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立未到一年,战士们征尘尚没洗尽,鸭绿江边又传来了枪声阵阵。
1950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军压境,朝鲜随时有覆灭的危险。以当时的敌对状态和军力对比,如果“联合国军”控制朝鲜后,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界几乎是指日可待,为消除这种威胁,10月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启后,发生了大小战役无数,但最令人难以忘怀且载入史册的还属上甘岭战役,这是志愿军坚守防御战略方针,创造并依托坑道战胜强敌的光辉范例。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志愿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美国被迫重返谈判桌,朝鲜战争停战进程被极大缩短。在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歼敌2.5万余人,而自身伤亡不到一半,赢得是干净利落。
谈到上甘岭战役为什么能赢?战役的前线指挥、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中认为,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上级的支持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哪有不赢的道理。
上甘岭战役
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连续进行5次战役,逐渐摆脱在鸭绿江边被动挨打的劣势。通过防守反击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待到粉碎“联合国军”秋季攻势后,“联合国军”已是损失惨重,被迫重启停战谈判。美国对外侵略的一贯策略是打不赢就谈判,以谈助打。这次停战谈判的目的依然极为明确,就是通过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力争得到战场上不能实现的战略企图。
他们步步为营,先是狮子大张口,想要直接通过向北划分军事分界线攫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无理要求中朝代表当然一口拒绝。随后,美国又以“防卫汉城”为由,要求志愿军退出开城地区,并且异想天开地提出战俘“自愿遣返”原则。
中朝代表在谈判时,完全按照毛主席确定的“争取和,不怕战,准备拖”方针,同美方代表针尖对麦芒,有理有节,美国占不到丝毫便宜。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决策层和情报部门专家一致认为,军事压力对中朝方面不起作用,不能指望停战谈判来达到预期目标。
中朝代表谈判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反战声浪日益高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参战国之间利益冲突也不断加剧。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将于1952年10月14日召开,届时将重点讨论朝鲜问题,并且美国第34届总统竞选也即将开始。
此时此刻的美国,急需要一场胜仗,以此来缓和各方矛盾,并为美国大选造势。与此同时,美国还企图以军事压力摆脱被动局面,增加谈判筹码。基于这种考虑,杜鲁门要求克拉克在朝鲜战场“不能减少军事压力”。
10月8日,美国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停止停战谈判,并威胁中朝,他们将用“大炮和炸弹”进行后续的辩论。
当时,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朝鲜争锋的焦点是五圣山,该山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谁占领五圣山,谁就会夺得先机,实属兵家必争之地。急于取得一场胜利的“联合国军”对五圣山是志在必得,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在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之前几小时,美军向全世界宣布发动金化攻势。
志愿军
事实上,范佛里特为这场战斗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曾专门到前线视察军队,勘察地形。从8月开始,美军就开始进行筑路、储备物资、模拟演习、试探性攻击等一系列战争的前置准备。10月11日至13日,敌人炮兵和空军开始轮番轰炸我军阵地。
10月14日凌晨,美军共集中超过300门火炮进行炮火准备,还出动了40架飞机和27辆坦克。一天内,美军共发射炮弹30 余万发、航弹500 余米,上甘岭主峰被整整削去两米。
爆炸卷起的碎石、尘土和烟幕形成漆黑的烟瘴,笼罩在志愿军战场上空。志愿军指战员被不间断爆炸冲击波来回拨弄,根本无法停下来。炮火暂歇,美军立即出动7个营向志愿军阵地发起冲锋。
五圣山由志愿军15军45师驻守,军长秦基伟早就得到彭德怀的耳提面命,深知这道防线的重要性。
彭德怀
当时两个高地正面守军是45师135团9连、1连和8连的 1个排,守卫着仅有3.7平方公里的表面阵地,但在阵地下面,我军却筑有数十条坑道。战至16时,我军各部弹尽力竭。一天时间内,他们共发射子弹近40万发,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每个班仅剩二三人,只好启用后续部队投入战斗。
战至10月18日,我45师已投入21个连,每连所剩最多不足30人,伤亡过大被迫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19日夜间,45师集中所有部队、火炮、火箭炮等力量,发起大规模夜袭。
597.9 高地九号阵地上,如电影《上甘岭》再现那样,美军在阵地顶部巨石下修成一个地堡,绝对易守难攻。
19岁苗族战士龙世昌拎起爆破筒冲上去,途中左腿被炮弹齐膝炸断,他咬牙把被地堡内敌人推出的爆破筒再杵进去,然后用胸膛顶住,在爆炸的硝烟中与敌人同归于尽。零号阵地上,七处负伤的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也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龙世昌
战至10月20日,形成志愿军主要在坑道内,“联合国军”在大部分表面阵地的对峙局面,战斗已进行7天7夜,作战时间、部队投入和人员伤亡都大大超出范佛里特的预计。
20日天亮后,发狠的美军出动30架B-26进行地毯式轰炸,同时投掷燃烧弹,随即出动地面部队向上甘岭发起波浪冲击。
在击退敌人40余次成建制冲锋后,弹药耗尽且伤亡过大的志愿军,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守坑道。占领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针对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用轰炸爆破、土石堵塞、施放毒剂、断绝水源等一系列毒辣手段,妄图消灭他们,但在英勇的志愿军面前却毫无作用。
面对“联合国军”的连续进攻,志愿军第 3兵团首长为加强一线作战的兵力,命令第12军第31师归第15军指挥参加战斗,第34师也做好参战准备。
志愿军
从21日至29日,志愿军共歼敌4700余人,有效遏止“联合国军”的扩张,为实施决定性反击创造了条件。上甘岭战役是我军持久防御方针的胜利,坑道工事居功至伟,之所以能发挥出如此巨大作用,主要原因是:
首先,能够有效保存有生力量,削弱敌人火力优势。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由于当时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巨大,志愿军在防御中面临诸多困难,因而阵地战成为志愿军的主要作战形式。
志愿军指战员发挥聪明才智,他们在山上挖掘“猫耳洞”防御敌人的空袭和炮火,后来又把“猫耳洞”挖深,并把相近的两个洞连通,成为“U”形坑道。
受到攻击就躲进去隐藏,炮声停歇就冲出来杀伤敌人,防御和反击效果极佳,坑道工事被迅速在全军推广。志愿军战士一边战斗,一边构筑总里程比万里长城还长的朝鲜坑道“地下长城”,创造出一个人类战争史的奇迹!
