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周密组织实施,苏军3天攻克柯尼斯堡
1945年4月初,在进行了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和东波美拉尼亚战役后,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兰克第1方面军已占领了进攻柏林的有利阵地。在奥得河西岸,苏军夺取了6个登陆场,其中最大的屈斯特林登陆场正面达54千米,纵深达10千米。该登陆场距柏林不超过60千米。
苏军柏林战役的目的是彻底摧毁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力量,并占领柏林以结束苏德战争。苏军计划在广阔战线上实施数个突击,突破奥得河一尼斯河防区,然后合围整个德军柏林集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负责主攻柏林,其主力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在南北各以2个集团军实施一个辅助突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军队应粉碎科特布斯、柏林以南的德军,尔后向莱比锡方向进攻,以保证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安全。但该方面军也有第二方案:即白俄罗斯第l方面军进展不顺利时,就转向柏林作战。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晚4天开始进攻,任务是消灭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使其不能威胁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
由于这次战役是东线战场最后的决战,苏军和德军都投入了极大的力量。德军全力加强奥得河防御地区。每个师的防御正面为11千米,如果加上预备队则只有7.5千米,在屈斯特林登陆场当面则只有4.2千米,并拥有60余门火炮和近17辆坦克、自行火炮的战役密度。奥得河防御地区分为三个防御地带,并且三个防御地带都有军队占领,这在以前的德军防御中是没有的。德军防御构成了坚固的大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这比以往德军任何战役中的防御都要坚固。苏军此次战役的战役布势,因为德军大纵深的梯次防御而作了调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都成两个梯队,以增强突击力量。集团军为两个梯队或一个梯队,拥有快速集群或在自己地带内有坦克集团军进入战斗的均采用一个梯队。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形绝大多数为两个梯队甚至三个梯队。这样的队形,对于突破纵深梯防御是很有利的。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由于德军在屈斯特林登陆场当面的部队密度很高,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未能在这里建立起足够高的兵力、兵器优势(笔者注:这也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困难的原因之一)。该方面军突破地段上在人员、火炮方面占有3.2-3.4:1的优势,飞机只占1.9:1的优势。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人员、火炮、坦克和飞机上占有8.0:l、10.6:1、9.6:1和2:1的优势。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则占有4.6:1、5.2:1、7.1:1和2.5:1的优势。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助攻方向的两个方面军由于兵力优势较大,突破较主攻方向的方面军要顺利的多。集团军突破地段宽度大大缩短,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只有2.5-7千米,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为3-4千米,乌克兰第1方面军为810千米。步兵师的突破地段宽度为1-1.5千米,第47集团军的步兵第143和第132师甚至只有0.5-0.7千米,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然,这也与苏军师的大量缺员有关系,连续作战使得苏军师平均只有3600—6000人左右,步兵连只有编制人数的一半。
苏军为了这次最后的决战,也把看家的“家伙”抖落了出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一下子就拨了15个突破炮兵师给3个方面军,并要求每千米突破地段不得少于250门火炮迫击炮的密度。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要突破地段上达到了350门以上,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达到了248-359门的火炮密度。有了这样高的炮火密度,炮火准备就可以大大缩短时间,如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只计划了30分钟的炮火准备。乌克兰第1方面军因为要强渡尼斯河,所以炮火准备时间为145分钟。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则由各集团军自行制定炮火进攻计划。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炮火准备时对防御的压制纵深达到10—12千米,对步坦冲击的炮火支援则以探照灯照明在夜间实施,前两千米纵深采用双层徐进弹幕方法,后两千米采用单层徐进弹幕方法,对步坦纵深战斗的火力护送纵深为8-10千米,以逐次集中射击方式进行。苏军4个航空集团军共7496架飞机,以航空兵进攻样式保障3个方面军进攻。
苏军Б-4型203毫米榴弹炮
柏林战役苏军投入了所有6个坦克集团军中的4个,每2个分别作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为组建集团军快速集群,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给第61和第33集团军各配属了一个骑兵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给第52和波兰第2集团军各配属了1个坦克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把近卫坦克第1、3、8军和机械化第8军用于发展集团军的胜利。各合成集团军指挥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主要是准备完成对敌主要防御地带的突破和从行进间突破第二防御地带。坦克集团军则计划在两种情况下投入战斗,即突破战术防御地幅之后或突破该地幅的过程中。这样看来,苏军对突破德军坚固阵地的困难性,还是有一定认识的。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共1929辆,全部以连为单位(有时以排为单位)分散配属给步兵营或步兵连。因为此时苏军基层指挥员已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坦克。在一些集团军内,对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还进行了梯次配置,使第二梯队在短时间内就能组织好协同动作进入战斗。
