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甜蜜,正在侵蚀你的身体

2020-01-16     国医在线


“吃糖”是童年时一份甜美的回忆,是成年后仍抗拒不了的诱惑,是老年人心中“甜蜜的负担”…… 从2001年到2010年,全球人已经多吃了3000万吨糖。


2008年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每个中国人在这一年里吃下了19.6Kg的糖,相当于每人每天吃掉50g的糖与30年前相比较,国人的糖摄入量整整上升了5倍。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害怕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对糖块的摄入都十分警惕,可是为什么糖的摄入还是会如此之多呢?罪魁祸首就是——隐形糖!



01


什么是隐形糖


世界卫生组织所说这些糖,不包括新鲜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不包括奶类中的乳糖,也不包括粮食谷物和薯类中的淀粉。


它们是指人类制造食品时所加入的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也包括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产品。


在我们日常的食物中其实包含着许多“隐形的糖”,上面没写着“糖”字,你也吃不出有糖,却是含糖大户,我们称他们为“隐形糖”。


02


隐形糖的危害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糖的可怕危害,在美国曾经隐瞒了50多年之久。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此前有一些研究认为,饮食中的高糖、高脂肪、高热量是“罪魁祸首”。


但是为了糖的市场销售,糖业协会花钱给糖“洗白”。他们收买了最牛的人——哈佛医学院的几名教授,在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上刊登“糖无害、脂肪有害”的文章。



直到2016年,糖业协会的阴谋才被揭露发布出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糖也是健康最大的敌人啊!另外,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过23个国家的人口死亡原因,就得出一个令世人惊讶的“嗜糖之害,甚于吸烟”的结论。 这项调查还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


糖的危害远不止如此


过量摄糖的坏处,远远超乎你想象。【这里的“糖”,指精制糖,而非碳水化合物(主食)】


骨质疏松


糖在体内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吃甜食过多,可引起骨质疏松。



多种慢性病罪魁祸首


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促进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老年性白内障、龋齿、近视、佝偻病的发生。



伤牙


糖停留在口腔内,在细菌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从而对牙齿造成伤害。



导致肥胖


糖只提供能量,没有其他的营养素。如果糖的摄入量超过身体使用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引起超重或肥胖。


加速皮肤老化


爱吃糖会显老、长痘痘,使皮肤变得黯淡!大量的糖分短时间内进入血液,会引发胰岛素生长因子水平上升,从而使得表皮过度角化、皮脂分泌增加堵塞毛孔,导致形成痘痘。另外,糖对胶原蛋白还有糖化作用,糖化会让胶原蛋白劣化,从而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肤色发黄。


营养不良


糖是高能量食品,会直接影响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




容易上瘾


和吸烟相似,习惯性吃糖会刺激大脑中产生阿片类物质,一旦停吃,就会烦躁不安。



世卫组织WHO指出,人们如今摄取的许多添加糖其实都是“隐藏”在通常看起来不甜的加工食品中,也就是所谓的“隐形糖”。如番茄酱,一汤匙番茄酱就包含一茶匙糖。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4 年营养指南中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 5% 以下,即约 25~30 克每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添加糖的摄入量,成人每天不应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


01


如何避免“隐形糖”的摄入


学会看标签


你关注过食品标签吗?仔细看看食品标签中糖含量,你可能会很惊讶。有些加工食品里,厂家都不公布其含糖量,但有个简便的方法是,看食品标签,标签上是按成分的多少排序的,如果说写的白糖、白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样排在前面的,就是含有“隐形糖”的食品。


糖的不同名称


糖可分为四种,即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而单糖又分为果糖和葡萄糖,因此,如果在商品的营养成分列表上看到了如下字眼,要少食用。


阅读食品标签时应当辨别许多不同名称的糖分,以下成分全部是糖:无水葡萄糖、麦芽糖、甜菜糖、红糖、甘蔗汁晶体、蔗糖、焦糖、玉米甜味剂、玉米糖浆、玉米糖块、糖粉、角豆树糖浆、白砂糖、椰枣糖、德梅拉拉糖(Demerara sugar)、葡聚糖、葡萄糖、糖化的麦芽、乙基麦芽酚、蒸干甘蔗汁、果糖、果汁、浓缩果汁、半乳糖、葡萄糖块、黄绵糖、黄绵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蜂蜜、转化糖、乳糖、麦芽糖糊精、麦芽糖浆、甘露醇、枫树糖浆、糖蜜、黑糖、棕榈糖、原糖、精制糖浆、大米糖浆、山梨糖醇、高粱糖浆、糖、糖浆、天然粗糖、黄糖。


