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进攻至上,苏军30年代诞生大纵深战斗理论,为此制定相关原则和细则
战前苏军进攻作战实践不多,主要是苏日哈拉钦河战役与苏芬战争。苏日冲突中,苏军在1939年8月20日的进攻首先出动数百架飞机进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炮火准备长达2小时45分钟,随后2个突击群(坦克部队为主)对日军两翼薄弱地域迅速挺进,步兵则在宽大正面发起冲击。21日,突击群切断日军退路。尽管战线总长不过80千米,日军防御纵深也仅有10-15千米,苏军在兵力兵器压倒优势下,为了围歼对方主力,也花费了10天进行准备,原因在于对于实施这种如此复杂有大量技术兵器参加的战役还是缺乏足够的经验,尽管1年前有过哈桑湖冲突,但由于组织和指挥不力,苏军未能有效使用集中在那里的技术兵器。
苏军摩托化步兵部队的装甲车
需要指出的是,苏军战后认为暴露出几大问题
-苏军对于装甲兵在战役纵深行动问题以及实施大规模围歼战役研究的还不够全面
-炮兵密度不足。尽管炮火准备时间很长,然而日军在几小时后几乎全部火力配系都复活了
-没有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当然主要原因是日军也没有大量的战役预备队
哈拉哈河战役示意图
苏芬战争中,苏军一开始明显轻敌,在1939年12月首轮进攻失败后,经过几个月准备,方才在1940年2月11日重新发起攻击。
芬兰军队的防御配系是纵深的永备战役防御,由数个防御地带,全部纵深120-130千米。主要防御地带有22个抵抗枢纽部和大量支撑点构成。每个支撑点至少3-5个永备防御工事和一些土木质防御工事。第二防御地带距离主要防御地带3-5千米,彼此之间由斜切阵地相连,此地带有39个永备发射工事好178个土木质发射点。第三防御地带距离主要防御地带12千米,有18个永备发射工事和77个土木质发射点。在维堡东南还有维堡防御地带,有31个土木发射点和16个永备发射工事。突破这样的防御对于苏军绝对是新课题,以往的战争经验没有类似案例。同时,面临着地形复杂(沼泽地、湖泊、森林、绝壁、丘陵、地坑)、积雪深厚(厚度达到1米)等问题。
苏军1939年12月进攻计划
苏军战史承认,芬兰军队的永备防御地带修筑的非常巧妙。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都构筑在战术上有力的地区和沼泽湖泊之间的隘路上。每个永备工事周围都构筑有野战工事(堑壕、机枪掩体等),工事则由部队防守;而且还广泛使用了各种工程障碍物(铁丝网、钢筋混凝土障碍和石质障碍、壕沟、地雷场等)。
苏军进攻中对于主要防御地带的突破是逐步完成的,为了摧毁永备工事,苏军使用了大口径火炮,并且一般采取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
1940年2月苏军讨论203毫米榴弹炮射击效果
例如在中央方向上步兵第50军步兵第123师得到了几个炮兵团和远战炮兵群的加强,进行直接瞄准射击的就有108门76-203毫米火炮,师突破地带宽度3千米。该师用了整整6天才向前推进12千米,抵达对方第二防御地带.
苏军战后总结认为,条令和教令规定的作战时炮兵密度过小;突击集团一开始就兵力不足,严重影响战役进程。
1940年3月作战形势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