链接-苏军柏林战役突击集团兵力兵器密度
方面军突击集团
突破地段-千米
每千米步兵师数量
每千米火炮和迫击炮数量
每千米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第65、70、49集团军,机械化第8军、近卫骑兵第1军(共17个步兵师、火炮3999门、坦克860辆)
14
1.25
287
50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61、波兰第1集团军,近卫骑兵第7军(共10个步兵师、火炮1430门、坦克113辆)
7.5
1.33
190
14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47、第3、近卫第8集团军,突击第3、5集团军,坦克第9、11军,近卫坦克第1、2集团军(共34个步兵师、火炮7912门、坦克2306辆)
24.3
1.25
324
96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3、69集团军,近卫骑兵第2军(共15个步兵师、火炮3785门、坦克474辆)
12.5
1.1
255
32
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13、28、31集团军,近卫第3、5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4集团军,近卫坦克第2、5、4军(共40个步兵师、火炮6976门、坦克120辆)
27
1.4
359
4
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52集团军,波兰第2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7军、坦克第1军(共16个步兵师、火炮2232门、坦克153辆)
9
0.67
248
15
柏林进攻战役
4月14日和15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均进行了战斗侦察。兵力为1个连至1个团。乌克兰第1方面军地段,·德军防御没有变化,遂决定按原计划进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则利用战斗侦察推进了2—5千米。因此将炮火准备时间缩短为20—25分钟。
4月16日,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共发射50万发炮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发起进攻。方面军顺利突破第一防御地带后,于午前抵达德军沿泽洛夫高地设置的第二防御地带后进攻受阻。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于当日下午16时30分下令,将用于发展胜利的近卫坦克第1、第2集团军投入战斗。4月17日7时-11时,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部对德军第二防御地带开始冲击,在付出重大代价后直到4月19日才突破这一地带,向纵深突进了30千米。
乌克兰第1方面军4月15日夜间通过战斗侦察后在16日6时15分开始炮火准备,部队在炮火准备过程中强渡尼斯河,于8时40分发起冲击。中午时分,由于德军调来2个坦克师兵力,在第一防御地带第三阵地上减缓了进攻速度。方面军司令员立即将近卫坦克第3、第4集团军投入战斗。到日终前,在29千米正面上推进了8—13千米,前出到了第二防御地带。4月17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突破了敌第二防御地带。4月18日-19日,苏军在斯普里河建立了一个很大的登陆场,从而可以使方面军继续向柏林和易北河进攻。
1945年4月苏军1943年式MT-13型160毫米迫击炮在柏林Schöneberg街区射击
4月20日7时15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在炮火准备掩护下,开始强渡奥得河。日终前,第65、70集团军部队成功扩大了在什切青以南的登陆场,正面达到6千米、纵深1.5千米;而第49集团军则不太顺利,只有4个步兵营抵达登陆场。之后的三天内,第65和70集团军部队打退德军4个步兵师的多次反突击,并在23日日终前将登陆场扩大到了宽度30千米、纵深6千米,不过第49集团军仍保持原先的态势。4月24日-25日,方面军部队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并在推进15千米后在20千米宽地段前出到第二防御地带。
4月20-21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仍以每昼夜12千米速度向前推进,并在突破德军柏林外围两道防线之后于21日-22日在城郊与敌激战。4月23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第二梯队一第3集团军连同近卫骑兵第2军投入战斗。当日日终前,即前进了20—25千米,切断了德军第9集团军和柏林的联系。而乌克兰第1方面军各坦克集团军在前出到战役纵深后,以每昼夜30-35千米速度展开进攻。4月22日日终前,突破了德军柏林外层防线,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前出到柏林南郊,而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前出到通往波兹坦的接近地。
4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柏林东南会师,合围了法兰克福一古本集团。同时,两个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在柏林南北方向快速推进,4月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第47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在柏林西面会师,柏林集团被合围。合围的对外正面仍在向西挺进,直至前出到易北河与美英军队会师。纳粹的末日终于来到了!
战争第三阶段的苏军进攻战役,都取得了很大战果。苏军的各级指挥员已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掌握了熟练的作战技巧。突出地表现在使用强大的坦克机械化兵团进行高速度、大纵深的进攻作战,以及组织坦克兵团与步兵兵团和空军进行有效协同上。德军由于种种原因无力对抗这种进攻,自己覆灭的结果也就注定了。
1945年5月9日近卫独立重型坦克第88团官兵在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墙壁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