所有这些都是糖分,但是这些不同类型的“糖”的作用完全一样,并且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如果想大幅降低糖摄入量,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酱汁


酱汁的添加可以使食物变得更加美味,但是对食物并不完全有益。酱汁通常含有大量热量、盐和糖。甚至味道不甜的的酱汁也可添加很多糖分。


你有没有注意在意大利面酱中含有多少糖?我们在沾食酱油食品时,并不知道实际食用了多少酱汁。而有的人会在食用蔬菜时淋酱,这会使我们再也无法品尝到食物原有的味道和质地。


倒在食物上面改变其口味的任何液态物质实际上都属于“酱汁”,含有大量的糖分,包括番茄酱、辣椒酱和沙拉酱。如果想减少糖分的摄入,可以不放酱汁或使用不添加糖的“调料”。

乳制品


乳糖不耐受人群是否会食用一些乳制品来替代牛奶呢?为了避免摄入乳糖,也许你已经食用了一些非乳制品替代品,但是还是要引起重视,因为许多的乳制品替代品(如豆浆、杏仁露和椰奶)中也含有大量的糖分。


法治周末曾经报道称,在多数乳酸菌饮料的外包装中,虽然都标注着其中含有糖类成分,但是几乎都没有清楚地显示出其具体的含糖量。


而据了解,在乳酸菌饮料营养成分中,所谓的碳水化合物一项其实指的就是含糖量。


在对比了多种乳酸菌饮料后发现,按照相关产品上标注的碳水化合物指标,大半以上产品的含糖量都超过了9g/100ml。如果按照每块方糖4.5g、每瓶饮料500ml进行计算,普通一瓶乳酸菌饮料就可能含有10块方糖的糖分。



“加工”麦片


纯麦片不一定含有很多糖,但是许多看似健康的“加工”麦片会添加糖或糖浆。


纯燕麦片中β-葡聚糖含量高,是首选。纯燕麦片是燕麦粒轧制而成,呈扁平状,直径约相当于黄豆粒,形状完整。


经过速食处理的燕麦片有些散碎,但仍能看出其原有形状。“加工”麦片则是由多种谷物混合而成,如小麦、大米、玉米、大麦等,燕麦片只占一小部分,有的甚至不含燕麦片。


国外的产品喜欢加入水果干、坚果片、豆类碎片等,国内的则喜欢加入麦芽糊精、砂糖、奶精(植脂末)、香精等。相比之下,加入水果坚果和豆类较为健康,而加入砂糖和糊精会提高血糖上升速度,加入奶精则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虽然一些产品添加了果蔬、坚果等,但总的来说营养不及普通纯燕麦。


肉食

你是否认为只吃肉就会远离糖?事实上,午餐肉和沙茶酱也加入了许多糖。


干货食品


许多干货食品如牛肉干、干果、水果干含有大量糖分。


牛肉干、牛肉脯等食品中藏了不少糖,不要给孩子多吃。因为糖有保水作用,有些牛肉干在制作时会加入糖,使牛肉干变得松软,食用和保存过程中不会太硬。


这样的牛肉干也算是兼具“高盐高糖”特点的加工食品了,偶尔解馋吃点可以,不建议当成健康零食经常食用。


饮料


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但糖摄入量超标,极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促发多种慢性疾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于每天的糖摄入量并没有明确的建议值。不过,日本厚生省建议每天糖摄入量不超过20克;美国心脏协会则建议,女性每天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男性不超过37.5克。


白开水解渴效果最佳。专家建议大家平时少喝饮料,以免摄入过多糖分。糖在主食、蔬菜、水果中大量存在,对普通人来说,日常摄入的糖分已经足够。”


面包


面包,英式松饼等也含有很多的糖或者玉米糖浆,不信?去看看它们的食品配料表吧!


面包里也含有隐形糖,有关数据表明:白面包每100克含糖10—20克左右的白糖,这不算面包的淀粉含量。面包制作过程中都会加入白糖供面包酵母发酵产气。


食品配料表中的配料是按用量的多少来排序的,面包的配料表都标示“白砂糖”,并且排在较前的位置,这说明白砂糖的用量不少。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咸面包中的含糖量也不少哦。



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很难完全避免摄入它。但是减少糖的摄入量(特别是“隐藏糖”摄入)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揪出我们身边的“隐形糖”,并对它们“敬而远之”。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翃笙

⊙运营编号:YNZY0007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QJFuW8BUQOea5Ow_M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