”,班主任如何引导沟通?

编者按

家长向老师、学校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本就是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重要表现。但许多家长往往“爱孩心切”,在微信群就某些事件表达沟通时,不自觉带有情绪。

要避免非理性表达在群里带节奏,班主任如何及时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又如何与家长沟通解答事件的初衷和执行、规划?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位班主任在遇到“学生抢报不上社团课、家长在微信群里非理性表达”时的解决之策和思考。以下为他写下的手记:

学生社团作为我校的爆款选修课程,于昨晚8点正式上线。“秒抢”、“拼网速”、“手慢无”、“看运气”等词语再度成为孩子们口中的高频热词。犹如双十一的惊心动魄,社团申报也让同学们火力全开。

抢报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抢到心仪课程的学生,欢呼雀跃;没抢到心仪课程的学生,另择他课,开课之后同样精彩。 这本就是一次“选择”与“接受”的真实体验,经历过的人会更明白其中的人生道理。

晚上8:50,七年级家长群里响起了一则消息:“提个意见给我们学校,社团课招的太少了,根本抢不到。请问老师可否考虑加一个班呢?特别是热门的学科。孩子等了好几天,回来后就扒着手机点,最后还是没有抢到,难受的眼泪一直在流。”随即连续在群里@三位老师(其中两位并不负责社团项目)。紧接着又发一条留言“希望学校可否再多开几个班,望学校可以考虑下我们家长的建议,感谢感谢。”

看到信息的瞬间,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和一个担忧。

问题:家长的表达和连续发言明显带有情绪,是心疼孩子,也是遗憾没抢到最感兴趣的课,这样的情绪可以被理解。但在群里直接发问,问题就来了。家长的表达,是孩子的授权和要求(要求家长代表自己去问老师),还是因为看到孩子哭而做出的决定,又或是孩子的情绪转嫁于家长? 这个问题的答案牵涉到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担忧:社团人数是基于不同社团所需投入的精力、师生比、管理难度等综合因素考虑设定的。400多名学生同时抢课,有少数同学没能抢到心仪的课,很正常。个别家长在全年级群里略带情绪的表达,是否会煽动部分家长的情绪?

果然,群里出现了几位同样没抢中课的家长,他们的留言带动着节奏,而更多选中社团的家长则处于围观状态。 家长群的舆论需要引导,选课的初衷与开课后的规划也需要有老师来解答。

莫让情绪带偏了沟通的出发点,

让“干预”回归“参与”

给学校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是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重要表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家长对学校课程和孩子选课感受的关注,这是家校合作的起点,说明家长们在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过程,这也为家长和孩子、和老师之间创设了沟通的话题。 有了共同关注的事情,教育价值才有可能趋同。

合理意见和建议的前提条件是基于对事物的综合性分析。家长基于个体(包括自己和孩子)感受提出增加社团人数或加开社团次数,是否经过了综合分析呢?有同样感受的个体样本数量是多少?增加人数对活动型社团的安全性是否有所考虑?增加人数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必然会减少,参与型社团的效果能否得到保证?增加的社团课时从哪里来?减少国家课程的设置吗? 而这一系列问题恰恰是学校从教育教学专业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系统设计的。在前期筹备工作中,课程处结合教师个人特长和学生年段特点,设计学生问卷,综合分析所有学生问卷结果后,最终形成了面向学生多元发展的社团课程,尽量兼顾好教师特长和学生需求。

我们提倡表达情绪,而非情绪化地表达。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多元发展,但带有情绪的表达,特别是个体激发群体的表达,容易带偏这个出发点。大家七嘴八舌,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容易造成干预学生系统性成长的局面。如果学校因为几位家长的集体表达,就随意改动精心策划的工作结果,既对其他同学(从这次选课来看,是绝大多数同学)有失公平,也对课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不够尊重。

化“干预”为“参与”,站在更加理性、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表达意见,是家校合作所需的基本方式。

孩子的事情,

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解决

选课的主体是学生,参与互动的主体是学生,过程设计和成果展示的主体还是学生。那么在社团选课方面产生的问题,在这样可控的局面下,难道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吗?

