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个体的不同繁殖成功导致了自然选择,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跟生存一样,每个个体都会尽最大努力将自身的基因传递下去。经过性选择后有些个体因为没有异性的青睐意味着不能将自身基因传递下去,而另一部分通过增加繁殖率使自身基因比例在后代中增加。
性别选择通常以两种方式起作用,一种是雄性竞争,雄性为了接近雌性而竞争,为了与雌性交配而竞争,甚至为了谁的精子使雌性卵子受精而竞争,例如,雄性豆娘在交配时将竞争对手的精子从雌性生殖道中清除;另一种是雌性选择,雌性选择与哪个雄性交配,交配多长时间。
性选择的亲代投资假说。
雄性为了雌性而竞争,或者雌性在雄性之间做出选择,是自然界的普遍模式。在自然界中,通常会发现挑剔的雌性和不挑剔、好胜心强的雄性,目前为这种模式提供最佳解释的假说是亲代投资假说,也被称为Trivers–Willard假说,这个假设的关键是生殖投入多的性别理应成为性投入少性别的限制性资源。
雄性为受精卵贡献小而廉价的精子,而雌性则贡献大而昂贵的卵子,由于精子的廉价,一个雄性通常可以使许多雌性的卵子受精,因此雄性的繁殖潜力是巨大的。相比之下,雌性的生殖潜能通常比雄性低得多,从个体试图最大化生殖率的角度来看,雄性会想要使尽可能多的卵子受精,而雌性只需要与一个雄性交配就能使它的卵子受精。因此,处于繁殖期的雌性则会供不应求,从而导致雌性有机会对伴侣更加挑剔,雄性必须激烈竞争以获得接触雌性的机会。
从昆虫到哺乳动物,在所有的动物群体中,雄性在交配中获得的潜在利益大于成本,因此雄性会尽可能多地与雌性交配。然而这对雌性来说是极其昂贵的,因为这会降低雌性未来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比如雌性哺乳动物必须为后代完成妊娠、哺乳以及断奶后对幼崽的长期护理提供极其耗费精力的昂贵的亲代投资。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自然界性选择过程中的常态——繁殖过程中雄性投资的廉价使其在择偶时不分青红皂白,而雌性投资的昂贵则使其具有歧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