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古人赏画的样子和你追剧的样子,简直一模一样

2019-08-20   手望Sowarm




漫长暑假,“追剧”成为人们宅在家里消遣的最佳方式。


现在咱们看个剧可不是按个播放键这么简单,追剧的事前功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咱们这剧看得舒不舒服、享不享受。

剧聚精会神地看,零食大口大口地吃

首先,我们打开电脑或平板,在等待设备启动的同时打开房间的空调。然后,从冰箱里拿出追剧必备的薯片和肥宅快乐水。接着,回到座位或者窝在床上,盖好以防空调温度太冷而准备的小被子。


最后,选好剧集,点击播放键——有会员的跳过广告,没会员的一边给零食开袋,一边倒数广告剩余秒数,然后美滋滋地开启今日份剧情。

当代年轻人追剧的方式真是特别有仪式感。说来巧了,古人赏画的样子和你追剧的样子,简直一模一样。


古人赏画的事前功夫也不少。他们会挑个天气清朗的日子,提前在庭院的树荫下搬来一张长桌和几张凳椅,约上三五知己来到这里。

古时候没有空调,扇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消暑道具,所以,主人家也会安排一旁的书童扇风、沏茶,务必招呼周到。

《宋人十八学士图轴之棋》(局部)

如果今天来的朋友少,他们可以简单地将画铺在桌前,大家站在同一方向看,而人多的时候会让书童或是侍从将画挂起来,然后他们便可以评头论足大半天。


坐着围观还不过瘾的话,他们还会凑上画前,仔细观察绘图的笔触,学习画家的笔法。

《宋人十八学士图轴之画》

这时候,赏画的社交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平时咱们会聊到剧,哪个演员颜值高,哪个演员哭戏假,剧情如何发展。古人借赏画进行社交活动,也会讨论画者何人,画作的笔法、构图如何以及画中人的故事。某些画作甚至还是当下的热点,要是对主人家摆上来的名画不认识,聊不上话来那就尴尬了。

总而言之,古人赏画也要打造一个好的环境,吃的喝的都要有。瞧,他们聚众赏画的情形是不是跟咱们舍友围在一起追剧的情形有些相似,而他们聚精会神盯着的挂画又像不像我们看的投影大屏幕呢。

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屏之画》

谈到古人的挂画,他们的挂画方式也大有讲究。


根据挂画的作用,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挂画形式,一种是把画悬挂起来以观赏品鉴,一种是将书画悬挂于墙壁以作室内陈设。

《五百罗汉像》之《观音画像之礼拜》(局部)



古人在室外赏画的时候,需要用到一支比人要高半个身子的挂叉,而且至少需要一个人来支撑。挂叉挂住画卷上杆后面的绳子,轴头作为底端自然将画垂直悬挂,画卷的底部不作固定,以便人们将画提起来靠近眼前欣赏。


这样的书画临时悬挂方式,是古代文人常见的品画方式。

宋·侠名《宋人人物图》(局部)


