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在湖北非常火,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场。
(网络配图)
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提出稻田种养“双水双绿”概念,这个概念引起了阳新县一个原本做医药生意的老板陈坚极大兴趣,并付之于行动,做足绿色“文章”,为虾稻共作模式产出的“虾米”找出路,解决 “虾米”质优价低的困局。
(网络配图)
46岁的陈坚是阳新三溪镇木林村人,年轻时在宁波、杭州做医药销售,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2006年,他回到阳新成立一家医药公司,先后开了6家医药连锁店。2013年,他发现农村年轻人在城里打工,大量农田抛荒,于是开始关注农业。2015年,他在该镇横山村流转800亩农田,并聘请中科院博士后、华中农业大学水生动物医学系教授作技术指导,投入300多万元,修通区间道路、排水沟渠和管网,按照虾稻共作的模式改造农田,2016年在700亩稻田养了小龙虾。但由于7月连续多日降暴雨,良田一片汪洋,稻田养殖的小龙虾随着洪水纷纷逃走,秧苗在洪水里淹没多日,这一年投资打了水漂。
陈坚没有气馁,2017年,他成立黄石市真发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除了稻田养虾以外,还用50亩稻田作试验养青蛙。雨水季节,在水田周围设置围网,防止小龙虾和青蛙逃跑。这一年获得丰收,平均每亩水田产虾250斤,产大米500斤,产蛙2000斤,每亩产值达5000元,一举扭亏为盈。当年,华中农业大学在他的种养基地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8年,陈坚又在横山村流转400亩农田,扩大种养规模。当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提出“双水双绿”的概念,引起他极大的兴趣。陈坚说,张启发提出的“双水双绿”概念,让他眼前一亮。利用有水资源优势的平原稻田,种植水稻和养殖小龙虾,实现绿色水稻、绿色水产的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等“双绿”产品,让生产过程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目标,这与他返乡创业,回归农村,走高端特色农业路线不谋而合。
于是,陈坚决定用“双水双绿”做大做强他的特色农业,2018年,他通过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指导,选取近30个品种,分别种植在不同的稻田里。华中农业大学每周派研究生来他的基地采集各种数据,如土壤、水、气温,以及各种水稻的适应能力,他选取两个品种用于今年种植水稻。
采访中,陈坚告诉记者,稻田养虾,每年3月初放养虾苗,55天后就可以产出第一批小龙虾,到了六七月份,就是产虾高峰期,七月开始在稻田撒播种一季晚稻。
1月14日,陈坚成功注册“真发绿”商标,基地产品包括大米、米粉、面粉、面条、茶叶、淀粉、蜂蜜都可以使用这一商标。
陈坚说,日本的高端大米每斤卖到50元—120元,包装袋明确标注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口感和香味,以及无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数据,经得起检测。“双水双绿”正好可以解决“虾米”质好价低的困局。
为了给小龙虾和“虾米”找到更好的市场,陈坚将前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找销路,把本地稻田种养的小龙虾和大米运到这些大城市。
此外,陈坚还储备有2000亩农田,仍采取虾稻共作模式,种植同一品种的水稻,统一用“真发绿”商标对外销售。他还打算通过政府引导,让周边虾稻共作的种植大户种同一品种水稻,力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他收购加工,实现“虾米”每斤卖到50元,每亩实现产值2万元的目标。
陈坚致富不忘乡邻,流转农田每亩租金300元,他一年要付当地农民30多万元的土地租金,当地农民在基地干农活,2018年,他付工资60多万元。通过产业扶贫,4个村的55户贫困农民在基地打工或者分红,他去年付了20多万元。
(来源:黄石日报 记者 刘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