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个不太好的经历。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英语学了十几年,最后连和外国人正常对话都做不到,外什么国家还要这么花大力气来推行英语教育?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本文要讨论的是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学英语学不好的问题。
其实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已经得出了一些答案,那就是,相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来说,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对语言的学习能力更强。这还得从一种疾病“失语症”说起。失语症是人的大脑某个区域受损后表现出来的语言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在治疗一个30年无法说话的病人发现,病人的语言功能缺陷可能是由于左侧大脑额叶区的一个局部区域损伤造成的,后来把他发现的这个脑区称作“布洛卡区”。布洛卡区如果受损,会影响言语的产生,病人能够听懂也能够理解语言但却无法说出来。
1874年,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又发现了另一个主要的语言中枢,位于左侧大脑颞叶区,后来把这个区域称作“威尔尼克区”。威尔尼克区如果受损,会影响言语的理解,病人可能说话很流利,但他(她)无法理解言语。
对失语症的研究使科学家发现了大脑中的语言中枢,这说明人的大脑会形成专门化的区域来掌管语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即脑部组织如果受到不是特别严重损伤的话会重新分配区域来实现受损脑区的功能,但这种可塑性会随着年龄增大而衰减。也就是说,儿童相比成人来说,脑部可塑性更强。事实上,儿童失语症患者常常不用特殊治疗干预就能恢复一部分已经失去的语言技能。
于是,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有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假设”,他们认为,从出生到青春期,语言最容易习得,偏侧化的大脑的语言功能变得越来越专门化。这些语言学家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先天的能力,因此他们被看作是先天论者。
对于儿童失语症患者能够自我恢复已经失去的语言技能这一现象,先天论者的解释是,当儿童的左脑受到损伤时,他们未完成专门化的大脑右半球可能会承担起失去的语言功能。而对于已过青春期的人来说,大脑已经完全实现了语言和其他神经功能的专门化,不能再依靠右半球承担因左半球的外伤而失去的语言功能,所以青少年和成人的失语症很难治愈。
如果语言真的是在青春期前最容易获得,那么就可以很容易进行推论:被剥夺了正常语言环境的儿童,在青春期后应该很难获得语言。已经有两项例子证实了这一推论。
一个是关于吉妮。吉妮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父亲锁进了密室,直到快14岁时才被发现并救出。在囚禁期间,吉妮很少听到语言,任何人都不和她讲话,她如果弄出声音,父亲就会毒打她。吉妮被救出后,人们花了大量的努力去脚她语言,她也确实学会了很多单词,甚至能够说出包含丰富语义的长句,但是,她无法掌握所有儿童不用正规训练就能获得的语法规则。这个例子表明,在过了青春期之后学习语言很难掌握语言的语法。
另一个是关于第二语言的研究。一项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移民到美国的韩国人和中国人进行了英语语法测试,测查他们成人之后的英语语法掌握情况。结果表明,在3~7岁开始学习英语的移民可以熟练掌握英语,跟美国本土居民没有差别;而在青春期以后(特别是15岁以后)到达美国并开始学习英语的移民来说,他们对英语语法的掌握表现很差。
对不同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的大脑扫描,结果发现早学第二语言的人和晚学的人大脑组织是有差异的。对于在童年早期习得第二语言的双语者来说,讲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都会激活大脑的相同区域。而对于青春期以后学习第二外语的双语者来说,讲两种语言激活的是大脑的不同区域。
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青春期才开始学习英语的(我就是上初中时才开始学英语),都已经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学习外语时无法再用掌握母语时的大脑同一区域,而是要用到别的区域来间接掌握。这种大脑采用不同区域来掌控不同语言的方式,使得在双语间的切换多了一个转换加工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阅读英语时必须先翻译成中文才能理解文章意思的原因。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生命早期学习语言比较容易。所以,尽早将外语同母语一块学习,能够让孩子将双语变成自己熟练掌握的本能。回头看看我们国家这些年来教科书的变化,英语的学习已经从原来的初中开始学习演变为小学三年级开始甚至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这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其实,根据先天论者的观点,3~7岁才是最容易学习语言的阶段,所以现在双语幼儿园在国内也是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