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科技部澄清学者论文造假!回顾学术不端,根源何在?

2021-01-23   中国网教育频道

原标题:关注 | 科技部澄清学者论文造假!回顾学术不端,根源何在?

1月21日晚,科技部一则 《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称,针对网络反映的 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等的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的调查处理结果予以通报。

调查结果显示,举报涉及的多位学者,并未发现学术造假现象。

不过, 尽管不存在学术造假现象,但调查仍认为,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三位学者存在论文图片误用等情况,反映出实验室管理不严谨、实验数据处理不严谨等现象。

资料显示——

李红良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部原院长,主研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2017年11月18日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耿美玉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院,带领团队从事糖类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裴钢则为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同济大学前校长;饶毅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以上五人皆为学术界知名人士。

科技部此次调查通报,也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到 学术科研造假、学术诚信等问题上。

1

- 科技部通报事件回顾 -

事实上,此次科技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是针对2019年经网络质疑多位学者学术造假事件的最新回应

点开图片查看通报详情

2019年11月14日

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 Elisabeth Bik 博士在 PubPeer 网站 公开举报现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63篇论文涉嫌图片造假。

2019年11月18日凌晨

曹雪涛及部分涉及论文作者在PubPeer上对质疑做出了回应。曹雪涛表示,将立即采取措施调查伊丽莎白·比克博士向其团队和合作人员提出的问题。曹雪涛称,正在仔细检查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他还表示,“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

据澎湃新闻11月18日报道,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当天回应表示,已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会针对所反映的问题展开调查。

2019年11月29日

一封疑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李红良、裴钢、耿美玉等3位科学家学术造假的邮件,以截图形式在网上广泛流传。

在这封实名举报信中,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多年持续学术造假,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裴钢1999年发表的论文中,3张图不真实,存在造假嫌疑。此外,饶毅还在举报信中提到,今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宣称可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症论文存在造假情况。

不过, 饶毅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求证称:“没有发出,有过草稿。”而举报信截图中涉及的两家位于上海的科研院所,也就此各自做出了回应。

耿美玉研究员所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回应,依据初步核实结果,两次网上质疑均不属实,耿美玉研究员不存在学术造假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课题组所在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回应是:该中心高度重视,已经在组织人员对该论文进行初查,并将积极配合第三方权威部门的核查。

李红良曾多次数次陷入“学术举报”风波。据“澎湃新闻”报道,2017年,李红良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两篇论文被质疑造假。武汉大学2018年1月通报称,该校学术委员会认为:不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个别疏漏。据封面新闻报道,随着事件的发酵,李红良从硕士起发表的更多论文被质疑同样存在造假问题。

2021年1月21日

在科技部通报2个小时之后,当晚 10 点 29 分,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讲席教授饶毅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公开了一封致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举报信,指出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裴钢为通讯作者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

2

- 学术不端频发-

- 挑战学术科研不容突破的底线 -

据统计,2008 年,中国在 Web of Science 上的论文收录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排名世界第二。到了 2018 年,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达到了 41.2 万篇。

但这些成果中也有很多不好的成分:比如伪造同行评审,或者论文中存在欺诈性内容。调查表明, 截至 2017 年,中国贡献的科研文章数量占到全球的 8.2%,但撤销的论文数却占到了全球的 24.2%。

2018年,“404教授”梁莹在学术界和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风暴。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揭露南京大学教授梁莹长期在网上删除自己的中文论著,涉嫌学术不端。

据了解,梁莹中文著述颇丰,仅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但在前几年里,梁莹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同时,梁莹上述论文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

2020年7月,中科院上海神经所80后明星教授杨辉被加州大学教授付向东举报学术抄袭、造假,瞬间引爆舆论。

付向东2020年6月25日发在Nature封面论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经所作报告时被杨辉听取,后来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一遍,却抢先在4月30日在Cell上发表了。

对于举报,杨辉公开发表了两份声明,但前后不一。杨辉在第一次回应中否认指控,但于7月9日在《知识分子》上再发新声明,承认借鉴了付向东工作;承认发表前未与付向东沟通重复实验的进展;目前在与 Cell 沟通补遗,致谢付向东的贡献并致歉。