志愿军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坑道为依托,有力地保存了有生力量,而且不但令敌人无法越雷池一步,还遭到大量杀伤。号称打败天下无敌手的美军也只能低头,承认世界“头等陆军”的位置属于中国军队。
其次,是长期固守和与敌反复争夺的基础。在上甘岭战役中,我表面阵地被敌占领时,坑道就成为最后的坚守堡垒。
志愿军将坑道作为作战基地,囤积大量粮弹等战略物资,同时不断派出小分队,扰动袭击敌军,不仅大量消耗阵前之敌,使敌人如坐火山之上,始终不得安宁,惶惶不可终日,同时也为最后的反攻储备有生力量。
到后期,我军的坑道筑城显示出极为坚韧的持续力,别无他策的敌人只能硬着头皮往“无底洞”里填,战损极大,让其几乎无法承受。
上甘岭战役
从10月30日起,上甘岭战役转入反击阶段。21时志愿军第15军以7个连兵力向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发起反击,激战至11月1日,歼敌1个营又2个连,除东北山腿阵地外其余阵地全部恢复。
随后几天,“联合国军”连续进行猛烈的反击。志愿军官兵在表面阵地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以坑道为依托,充分利用山缝、石坎、弹坑等有利地形,不断进行小规模反击,杀敌无数,双方在阵地上进行血肉缠战,反复争夺。
11月11日,我军开始全面实施反击,经过数次鏖战,反复冲击,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的“联合国军”被击溃,收复失地。同时东北山腿阵地敌军也全部被歼。
至此,597.9 高地表面阵地全部恢复并得到巩固。“联合国军” 终因伤亡惨重,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反击。11月25日,志愿军第3兵团指示,上甘岭地区战斗作为战役性的作战结束,美军彻底以失败而告终。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之所以能够赢取胜利,主要原因是:
首先,指战员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关键因素。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与“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根本没有可比性,战斗难度极大。事实上基本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战士们在战斗中根本没有考虑自身的生死,这种忘我、奉献精神是致胜的法宝。
特别是坑道作战的艰苦程度无以复加,不但缺粮、缺弹药,更难以克服的是缺氧、缺水。后勤物资输送极为艰难,有时候战士们渴得只能去舔石头上的潮气,这种极端条件下如果没有顽强意志是绝对无法坚持的。
艰苦时节闪现壮丽人生,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许多连队打残,甚至全员打光,与敌同归于尽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多么令人震撼。
志愿军战士的伟大气魄、无上勇敢、聪明智慧,特别是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战士不惜此身,敢于浴血死战,敌人焉有不败之理。
志愿军战士
其次,大量炮兵参战和炮火使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投入所能集中的各类火炮共达五百多门,虽然敌人的火炮数量是我军的三倍,但志愿军炮兵部队却毫不示弱。
他们与步兵密切配合,发挥快、准、狠的攻击能力,同步兵协调十分默契。步兵指向哪里,志愿军炮兵的炮弹就射向哪里,毙伤敌人近1.3万人,战绩极为辉煌。
最后,后勤保障是最有力的支撑。战争的胜负更多地体现在后方支援上,有时候后方的战斗,不仅能够决定前方战争的规模,而且也可以决定前方战争的成败。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支援前方坑道内志愿军的持久作战,后勤支援战线也同样进行着殊死的战斗。运输路线上遍布敌人的炮火拦阻和步兵火力控制,有时送一袋萝卜、一个苹果或者是一桶水的代价,就是无数后勤同志的生命,可见战况之激烈残酷。
此时,其他战线上都相对安静下来,整个朝鲜甚至是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上甘岭。志愿军司令部主管后勤的司令员洪学智亲自上阵,全权主抓上甘岭的后勤保障。
上甘岭战役
秦基伟回忆到,当时我们要什么,上级就给什么。在上级的全力支持下,当时的15军能够做到“兵马壮、粮弹足”,运输部队在敌方火力攻击下,虽然人员伤亡惨重,但却依然昼夜不停地前运弹药、后转伤员。
军长秦基伟动情地表示,要给后勤记头功。
上甘岭战役还得到朝鲜人民的巨大支援。她们中有拄着拐杖给伤员送水喂水的断腿姑娘,有女扮男装抬担架救护伤员的“四朵金花”,更有为救护伤员而舍身的老人。
这次被称为小山头上的大战役,其残酷、血腥程度在近代战争史上屈指可数,无论是对抗意志、较量智慧、比拼胆略,最终都是中国将军胜美国将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赢“联合国军”,大涨国人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