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动力电池市场的话语权,不仅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更是技术水平的比拼。因此,谁能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实现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益,谁才有胜算。
主流整车企业自建电池厂,正在持续升温。
9月23日,特斯拉在电池日上发布了全新无极耳4680型电池,并公布了多种电池新技术,目的是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性能。
巧合的是,同日,宝马也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其将在三年内投资超过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近8亿元),建设高压电池模块生产基地。而此前,戴姆勒已建设了自己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大众也宣布,其将斥资4.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5.7亿元)建设电池工厂。由此,未来动力电池供应链话语权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
主流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生产,将成为一个趋势。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车企电动化加速,而电池供应商难以满足其产品要求等因素直接相关。
未来谁能掌握话语权?
随着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及各主流车企车型的增加,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也更加丰富,有实力的主流车企自建电池厂,不仅可满足自身技术上、供应上的需求,也会在客观上与专业的动力电池企业形成市场竞争。王敬忠认为,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动力电池市场话语权的竞争或将更为激烈。
一方面,主流企业自建电池厂,也是希望谋求市场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电池企业在电池定价、供应数量、供货时间等方面的控制;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企业也不断在加大布局,绝不会轻易放弃市场的话语权。崔东树表示。
确如其言,动力电池企业也并没有沉默。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投产,LG不仅杀入中国市场,还计划在西班牙再建电池工厂。这是既要抓中国市场,又要在欧洲车企的电池工厂尚未形成大规模产能之时趁虚而入。崔东树说,动力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如果形成规模效益,也值得关注。近来,松下与特斯拉就共同宣布,将在双方合作的美国内华达州超级电池工厂的13条产线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电池能量密度、蓄电容量更高,年产能将有所提高。
市场规模与技术是竞争硬币’的两面。范永军表示,不断开发新技术,也是赢得增长新空间的基础。除了电动企业,车企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来,宝马与美国Solid Power公司正合作开发固态电池,其容量将比传统电池高2到3倍;现代汽车开发的固态电池,已在其南洋研发中心试生产;丰田计划2022年推出第一款固态电池电动汽车。
争夺动力电池市场的话语权,不仅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更是技术水平的比拼。因此,谁能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实现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益,谁才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