202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韬被通报购买论文。

9月16日,科技部通报了9起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记者注意到,这些违规案件中有7起涉及购买论文问题,其中5起来自高校附属医院,多名涉案人员为博士生导师,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拥有众多头衔。

通报显示,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韬为通讯作者、刘宏旭为第一作者的论文“Reduced mir-125a-5p level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tumour progression”系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

2020年,原天津大学研二学生写123页PDF实名举报本校张裕卿教授学术造假。

2020年11月,一份长达123页的举报材料在网络热传,作者自称“原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吕翔”,实名举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和其女张**学术造假”,包括实验、论文多次造假,指导学生将他人论文改写成自己的论文,利用学生研究成果为自己和女儿署名等。

……

类似这样的学术不端如果不进行揭发和处罚,学术界将滋生更多的学术不端和重复犯错,进而浪费国家资金、玷污国家荣誉,并腐蚀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信任度。 如此一来,中国的学者想要与其他国家的学者开展合作将变得非常困难。

3

- 学术不端的根源与对策 -

其实,学术不端已成社会公害,尽管喊打之声早已有之,教育部及一些高校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学术不端到底根源何在?为何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会屡禁不止呢?

01

与利益、“帽子”挂钩,是学术不端的主要诱因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唯利是图、弄虚作假等,对科研机构、大学冲击较大。 很多高校老师把科研看作是一种谋生工具、谋利手段,做科研也是紧跟“热点”。

近年来,国家强化经济手段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研究与利益的联系。如: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中,规定科技成果完成人和转化者的奖励不低于净收入的50%,以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其实, 国家的“奖励经”是正的,可被下面的和尚们给念歪了。一些课题组使用剽窃、伪造、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手段,以便让所谓的“课题成果”能够顺利结题。

02

现行学术评价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表明,40.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奖励制度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

目前,科研几乎所有环节都是市场机制,而评价仍然是计划体制;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开发,不到10%的经费用于基础研究,而评价方法却100%是基础研究评价指标……

同时, 现行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是以量化考评的形式为主,关系到科研人员考核评审、评职称、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的事,都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与课题等学术成果挂钩,并将其赋予不同的量化分值,按照分值多少进行简单比较。

03

学术期刊市场化趋势严重

近些年来,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愈来愈严重,特别在国际上大部分期刊已被几家出版商所兼并,出版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过度夸大期刊类别的重要性(如影响因子等)。

这样容易形成对科研机构和广大学者的误导,大家只看成果发表在哪个或哪类期刊,很少重视发表的内容等等。

针对学术不端的根源问题,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术不端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呢?

01

完善学术造假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学术造假的风险成本和惩处力度。

首先,可以考虑在《刑法》中增设“学术诈骗罪”和“科研成果诈骗罪”, 将学术造假行为上升到刑罚的高度,对有确定事实和证据的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

其次,应在《著作权保护法》《专利法》和《高等教育法》等现有法律体系中增加关于学术造假治理的相关内容, 明确学术造假的概念解释、范围边界、行为要素、责任认定等。

02

进一步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推进学术造假的源头治理。

2020年初,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密集出台多份学术评价相关文件,直指SCI指标被滥用、误用进而导致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建议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

要大力扶持第三方学术评价机构发展,完善“同行评议”和“社会评价”制度。提升高质量代表性成果考核权重,突出成果的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注重分类评价和同行评价。

03

加强期刊出版业和论文服务中介的监管,切断学术造假利益链。

期刊出版业和第三方论文服务中介是学术造假的“温床”,要特别警惕那些以经济暴利为目的、与第三方论文服务中介相互勾结的“掠夺性”期刊。在各类考核中对黑名单期刊上的发文不予认可,其版面费也不可在科研项目中报销。

建议加强对第三方论文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与治理,严厉打击论文买卖黑市和造假行为。开展论文服务中介机构经营范围大审查,严厉处罚违规经营企业。开展论文服务中介机构专项整治工作,增加“黑中介”的曝光率,对一些不法中介予以严厉处罚或取缔。

