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股市走势对比的角度看:跌一起跌;等跌好了,美股能快速返升,而我们如同瘸了腿一样,匍匐爬行。过去一个月,美股在大权重和大科技的带领下,指数迅速反弹,而我们在“防御逻辑和抗疫概念”的带领下,指数走的是扭扭捏捏。如今,大A内部格局刚见点起色了,美股又要进入调整了。别人涨的时候,我们在扭捏;等别人涨好了,进入调整了,我们的盘面才有了点起色。昨天之前,沉默许久的科技股开始动了;弱了很多的保险股也拉出了阳线。就这点起色,昨天几乎被跌得烟消云散。不过好在,昨天午后科技股再次回升,以至于盘子还没被跌死。如果昨天午后是“防御品种和抗疫概念”领导盘子回升,那绝对歇菜,毫无其他可能。
按照,大A的自身节奏看,一般来说反弹就是一个月,满月就完蛋。从3月20日那天开始,防御品种开始连阳,现在满月,满月就到头。这个规律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股上,也体现在科技股上,比如科技股从今年2月4日开始,到满月之际就是波段行情结束之际。
时至今日,如果想再延续一个涨势,如果想摆脱外围依靠,那只能是启动科技股。这几年的主脉是科技股,如此科技股接其他板块的班,比较容易;科技股一旦上涨,人气比较足,可以不看美股脸色。
最后我们再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市场舆论,3月市场下跌之际,市场似乎把一季度下滑的重灾区归结到科技股,而很少提及其它板块。事后结果是这样的吗?我感觉每个板块都有冲击,而且每个板块都差不多,消费板块也存在一大批业绩下滑的情况,科技股群体也存在不少业绩下滑不严重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因为2月份科技股涨得最好,羡慕嫉妒恨,而后才来了这么一出。这就像个人痛恨过去一个月食品、农业、抗疫概念股上涨一样,接下来也可以编排一些利空:这些年这些酱油、醋、零食等什么的,其上涨逻辑靠的是什么?真的是销量大增吗?不是,而是换着花样的提高零售价格。那么本次全球事件后,原油都闹了这么大危机,接下来几年内这种提价风该没有了吧,甚至于如果觉悟高,该让利于消费者了。
感谢大家的转发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研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