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心还能这样设计?34张实景照,张张美得像大片

2019-12-06   太平洋家居网

‘天光慢慢从墙体上爬过,掠过金色的雄鹿角……’

在于昭看来,这是空间向美而生的开始。

艺术中心还能这样设计?34张实景照,张张美得像大片

美的本质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仅是美学领域,还包括了精神和思想层面。所以在华润南京湾艺术中心的塑造中,他抛开两个议题:一,为设计而设计;二,为艺术而艺术,在这之后,那些直击心底的渴望便愈发明朗了:万物都意愿向美而生。

一层入口

以下为于昭自述

向美而生

外观

雄鹿的茸角每逢春天萌发,人们总会在节日里穿上盛装,自然和文明之中总有种力量向美而生,中国众多城市都有了自己新的素材。一个新地块从开发到形成完善的居住生态,至少历经10年时间。

正门入口

利用现代技术,固然可以飞速的建设,但一个城市的美,依然需要时间的培育才能慢慢滋养出来,我想这也许正是华润决定用一个艺术中心来调动整体地块建设的初衷。

与建筑对话

如何同建筑师配合,达到空间语言尽可能的和谐,是每个室内设计师经常面临的问题。这个案子在建筑的概念阶段室内就参与其中了。

一层大厅

由于项目本身是艺术中心的定位,建筑的表现张力很强,如同一艘蓄势待发的航母。

一层楼梯通往三层

整体三层的空间是开放和流动的,没有明确的室内边界,看似随意的咬合在一起,但却有隐藏的精心设定的交错关系。

空间从室外一直延续到室内,建筑内部体量的扭转和结构衔接共同塑造出颇具张力的空间。

楼梯是空间的主题,贯穿了三层空间,围绕着楼梯的坡道与连桥,让观众可以在几个相互连通的高大空间中游走穿梭。在着手室内设计的初期,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旁观者,试图在尝试一种平衡与建筑对话。

楼梯看沙盘区

无为的力量

人年少的时候总会轻狂,喜欢强势的表达。有了一些年纪,会慢慢喜欢恰如其分的力量,好比大力抽射之后,划过的一道完美的弧线。

二层过道及休息区

三层过道

建筑本身的表现张力很强,这是大多数公共艺术空间的特点,我们需要把这种力量的传导到空间,同时用一种温和的力道把它接住,缓缓落地。

接待台

项目之前给的设计诉求,其实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希望尽可能的保持建筑的高冷,体现艺术馆的调性,另一方面希望室内的感受要求温暖有亲和力,毕竟还是需要兼顾销售功能。

吧台

设计其实是种取舍,学习的过程是加法,不断的尝试各种方法,去积累;而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做减法,不断的为自己的思考减负,减到不能再减。

备注:AVION大型吊灯,由哥本哈根的设计师组合Iskos-Berlin设计,作为动态包装或在一条线上标记穿过建筑物的通道。灵感来源于Zeppelin飞艇,寓意传统经典和当代技术的融合。

想要的太多,不如什么都不做,把一切都放下,尽可能的多些空白给观众。空间的颜色,材料都用到至简,艺术品同家具也只是给观众一个导入的开始。

一层休息区

留白给时光

项目的拍摄历经了一波三折,也是难为了摄影师王厅。最初的拍摄计划是:一落成就赶紧拍,结果天公不作美,恰恰是南京的雨季,去了三天都没有等到好的天气状态,于是只好作罢。

天窗

等到雨季过了,又逢现场进行销售活动,氛围又没有了,还是拍不了,又等了月余。第二次的拍摄我还是很担心的,一直在微信上询问现场的状况是否能抓住那缕珍贵的光线,片子一出来,我终于松了口气,一切都还好。

细想一下倒是有趣,我们习惯了高速度、高节奏的生活,偶尔有时间停下来,倒是适合的节奏。本来是想留白给日光,结果等来的是一段时光的记忆,这样的结果其实更好。

时下流行的所谓网红,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搏一下眼球,但在记忆中却留不下什么,美好的东西需要一些等待,如果生活真的能多留白给时光,其实是一种很曼妙的享受。

回想项目完成之初,我在现场待了一天,回忆中的那一刻是:天光慢慢从墙体上爬过,掠过金色的雄鹿角。

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