04

加强技术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完善学术造假治理的技术支持体系。

要建立全国联网的学术诚信数据库,动态更新学术不端信息,对典型的学术造假行为和责任人予以公布;建立学术造假黑名单制度,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对进入黑名单的学者,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和评奖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和终身追查制度。

4

- 学术不端治理任重道远 -

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陆续被曝光,其中不乏知名的学术权威人士。学术造假事件屡禁不止,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不仅寒了脚踏实地科研人的心、害了公众对学术圈的印象,而且使我国的学术信用、国家利益与形象极大受损。

与国内学界惩处学术不端多止步于道德批评和内部处理不同, 在国外,如发生学术不端事件,轻则受到警告、降级、撤职、解约等处罚,重则锒铛入狱。

2015年,韩国110所高校的179名教授因涉嫌完全抄袭或姑息抄袭他人著作,受到韩国检方以违反《著作权法》和妨碍工作罪名起诉。

2015年,旅美韩国科研人员韩东杓(音译)因学术造假,获刑57个月。美国联邦检察部门对韩东杓提出刑事罪名指控。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在其网站在线发表了题为“Top Chinese researcher faces questions about image manipulation”(中国顶尖研究人员面临图像操纵问题)文章评论称: 在中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非常低,在美国和欧洲,学术不端行为通常会导致辞职或解雇,但这在中国却并不常见。

事实上,为减少学术不端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近年来已经有多个文件措施陆续出台。

2006年11月

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该办法,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在调查好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中,要正确把握科技不端行为与正当学术争论的界限。

2016年9月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正式施行。当中指出,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2018年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科技部、中国社科院等部门依法依规研究制定统一的调查处理规则。

2018年11 月

41 个部门印发《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的通知。

《备忘录》中的惩罚条款有轻有重,包括“依法撤销国家科学技术奖奖励,追回奖金、证书”“按程序及时撤销相关荣誉称号,取消参加评优评先资格”“暂停或取消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人资格”等措施。

2019年9月

人社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

根据《规定》,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撤销其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2020年7月

科技部由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签发的科技部第 19 号令——《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该规定 除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做出明确规定之外,还对那些出售学术论文、捏造数据并代人撰写或投稿的“论文代写工厂”也提出了查处方案。规定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曾对媒体表示,“我认为中国对学术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强。现在许多需要处理的事情尚未处理,这导致人们不服气。监管部门要拿出具体例子做示范、抓典型,惩罚相关单位,起到警示作用。同时通过典型案例,找到针对不同情况的治理方案,形成诚信治理体系。不能仅仅将抓典型当成一次运动,而是要通过典型案例,建立一个从诚信教育到作出处罚的完整治理体系。”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曾指出,“对学术不端事件处理得越公开、越清晰,人们去触犯这些道德标准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对这些事进行认真公开的处理的话,再多的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教育都是徒劳。”

目前,我国学术不端治理情况有所进步,但仍任重而道远。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主动深思并严加整饬,加强制度约束,让违规的必然受到处理。

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科研氛围和环境对于科学发展、科学家成长至关重要,风气不正,科学家的科研难保本心。同时,科研诚信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关系到科学事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关乎我国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本文综合自

1.新民晚报:《“饶毅实名举报”学术造假?两所在沪科研机构回应了!》

2.新京报:《教育部回应南开大学校长论文涉嫌造假:已展开调查》

3.封面新闻:《武大“学术明星”李红良两职被免 曾数次陷入“学术举报”风波》

4.金羊网:《学术不端?在国外后果很严重》

5.科学网:《学术造假亟须系统性治理》

6.返朴:《专访王小凡:治理学术不端,应重点打击学术造假》

7.澎湃新闻:《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力度,露头即查》

8.中国大学教育:《中国成为学术造假的主要输出国之一……》

9.科研之友ScholarMate:《学术不端根源何在?教育部专家这样回答》

彭可馨(实习生) |编辑

中国网教育频道 | 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News

李希贵:我为什么要“放弃”班主任岗位?

焦点 | 衡水中学学费曝光!凭什么这个学校的学费这么贵?

热点 | 家庭教育法草案划重点!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谁来教父母走向“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