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房价涨幅已经飙得很高,但一看统计数据,发现只涨了1%...
比如今年上半年的苏州,数据上,月环比涨幅只有2.3%左右(半年涨幅约10%),
但在市场前线的买家感觉,却是“半年涨了50%”。
其实,统计和感受之间有差距,是正常的,
这是因为,统计数据只是市场价格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
1.
假设一个小区,均价2万/平,上涨1%,那就是均价变成了20200元/平,
非常微不足道的涨幅,100平的房子只要多花2万块。
—— 通常我们在描述房价时,用的都基本是这样的概念。
但当你真正进入到市场上去看房、买房时,
作为买家,接触到的并不是这样几个冷冰冰的数字,
而是一套房对应一个价格,便宜的那套卖掉,价格就上一个台阶。
真实的价格,是跳跃式上涨的,而不是统计出来的一条平滑的曲线。
2.
用简单的模型举个例子。
假设这个小区,100平的户型共有20套在售,总价200万左右/套。
通常而言,这些房源价格会有如下分布:
按照常理,最便宜的175万那一套,会最先卖掉,
这时,房价在统计上的变化为:
总价均价由199.85万变成了201.15万,上升了0.6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事实上呢?
事实就是,你再也买不到175万的房了,想买,最便宜的就是180万。
对于买家个体来说,上涨幅度是2.85%,而不是0.65%。
即使此时有新的房源挂牌,只要不是卖家着急拿钱救命,就很难再挂到180万以下。
(当然,不排除有卖家要卖房救命从而以很低的价格往外卖,比如160万,但这种笋盘存活时间非常之短,甚至来不及发布到网上就成交了,根本轮不到你。)
等剩余4套180万+的房源被消化掉,再买就是190万起。
这之后,即使有新的、有诚意出售的房源挂牌,也会往190万以上标价,
—— 因为卖家不傻,他们知道处在卖方市场时,根本没必要低价求速出,反而是等等还能再涨点价。
我们就假设新增了1套190万和2套195万吧,
统计出来的均价数据,只是从199.85涨到了203.83万,平均每套房贵3.98万,涨幅2%;
但对于买家来说,价格是实打实的从175万到190万,贵了15万,上涨了8.5%。
3.
从一个小区放大到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道理是一样的。
当市场处于上涨区间时,哪怕数据上显示房价上涨1%,也值得警惕。
统计数据告诉你,“本月我市房价较上月环比上涨2%”,
但你真晚买一个月,就是要多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块钱。
现实就是这么残忍…
4.
很多人买房,总是抱着“买完之后立即上涨”的想法,
其实吧...这点还真很容易做到,—— 选择行情启动以后再入场即可。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右侧建仓”。
但正如前文所说,
在这种行情启动的上升区间中,低价房源卖一套少一套,少一套价格就抬升一个台阶,
买房不要等,要立刻!马上!去看房!
请去一线感受真实的市场,而不是看统计局给出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