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选择:“双一流”博士后还是“双非”编制内?

2019-07-31     科学网

毕业后的选择:“双一流”的博士后还是“双非”的编制内

作者 | 李士成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逐渐和国外接轨,除了戴帽子的人才之外,都采用“非升即走”的高级博士后模式进人。

而多数的“双非”高校由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对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仍然直接给编制。

那毕业的博士们该怎么选择呢?

除了少数非常优秀的博士,大多数博士生毕业后,都面临这个选择。

我们先来看看“双一流”高级博士后的“悲惨”。

下面这个新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武汉大学自2015年实行“3+3”聘期制教师制度(可以理解为高级博士后),2018年到了第一个3年考核期。48名教师中,只有6名聘期制教师通过考核,仅有10%左右,受聘为固定教职副教授。

剩下的42名老师,个人申请,学校和学院也同意续聘的话,则进入第二个3年聘期。如果第二个聘期还没有受聘为固定教职副教授,则无条件走人。

也听说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都有类似的情况。

而“双非”高校给的稳定和待遇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发表了两三篇SCI检索论文的博士如果选择“双非”高校,一般刚刚入职就可以获得固定教职——铁饭碗。部分高校,还给提供住房,不菲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等。

我在某一“双非”高校担任院长的朋友说他们的价码:博士毕业来我们这里,给60万(税后),还解决配偶工作。还跟我开玩笑说,像我这样有几篇SCI的优秀博士,他可以向学校争取给到80万(税后)。

的确,我有一些去了“双非”高校的博士同学,刚刚工作就拥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在消费水平不高的小城市,有学校提供的100多平甚至更大的房子,高校老师的收入基本可以保证小日子无忧。

那么我们毕业后该作何选择呢?是“非升即走”的高级博士后,还是微微翘起脚就够得到的“双非”平台的铁饭碗?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经历。

2016年7月份博士毕业以后,我稀里糊涂的成为了 “非升即走”的专职科研岗,和武汉大学的“3+3”聘任制一样,不仅考核压力大,其中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编制内的老师涨工资,我不涨;编制内的老师每年都有房补,我没有;编制内的老师可以租学校的一套房子,而我只允许租一个床位……

临渊羡鱼和抱怨不公好像都不能解决问题,唯有一个获得尊重的办法,那就是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我延续了博士期间的生活作息,早饭后8点多就上班,每天晚上11点左右下班,没啥事周末基本不休息。

努力付出也获得了回报。

从我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的高低来看,2016-2019年这三年的产出远超过了我硕博六年的产出。

具体来看,2010年9月至2016年7月共6年的研究生时光,我以第一作者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是3篇,影响因子最高为3.149;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共3年时间,我以第一作者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6篇,其中4篇大于4,甚至有3篇大于5.5。

人是有惰性的,微微翘起脚就能得到的“铁饭碗”确实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烦恼,但也阻碍了我们在梦想之路上奋力奔跑。

听一位70后的过来人朋友说,他那时候有部分很快评上副高的老师,可能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到现在也没有评上正高;而他虽然在上副高职称时候落后了一两年,但一直在奋力奔跑,已经拿到正高职称好几年了。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看过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报道,说是对于博士毕业于同类高校、入职前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相当的教师来说,在入职后的5年内,在名气大比在名气小的高校工作的教师平均多发表5.1篇论文,多344次引用。

所以博士毕业去名气大(相应的,挑战和压力也大)的高校工作,最有利于在职业早期发表又多又好的论文。

所以,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们,把眼光放长远吧,选择没有编制的博士后,是选择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经历破茧的疼痛,也就能更早地化蝶高飞,取得学术职业生涯的成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士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80745-1191727.html

合作事宜:[email protected]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QQbW2wBUcHTFCnfwMo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