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就是一种愚乐

2019-05-29   清风画院

鉴定本来应该是极为审慎的行为,一上电视,就变得轻巧随意,一件宝物拿上来,专家瞄几眼,立马就能判断真假,给出价格。倘若真按照专家的意见去淘宝,我估计十之八九要赔个血本无归。

一件艺术品,鉴定真假不容易,把握价格也不容易。仅凭电视模糊的画面,专家对宝物真伪的鉴定,是对是错我们无法知晓;但专家对宝物的定价,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些持宝人手中的宝物,很平常,却被专家估了几十、上百万的高价,按照这种估价,打个三两折,以十万、八万的价格卖给鉴宝专家,他敢要吗?上百万的宝物,如果十几万买到,就是捡大漏,在大漏面前退缩了,肯定不是真专家!

有些专家,什么门类都会看,当然不靠谱。其实就书画而言,再有本事的鉴定家也不可能今古通吃,任何作品都有把握看准,因为每一个书画家都是独立的个案,历朝历代的书画家数不胜数,谁能个个研究透彻?所以在市场上碰到有些作品会让人感到心里没底,会发怵,如果贸然下手就有可能打眼。什么都会看的专家,最有可能是什么都不会看的大忽悠。

“鉴宝”节目中经常出现的那几个书画鉴定专家,也会经常到拍卖会上转悠,行内的人,没谁会去搭理他们。有一个故宫的专家,因为常常出错,在业内口碑极差,但凡他鉴定过的作品,即便是真迹,人家也要怀疑,他的鉴定意见反而成了作品的一个污点。有一次,我在拍卖会的预展现场,看到徐悲鸿的一件作品,有一段裱边被人用纸糊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里面有这位鉴定专家的题跋,一件真迹,极有可能因为这个题跋而引起不必要的猜疑。一个鉴定家沦落到这种下场,实在是一种悲哀。

在市场中经常出错的专家,换个场合,坐到台上,怎么可能就脱胎换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呢?所以说,“鉴宝”连娱乐的标准都达不到,只能算是愚乐,愚弄人家一下,然后乐一乐。

市场是破除迷信最好的场合。有些鉴定专家来自文博单位,头衔很多,通过媒体这样的平台,糊弄的也就是一些外行的观众,并没有在业内树立起权威的形象。艺术品市场,尤其以拍卖为主的二级市场,自由度比较高,比拼的是实力,没有实力,再多的头衔,再深的背景,未必就能在市场中讨到什么便宜。如果没有艺术品市场的验证与纠错,那些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不管水平如何,都会被奉若神明。

收藏领域也有个官办协会,叫中国收藏家协会,好像没人在意这样一个组织,一个搞收藏的人,谁好意思亮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这样的头衔?与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等组织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哪一天,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也与中国收藏家协会一样,没人在意了,这个社会也就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