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在历经50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它的历史新纪元——新中国诞生。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亲自将国旗升起,广场上集会的20万群众见证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每个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欢呼声、掌声、礼炮声交织响彻天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悲惨境遇,这一天将是历史上平凡的一天,是近代以来的屈辱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1840年到1911年的70多年里,外来侵略者逼迫中国签订了4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山河破碎,主权丧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仁人志士不甘受此屈辱,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的道路注定不平坦,最初的一些尝试虽未能完全改变旧中国的状况,却在中国人的心里深深埋下了斗争的种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如同甘露一般浇灌着中国人心中的那颗种子,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激发了广大人民思想转变和斗争意识,中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农民团结起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建立革命根据地与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斗争是艰难的,我们党带领人民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回望历史,我们内心沉重,爬雪山、过草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震撼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奇迹;人民军队用小米加步枪与敌人的飞机大炮战斗;在最艰苦的时候,我们没有铅笔,就用毛线在作战图上进行标示。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全民参战,军民联合将敌人陷入群众游击战中四处碰壁;在不起眼的农村指挥部里,在简陋、艰难的条件下,党指挥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大决战。在各种战斗中,在各种战场上,人民军队表现出的精神也是巨大的,人民军队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解放军所到之处,人民获得了期盼已久的新生和解放。总结我们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的胜利经验时,毛泽东主席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党的中央机构迁都北平(后改名为北京)的路上,毛泽东将此行称为“进京赶考”。他的话意味深长,深知以后的道路所面临的考验更严峻、任务更艰巨。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载歌载舞庆祝翻身得解放,但同时,国内面临着经济混乱,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人为抬高物价,金融秩序被投机分子恶意破坏,民不聊生。党中央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保证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首先在农村开展了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剥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运动使得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水平和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吃得饱还不行,还要有文化,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有4亿多人是文盲,识字成为了全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普遍展开,无数人走进扫盲班学习、识字。一些新的法律颁布实施,女性得到了解放,女性积极投身社会生产运动,我们有了女火车司机、女飞行员。人民群众改造城市生活环境,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污秽,扫除城市垃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为创造干净清爽的生产、生活环境,干劲十足。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沉浸在光明的希望中时,西南、西北还潜伏着武装土匪,在一些未得到解放地区,反动派还在对革命者进行着残忍的迫害,许多革命者牺牲在革命胜利的前夜。我们的党和人民毫不畏惧匪患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坚决扫除黑恶势力,打击欺压百姓的恶霸,最终换来了清朗的社会风气。当革命胜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不能忘记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光明前途,五星红旗是用革命的鲜血染红的,那些悲壮的故事,给予中华民族力量,激励中华民族要始终保持饱满精神和战斗意志,在胜利中居安思危。
正当全中国上下在中央决策的部署中展开全面生产建设之时,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在国家安全面前,我们党选择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从中国调派的志愿军部队没来得及换上冬装就投入了战斗,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穿着单衣,吃着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喝着山上的冰雪,面对的是美军武器装备先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就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朝军队密切配合,赶走了侵略军取得了胜利。“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面对来势汹汹、气焰嚣张的美国,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予以坚决回击。在志愿军战场取回的泥土里,沙土和弹片比例是1比1,可以想象敌人对我军进攻猛烈疯狂的程度。即便如此,中国志愿军用不怕死的牺牲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中国军队的奇迹。保卫了国家,维护了世界和平。
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工业化目标开展生产运动。通过在各领域的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有了绝对优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逐步建立,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在深入推进。1953年7月,全国范围内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有二亿七千八百多人,选举产生了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样的民主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1953年12月到1954年3月,毛泽东领导在杭州西湖边的一栋小楼里,领导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经过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并征求意见,来自基层的人民代表根据自身亲身经历热烈讨论宪法草案。经过广泛征集,提出了一百多万条的修改和补充意见。新中国第一部根本大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通过。有了根本大法为基础,一系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准备的章程、制度措施相继出台,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人民的生活更广泛地纳入到了法制化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当时的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化水平低,最初我们的石油开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这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工人们手里提着桶,肩上挑着担挖掘和运送石油。那时的中国可以造出桌椅,能磨面粉,却造不出飞机、大炮、拖拉机。没有基础设施为依托,国内的生产建设异常艰难,国外帝国主义重重封锁,中国人民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内部的艰难,还有外部的威胁。勇敢的中国人民没有退缩,迎难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开始能源发展、机械制造等重工业的发展。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一汽厂的工人后来回忆,当年第一批汽车制造时,他们吃在厂里、住在厂里,日夜期盼着能够造出第一辆汽车。他们把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为国情怀,我们在工业生产领域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后来我们相继制造出了自己品牌的小轿车、飞机、坦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铁钉、火柴不用进口了,更多的生产、生活设施、设备我们能够自己生产了。国家的发展只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为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尽快开始相关科研工作,赶上世界发展进程,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被提上日程。国防尖端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那时中国的经济状况还十分困难,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向困难屈服,选择迎难而上。中国的核物理专家和中国军人离开家乡来到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向着国防现代化迈进,当时能够给予他们搞研究的条件很有限,甚至是严酷的,没有住房、缺少水源,然而我们的科学家们顶着烈日、严寒,住在地窖。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的条件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出了巨响,震惊了世界!困难是巨大的,中国的成就更是巨大的。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这一进程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我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赶超核心技术,靠的是精神,靠的是智慧。