在室内悬挂书画可以体现主人家的文化修养,因此一些文人雅客和士大夫僧孺都会挑一些画作悬挂在室内。


宋代的《人物图》中,就以典型的“宣和裱”方式将一幅人物肖像画裱在了屏风上。

立轴格式图解,引自《装潢志图说》

这里的宣和裱,也称为宋氏裱,即上为天头,中有惊燕带二条,左右两侧框档与上下隔书包围中间的本幅,下为地头、轴杆,露出红色轴头。


不过,宋朝把画多数裱在墙上,而悬挂于屏风上的情况比较少见。


现代年轻人追剧有三大模式,分别是“开弹幕”“只看TA”还有“倍速播放”,其实古人赏画也这样干。

咱们追剧发现了槽点,便忍不住发个弹幕,古人赏画时如果有感而发,也会即兴提笔或盖个印章。说到古代中国弹幕第一人,就不得不提清乾隆帝的书画收藏了。


《心写治平》中的乾隆画像

乾隆帝一生中共制有1800多枚印玺,常用的有500多枚,不仅如此,他一生中还写了4万多首诗,一个人就能顶得上全唐诗的数量。他有这么多枚印玺,写了这么多首诗,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他的书画收藏上。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就是一个被名为“爱新觉罗·牛皮癣”的用户疯狂发送“弹幕”攻击的好例子。据说他每次出去游山玩水,都要带着这幅画,而他在这幅作品中题跋的次数是最多的,几乎画卷的所有空白处都被填满,就连画中湖水、山石的留白也不放过。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不过,乾隆帝算是个“极端分子”,因为大多数文人一般都舍不得改变原画的内容,即使想题首小诗或盖个收藏印,也只会挑选周边的空白处低调地留个痕迹。


年轻人会追星,选择看“只看TA”的片段,就绝对不会错过自己“爱豆”演的戏。其实古人也会追星,如果是收藏狂热者他们也会搜集特定画家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的书法,他对称得上是王羲之的超级“迷帝”。

李世民与王羲之

他即位之初就轰轰烈烈地搞了一场搜集整理王羲之书法的运动。

据载,在贞观六年(632),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计一千五百一十卷。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下诏朝廷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

除了大肆搜罗收购王羲之的书法,李世民还亲力亲为下苦功夫临摹。自己临摹还不够,还让儿子临摹学习,并且名人将书法藏品进行复制,以作为珍品保存和赏赐。在李世民的推动下,全国上下再次掀起了学王的热潮。

李世民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当他听说《兰亭序》真迹在辩才和尚手里时,还派御史萧翼乔装打扮成商人,想方设法潜伏到绍兴永欣寺才把《兰亭序》弄到手。

《兰亭集序》神龙本,冯承素所临摹

李世民还亲自给《晋书·王羲之传》写序。作为皇帝给一个书法家写赞语的做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这样赞美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据统计,唐太宗时期王羲之的书法共有三千多件,但这些书法到了宋代却只剩下160多件,估计有不少被李世民带着一起走了。可见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爱得痴迷。


现在想看的剧太多,然而能用的时间太少,“二倍速”这个伟大的发明就节约了不少时间。


但是古人赏画在这一点上就有些不一样,虽然他们也开“倍速播放”,但是他们开的是“0.5倍速播放”——对于古人来说,赏画是消磨时光的方式,一幅画能看个半天。


清·金廷标《竹溪六逸图》

清朝宫廷画家金廷标笔下的《竹溪六逸图》将文人慢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图中,竹林边松树下,左侧一人手持羽扇全神贯注地看着石桌上的画卷,旁边石桌有两人坐着对弈,两旁深色衣低头站立的男子和依靠松树的绿衣男子在观棋,右侧还有一白衣男子在小溪边冲洗双脚。

古代文人的社交日常大概就是在竹溪流水边上赏画对弈,缓慢地渡过一个个平静的午后吧。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经动画处理,原画无冰箱)

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图》相传描绘的是王昌龄、李白等唐朝文人在江宁琉璃堂宴集创作诗文的情景。

画中人衣冠楚楚,神态传神。图中左边的两人并排坐在矮矮的石板桌上,其中一人手持书卷;中间有人微微俯身依靠松干,右边的人倚在石板桌上持笔托腮冥想,还有一书童专心地研墨。

在文人冥想构思的那一刻,仿佛空气都是静止的。


古人的生活过得特别的慢,琴棋书画,品茗酌酒,都是古人生活的常态。

有时候觉得,慢生活可以让人逃离都市生活的烦嚣,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在古人的慢生活状态这点上,很是羡慕。

所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追追剧、赏赏画,做点富有闲情逸致的事情也是很治愈的。

不过话说回来,暑假余额即将不足,你想看的剧都追完了吗?

参考文献:

《从宋代及同时期墓葬中的“挂画”信息,还原宋人挂画的日常》文/收藏家杂志

《风雅至极的宋人,他们是如何挂画的?》文/收藏家杂志

《现在的脑残粉都弱爆了,看看古人是如何疯狂追星!》文/知乎用户@张方

《除了兰亭,唐太宗李世民还带了多少王羲之的墨迹陪葬?》文/犀利书院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