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巨变 供销担当!《中华合作时报》推出国庆特刊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9-09-30   中华合作时报

回顾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供销合作社的身影频频闪现:在农民身边,为农民服务,架起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来路,供销合作社“咬定青山不放松”,为农、务农、姓农的发展走向,清晰而又坚定。

今日,《中华合作时报》推出“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城乡巨变 供销担当”特刊,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更多信息请点击版面图

峥嵘城乡70载 意气风发勇担当

本报评论员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类商贸陷于瘫痪,城乡市场买难卖难,农民生活苦不堪言。这时,新生的人民政权继承战争时期创办合作社发展经济的工作经验,倡导农民集资入股,兴办自己的商贸组织――供销合作社。成为社员后,农民可以在供销合作社平价购买生产生活物资。同时,供销合作社敞开收购农副产品,送到城里,帮农民销出了产品,也保障了城市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随着生产的恢复、发展,供销合作社购销产品越来越多,农民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了。供销合作社逐渐成了农村经济的中心。

在党的领导下,到1953年底,供销合作社发展基层社3.2万多个,社员1.5亿多人,占当时农村总户数的90%以上。供销合作社为农民争利益,农民说,供销合作社的生意才是咱们农民自己的生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服务城乡群众,零售额甚至占到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的70%左右。

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有一位年轻人,他所在的村庄到公社,一来一回70多里地,要走一天时间。哪怕去打一桶煤油,天亮就出发,再回到村里,太阳就快落山了。于是,他便带领农民在村里办起了供销合作社的代销点,先跟供销合作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再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都不挣,为社员的生活提供便利!他就是知青时期的习近平。

改革开放后,亿万农民从乡村走进城市,为巨龙腾飞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成为中国面临的一道难题。供销合作社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积极适应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开展大田托管、代种代耕、股份合作……为农民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

供销强则农业强,国运兴则供销兴。建设新中国,农业提供了最初的资金积累。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村流通的主渠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供销合作社积极服务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踏遍青山人未老”,为农服务,供销合作社无时不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房山县,供销合作社职工每天都要背上装满三四十公斤货物的背篓,步行几十里的山路,为村民送去生产生活用品,帮助他们售卖鸡蛋、药材等农副产品。一个“背篓”就是一个供销合作社,“背篓精神”从此在供销合作社深深扎根。时至今日,在践行“背篓精神”中,供销人依然相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供销合作社。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北与蒙古国接壤,比江苏省的面积还要大,人口却只有2万多。边疆的牧民居住偏远、分散,生产生活极为不便。201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供销合作社专门开通了配送物资的便民流动服务车,建起了“车轮上的供销社”。其中一条配送线路,服务牧民总共只有60户,全程却有1500多公里。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挡住供销人为农牧民服务的热情。在新的时代,他们不仅配送物资,还采取“龙头企业+牧户”的模式,以租赁的形式集中托养牧民泌乳期母驼,带动牧民发展起了现代畜牧业。

这样的例子,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新疆的戈壁沙滩,再到西藏的雪域高原、云南的深山峡谷,不管天多高,路多远,到处都有供销人奔走忙碌的身影。他们通过骆驼商店、牦牛商店、马背商店,源源不断地把各种生产生活物资送到农牧民群众手中,把新型的经营方式带给农牧民群众。

老少边穷地区,有供销合作社的坚守;繁华的都市,也有供销合作社的阵地。从幼托园所到养老中心,从生鲜超市到回收岗亭,从农贸市场到中央厨房,无论大街还是小巷,供销合作社的标识总能不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城乡居民生活的新需求,供销合作社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拓展服务领域、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从单纯购销农资棉花等传统经营业态,到积极开展电商物流等新型业态;从单一流通服务,到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全方位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从单纯供销合作,到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今天的供销合作社已将网络和服务延伸到了城乡的各个角落、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生无处不青山”,为农服务,供销合作社无处不在。

在供销合作社系统中,除了“背篓精神”,广为传颂的还有“扁担精神”。

1946年,河南林州石板岩解放后,依靠一根扁担,党和政府在这里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供销人爬高山、过险岭,用这根扁担架起了一座连接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有一年秋耕时节,在送货的路上,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营业员发现,一位正在犁地的农民因为步犁上坏了一颗螺丝钉而犯愁。于是,他急忙翻山越岭,往返30多里山路,买回一颗价值6分钱的螺丝钉,并亲手帮助农民安在步犁上。石板岩供销人说:“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不让群众一时为难。”因为他们深知,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就是党的群众工作、政治工作,他们送出去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挑回来的是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

70年来,供销合作社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经历过辉煌,也有过曲折,但为农服务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恢复重建基层组织,供销合作社将基层社建到了村上,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参与乡村治理。

开展扶贫工作,供销合作社是不走的工作队。推进脱贫攻坚,全系统定点帮扶贫困县535个,驻村帮扶贫困村7705个,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科教扶贫、消费扶贫等方式,已经带动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正在带动他们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有大历史观。用大历史观来看,供销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是我们党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这是供销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正因为如此,才有“重视供销社就是重视农业,扶持供销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论断,才有供销合作社虽历经艰难曲折,却仍能重整旗鼓再次创业的历程。

“青山着意化为桥”,为农服务,做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供销合作社一直谨记并践行着自身的价值所在。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供销合作社要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不管怎么改,为农服务方向不能动摇。

扎根“三农”,供销合作社枝繁叶茂,意气峥嵘,未来可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精彩呈现!

本期编辑/陈玮琇

监制/于璐娜

合作电话:010-63702668

投稿邮箱:gxwtg@126.com

2020年征订开始啦!

欢迎订阅《中华合作时报》,

供销合作社自己的媒体,

不一样的深度、不一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