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演去点评演员,是《演员请就位》最正确的节目立意之一。因为无论从对演员阅历的审视,还是对表演艺术的审美,抑或对表演学术的探讨,导演的专业维度始终要高于演员。尤其是节目组请到了李少红和陈凯歌这样的大腕导演,享誉内地扬名国际艺术造诣修为极高的两人,让演员们面临一场专业且严格的考核。
所以,当刘雅瑟演完《滚蛋吧,肿瘤君》的片段后,尽管她演的很棒,陈凯歌却给出了极富深意的观点和指点。陈凯歌言辞简单平实毫无花哨专业辞藻的堆叠,却一眼看穿刘雅瑟表演整体的大问题:执念过深。
一句:刘雅瑟太想把它(表演)做好时,它就成了一种执念,这个执念你就把握不住了!陈凯歌含蓄且尖锐的点评,并不是简单的点评刘雅瑟的演技,还有对她职业心态的一种诊断把脉,连“病根”都给她号出来。
仔细看看刘雅瑟扮演的“熊顿”,整体上情绪很到位,也很有感染力,哭的稀里哗啦非常动情又有着表演的技巧。但情绪上一直处于饱满状态,但却扣分在很多细节和技巧的运用,比如小扒不理解,她哭完了倒地的戏份,诚然可以更加生动的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恐怕正常人不会如此举动。
除了赵薇肯定她之外,李少红先表演她表演的力度很强,但最后仍然指出刘雅瑟表演问题的关键:需要控制好情绪!
郭敬明更是长篇大论一番,他的观点是延续了李少红的看法,只是把李少红对于情绪管理的意见细化。并且郭敬明用电影导演的角度,指出刘雅瑟不能把所有高度紧张的情绪一直紧绷,且不能过度重复同一种情绪和情感,要注意把情绪做曲化处理。
从陈凯歌的含蓄深意,到李少红的点到为止,再到郭敬明的具象细化,刘雅瑟整段《滚蛋吧,肿瘤君》的问题再明显不过,无论是执念还是情绪的紧绷和重复,其实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用力过猛!
然而,刘雅瑟愿意这样用力过猛吗?显然值得商讨,不妨看看一组表演后刘雅瑟的感叹:当演员十几年,却仍然没有好的成绩,不但没有成功,还浪费了时间,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光,最后还没挣到钱!
她对自己表演现状,是非常不满,甚至沮丧!继而对影视行业的迷茫,导致刘雅瑟面对导演和舞台,和盘托出所有的苦闷。那一刻小扒相信,刘雅瑟不是卖惨,而是真的觉得自己很惨。
这就重新回到陈凯歌一开始提出的执念问题上。刘雅瑟从事演员十几年,没有成功却损耗青春和失去亲情陪伴,所以她更加渴望成功。当一个人长期匍匐在黎明前的黑暗时,他们不仅消耗了斗志和意志,信念也被蚕食。
此时会有人选择妥协,退出,转行重生,而倔强如刘雅瑟,就会陷入一种艰难的自我“催眠”:努力,不成功就要更加用力,要坚持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而长时间自我鼓励和肯定,必然会形成一个执念的闭环。
这样的刘雅瑟,如何不用力过猛?这是被“逼”出来的。而纵观娱乐圈,无独有偶跟刘雅瑟同样情况的演员,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范湉湉和任素汐。
范湉湉在《我就是演员》中有感而发,对着台下一众电视导演电影导演,虽然明显是卖惨时的营销自己,但也不乏道出她从事演员职业的心酸和悲哀。
不是专业表演出身,没门没派,但是却偏偏喜欢表演喜欢做演员。所以在公司小朋友眼中,自己看似风光,其实背后整天求人上戏,就算辛辛苦苦等来的表演机会,却也是在电影中只有一分钟的戏份。
范湉湉一句:我想当“影后”,其实就是刘雅瑟心中的执念,影后=成功,两人都渴望成为受欢迎的女主角,却无奈败给了现实的残酷。
同理还有任素汐,她在《我就是演员》中哭着求导演给机会:我看到很多好的剧本,但他们不来找我,其实我演的很好,你们可以信任我。
爱而不得,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从来都是最扎心。而任素汐对于好剧本好角色的渴望,一样是一种执念。只是她成功了,凭借演技出圈,已经做了多部电影的女主角,也算苦尽甘来。
只是刘雅瑟和范湉湉,依旧在打滚!
徐峥提到过,当审美和标准不再单一的以演员演技作为唯一衡量时,那些有演技实力却不成功的演员,必然会有一种职业的悲哀:你演的再好,也没有用!
但这只是行业规则的无情,资本市场的铁律!并不能否认好演员的缺失,如刘雅瑟,范湉湉,任素汐这些对表演有执念又不肯放弃的演员,虽然也会用力过猛(任素汐也有表演用力过猛的情况),但瑕不掩瑜。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词,不用执念,而是用热忱。这样会不会对刘雅瑟等同样情形的演员们,一种温暖的拥抱。其实,包文婧也演了11年,也没有代表作,也没演过女一号,尴尬却不失微笑的继续着。
徐峥身为电影导演,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他的话最有现实的分量,可能摸起来没有职业的温度,但这往往是最真实的撕开。做演员永远在被选择,除非你成功除非你流量,否则永远要做好心理平衡的第一课,任何职业都是这样。
说实在的,刘雅瑟,范湉湉算很好了,还有戏演,还能有机会上综艺让你哭诉卖惨,实属幸福。那些默默无闻,连综艺都莫得机会的演员,他们的意难平,他们的执念,陈凯歌徐峥章子怡,可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