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卑情结”,心理学:自卑不一定是坏事,但需要超越自卑

2019-12-25   铁甲红妈

“人生来就自卑,自卑感是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源动力”,这句话是由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通俗点讲就是,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一些动物从出生这一起点上就存在有差别,其他的动物绝大多数从出生后就能够完成行走以及独自觅食的行为,而作为人的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会存在有自卑,而且必须要有父母、长辈的爱护呵护才能够得以成长,因此我们会感觉到自己不如他人,所以也就形成了最初的自卑。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他从出生开始身体就要比其他人弱,在他幼年时曾经得过佝偻病,直到4岁才学会了走路的技能,而5岁那年差点因为肺炎而命丧于此。

有关于对早些年的记忆,都是在生病与被治疗,也因此他在书中写道:“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

阿德勒在他所著的书《超越自卑》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所指的是当一个人在面对他自身无法去适当应对的问题时,他会认为自己无法去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而且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自卑感来,这时所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那么当一个孩子处于自卑时,他会表现出那些行为?

在《超越自卑》这本书中,有一个动物园的案例,三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动物园,当他们都站在装有狮子的笼子的面前时所表现出来的也都不同。

第一个孩子躲到了他妈妈的身后且全身发抖说:“妈妈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呆呆地站在了原地,但他的脸色却很苍白。

并且声音颤抖的说道:“我一点都不怕。”而第三个孩子则是用他的眼睛盯着狮子问妈妈:“我能不能朝它吐口水?”其实他们三个都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在狮子面前自己的弱小,而他们也都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出了自己的感觉。

没有人会愿意让自己长期处于自卑之中,因此三个孩子都在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缓解内心中的紧张与恐惧,而他们唯一能够去做的,就是去想办法通过改变目前的现状来对自己所面对的困境缓解。所以,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自卑中时,他们会想要去努力摆脱自卑。

自卑感可能会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所表现出的行为中,都可能会存在有自卑的身影,而自卑感则很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去找到孩子平时表现中可能会有自卑的地方,以便能够及时去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

比例:当孩子对于自身的外表不满意时、当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时、当他们无法融入到群体中时、当他们在他人面前容易紧张时、当他们不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时、当他们不敢去表达并给人距离感时、当他们不主动并对自身有负面评价时、当他们内心脆弱、敏感爱哭等都很有可能是由于自卑。

恐惧,也同样是自卑的一种表现,甚至要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法国作家杜伽尔在他所著的书《蒂博一家》中说:“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就是童年的回忆。”

我们通过阿德勒书中的三个孩子可以得知,恐惧其实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所要经历的很多事都会让我们心存恐惧,例如电视、电影中的某些情节、父母吵架、我们自身受到恐吓打骂、被同伴孤立等等。

孩子们由于他们不懂得要如何去面对以及排解种种的恐惧,如果此时家长没能去及时的帮助孩子将恐惧尽情排解、释放,它很容易会在孩子的内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孩子们要么会去寻求一些更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如加入黑社会行列;要么完全被恐惧所控制,变得软弱无能、失去自我。

除恐惧外,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因素有很多

有果就必然会有因,孩子会存在有自卑的心理,其背后也有着各种原因,例如当孩子的身体存在有缺陷时,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卑;当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有负面的氛围时;当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时;当父母去去接纳孩子时;当负面缺乏对孩子的认可以及鼓励时....这些都是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的原因所在。

在儿童心理学中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大的错误是去对还未成年的孩子进行各种的负面评价,且轻易断言他们不会改变;而往往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给孩子带来改变,反而会去让孩子对负面评价加以强化,让负面更负面。与之相反的是,对于孩子的一些负面行为我们需要去使用鼓励的态度,以此来帮助孩子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

就像诗人维吉尔所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凡事皆有两面性,自卑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它同时也是孩子能够得以成功的源动力

我们前文已经说过,每个人都会存在有自卑,就算是再成功的人,他也一样会存在有自卑,也正是由于种种的自卑,才得以激发他们能够做到如此成功。

例如新东方创始人、教育界的大佬俞敏洪就是如此。在俞敏洪还小的时候,由于出生于贫下中农的家庭之中,当时的政策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只能有一个上高中的名额,而这个名额却给了姐姐,无奈自己只读到了初中就回家帮忙干农活。几年后他也想要考大学,第一次毫无疑问的落榜了,英语只有33分的成绩。

对此俞敏洪并没有灰心,他边帮家里干活边准备着第二年的高考,结果第二年已然没有考上,英语的成绩有了进步,这次考了55分的成绩。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到此也就放弃了,但俞敏洪并没有,他这次回来后依旧准备着下一次的高考,第三次终于通过了高考,而且他所考上的还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这一次他以英语93分的成绩进入到了北大的西语系。然而即便是考进了北大,俞敏洪也并没有像他人眼中所谓的天之骄子一样一帆风顺,他说他在北大工作生活的时间有7年,因此他也自卑了7年。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得知,孩子会存在有自卑,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家长需要学会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点问题。孩子之所以会自卑,恰恰证明是他们想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有关儿童心理学说:自卑并非一定是坏事,它反而能够让人们变得努力进取,能激发人们对问题的积极意识,但如果此时得到的是打压而不是鼓励的话,则会加剧孩子自卑的程度。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去帮助孩子能够超越自卑呢?

消除恐惧:家长要学会去将负面的转化为正面的,将孩子的注意力从负面信息上,转移到正面信息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具有正能量的东西。英国作家伯克曾说:“没有一种情感能像恐惧那样有效的使精神丧失一切行动与推理的能力。”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了某种恐惧心理,家长一定要及时去帮助孩子将恐惧给化解掉。

阿德勒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合作、贡献、对让人感兴趣。”

学会合作:能够开启孩子的自信。合作是作为人能够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技能,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合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要懂得去给孩子灌输合作的概念,要引导孩子去参与到合作之中,例如可以在自己做家务时让孩子帮忙打打下手、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计划等。

学会贡献:能够让孩子进行自我赋能。能够为他人做出贡献,是一个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我价值的方式。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去为他人做贡献,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自我价值感,从而无法对自我内在的自信得以发展。但与之同时,在他的内心中又充满了对于能够成功的渴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来帮忙洗车、选购商品等等。

对他人感兴趣:是能够得以飞得更高更远的翅膀。有句话这样讲:“沟通的效果要取决于对方的回应。”换句话说就是,与他人沟通的效果如何,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你都说了些什么,并不是你说好就一定好,而是要取决于对方对你说的话所做出的回应以及反映。所以家长更要学会去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孩子懂得去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存在有自卑,这不是个例,而是所有人都会存在的问题。自卑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如果家长能够正确的去对孩子加以引导,那么孩子们也将会从自卑的心理走向卓越走向成功,会让自卑变为成功的源动力。所以对于孩子的自卑,我们作为家长要学会去正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