鼓励孩子有勇气

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有勇气面对。回到我最初的问题,如果家长在群里的表达是孩子的授权,是孩子说“爸爸妈妈,你们帮我和老师说说……”那么我们的学生缺少基本的面对问题的勇气,这就需要反思学校教育。如果不是孩子的授权,是家长看到孩子哭后的心疼,又或是孩子不开心、甚至发脾气后将不良情绪转嫁给家长,那么家长有点过于包办和呵护孩子了。初中生的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调试情绪,独立面对问题。

鼓励孩子 想办法

沟通自己在问题中的困难

说清楚自己在问题中存在什么困难,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不同的孩子,在同样的问题中会有不同的具体困难。是情绪上的困难,还是行动上的困难?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困难,还是需要人帮助的困难?需要谁帮,帮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具体分析和说清楚。只有孩子自己才能说清自己的困难。

开学第二周,我们向全体同学公布了联系我们的方式。第三天就有一位七年级的同学向我提出了自己在社团选修方面的困扰:

看到这个孩子的纸条,我特别欣慰,因为他不仅预设了自己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还尝试寻求帮助。在和他简短的交流后,他很释怀,也做好了几种备选的课程,甚至提前做好了都没选中的心理建设。

鼓励孩子尽可能

减少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选修申报的预设结果有三种:选到最心仪的课程;最心仪的没选到,但选中了备选课程;因没有备选课程,导致只能随便选一个课程。

这三种结果本身就是生活选择的缩影。中高考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就业的选择、伴侣的选择,不都是这样三种结果吗? 每一种结果都包含了百分百的努力和那么一点运气,也包含了对结果的接受程度。

这三种结果中,损失最小的是第二种。第一种的幸运,谁敢说自己一定能有?第三种的结局,谁敢说自己一定能承受?如果通过社团申报,同学们开始体验并积累相关经验,到了人生重要选择的节点上,就会做出更周全的考虑。特别感谢几位家长在群里分享了孩子小学时的经历。在这次抢课中,八年级的孩子和在小学时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表现得更成熟。

选课的经历,无论好坏,都是学生时代的成长收获,也都是对未来的演习。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成长才会发生。静待和包办,花不一定能开。

生活中不只有“喜欢”,

还有很多“不如意”

没选中心仪课的孩子和家长有情绪,我们特别能理解,但是 生活中从来都不只有“一帆风顺”、“按计划发展”和“得偿所愿”,也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连错过了一门喜欢的社团课都无法接受,凭着所谓“喜欢”就任性地放弃其他尝试的可能,闷闷不乐,不自我调整,只能向家长发脾气,我们又怎么敢说这样的学生长大以后,有更大的勇气和能力应对社会生活?

孩子的不喜欢,是因为闹情绪,而不是真正思考过没有选中后还有哪些可能性。如果家长跟着孩子的情绪走,百依百顺,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孩子就更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更多的事情以自我意识为主,不接受改变,不主动调整。

好在,学校教育正努力做着这方面的尝试,不断培养孩子遇到挫折,主动调试的能力。

兴趣是一种综合的体验,

未知中更藏有惊喜

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团应该以兴趣为主,这样才能学得好。可是, 谁能替代孩子发现并确认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谁又思考过兴趣的背后,需要哪些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早期就是在各种领域的尝试中被逐渐开发并建立起系统的。光凭兴趣做事,在困难面前是无法持久的。兴趣之外,还需要持续的、有毅力的深度学习的参与。

准备一节社团课的过程要远远比准备一节文化课更复杂。请家长们相信一点,所有社团课程设计的前提是教师的特长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社团教师会通过发挥自身特长,带领学生进入未知领域,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兴趣。老师们会尽力在环节设计和成果汇报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兴趣的深度化、持续化发展。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如果是孩子真实、自主、兴趣地参与,学习的效果一定会翻倍。由点及面,还会带动其他学科及文化课的学习热情。”

我们相信,在老师的专业设计下,学生能够发现未知领域的惊喜,从而适度培养出广泛的兴趣并持续发展。

父母的大格局

成就孩子的宽视野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教育,需要把握度。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首先要分析需求的合理性,对内和对外双向归因。

在家庭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帮他们做了什么,灌输给他们什么道理,而是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育儿育己,这是父母的必修课。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在中学的生活和学习中拥有更多空间和选择的机会,他们也该更多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合理做。父母对待社团选修的方式也隐含着他们对待孩子文化课学习和方方面面成长的态度。 父母的格局越大,孩子的视野越宽,这一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我们看到了父母在当下环境中对教育的焦虑,我们也将尽可能地通过家校合作,通过家长沙龙与家长们一起努力,成长为孩子需要的同行人。

让老师和家长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参与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更加融入社会,融入群体,成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的人。

原文略有删减

沈磊的班主任手记 | 来源

罗天林 | 编辑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