做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国防事业,科学家们默默无闻工作几十年,直到离开工作岗位,他们名字才为人们所知晓,还有一些人为国防事业付出青春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事实也证明,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在艰难中走出的每一步都为后来的国防及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为维护国家安全、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的建设在艰难中不断取得进步,我们党时刻不忘记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世界和平,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打破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在国际舞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大发展,文化艺术大繁荣,人民生产成果丰硕,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大踏步赶上世界历史潮流,越是融入国际社会,机遇越多,挑战也越大,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要坚持独立思考,找到适合中国自己的路线,努力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现代工业国家,才能够适应世界发展大趋势。我国的考察团参观国外的港口、矿山、企业,了解他们的科技发展状况,他们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促使我们要在国内发展上下功夫,加快改革,我们急需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大解放。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土地的改革,农业生产领域实施大包干,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村生产活力,过去农民吃不饱还要靠国家救济,现在不仅吃得饱还有储存,这样的改革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1982年开始党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改革让土地上长满了粮食,让农民心里乐开了花,人们唱起了欢快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创造出了农村现代化 、工业化的新路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推进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发展商品经济。城市国营企业改革也在进行,个体经济扶持在加强,跨国私营企业在成长,码头兴建,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城市不断开放,两天半建设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榜样,“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是奋进的口号,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渐开启。
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世界社会主义形势急剧变化,国内外有质疑、有怀疑、有动摇,在这种局势的影响下,西方以为终结社会主义的希望重新燃起,借机制裁中国,干涉中国内政。我们顶住压力,打破制裁,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捍卫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尊严,延续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孤军奋战、夹缝中生存,中国又一次向世界证明,我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不断的渗透与反渗透、制裁与反制裁的过程中,中国凭借自身的力量,让西方看到了更多商机,与中国发展合作让我们赢得了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
正是在一次次面对挑战、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我们的党和人民积累了更多的改革和建设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道路,“一国两制”和平解决统一问题的构想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让五星红旗在更广阔的国土上飘扬。2001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世界贸易组织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在与成员国协商谈判中充满阻力,我们始终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终于在世贸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享受与其他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加入,给本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华外资在中国受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国并购,拯救了国外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给东道国带来生机,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体育强盛的背后充分体现了国家实力的强盛。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聚焦北京。从国人第一次了解奥运会,到第一批运动员参赛,第一块金牌的获得,到有能力举办奥运会,我们用了100年的时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能够实现并且已经实现的伟大事业、伟大成绩屡创新高,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勤劳与智慧,正在集中力量办成更多的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不仅逐步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更提升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面貌。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使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质量提上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明晰了企业权利与政府责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通过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将部门整合,进一步明确权责。新型户籍制度构建,使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安家落户,加速破除城乡之间的壁垒。新技术在生产、生活的应用范围更广,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更快,5G、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制度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正在显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探索,实现人、财、物、技术全方位的自由,营商环境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脚步加快。2018年,跨越大海55公里连接起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它将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的九个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大规模脱贫攻坚展开,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在充分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了解贫困地区能够发挥的优势基础上,就地取材、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等措施。从2012年末到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截至2019年7月,全国已有436个贫困县摘帽,超过10万个贫困村脱贫。我们还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援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应对全球问题,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以合作、共赢为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造福沿线国家,积极发展与各国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梦,如果说跨越旧中国、迎来新中国是中国生存命运从及格线下向及格线努力的飞跃,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任务则是如何向发展绩效得高分的前进。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矛盾,在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就业政策、养老服务、脱贫攻坚等方面继续推进,亟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出彩机会的追求。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取得的根本思想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思想凝结着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现中国梦需要实干,实现中国梦要以中国精神为支撑。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北大仓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西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为代表的改革、建设精神,都是指引我们今天努力奋斗的旗帜。越向前走,越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付出和牺牲,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我们的道路为的是人民,靠的是人民,成果也由人民共享,中国道路才能走得正确,走得稳健,走得坚定。“中国速度”正在创造中国成就,它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内心里,它为全球问题提供的思路与解决方案,也将载入史册。
中华文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苦难,更有辉煌。文化自信是深沉、持久的力量,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青年一代,我们仍然需要战斗精神,今天的战斗来自于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层面没有硝烟的战争,以高科技、信息化为载体,具有极高的隐蔽性,我们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辨别力。面对成绩,不能骄傲,面对挑战,不能犹豫。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使命,不负时代。在前人开启的新中国历史进程中接续奋斗,在后人书写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接力伟业,我们不懈拼搏的人生才有意义,才足够闪耀,将有限的生命置于为无限的民族事业中去,就是见证历史和创造历史的真实意义。
昨天是今天的回忆,明天是今天的梦想,在中国阔步走向辉煌的正途与征途中,人民永远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只有党领导的人民才能真正写就宏阔未来的历史结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阮益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网采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