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难跨出第一步,是舒适区太大了,帮孩子走出舒适区很重要

2019-12-11   C位妈妈

我们最近会常常听到这样一句比较励志的话——“走出你的舒适圈。”

对于成年人的世界来说,竞争是残酷的,那些被社会淘汰的人,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适应了现有的“舒适圈”,不敢尝试新的竞争环境而逐渐被其他人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在育儿的话题中,提到让孩子走出“舒适圈”,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太过于残酷,童年就是应该快乐的,应该要孩子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舒适怎么来。

在这里提到的让孩子走出“舒适圈”不是让孩子过早的去体会竞争,而是希望家长朋友们发现孩子的潜力和天赋,为孩子提早规划好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但也不能过度的“透支”孩子的能力。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也许您的家庭就是正在经历着您试图让孩子走出“舒适圈”:

天天妈妈是音乐老师,她的声乐和钢琴都是非常优秀的,带出的学生也是获得过各种比赛的大奖。

所以顺其自然的,天天妈妈也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学习了钢琴,随着教学的进行,天天妈妈发现天天对于学习钢琴的天赋有,但是兴趣缺失。

这让天天妈妈有点苦恼,曾经一度为了天天坚持每天练琴,天天妈妈要求也是极严厉的,常常是哭哭啼啼开始练琴,哭哭啼啼的结束练琴。

这样本就不太喜欢弹琴的天天更加的抵触学习钢琴了,天天妈妈说:“我家天天确实很有天赋的,可是久是提不起兴趣,其实我也知道严厉不是最好的办法,时间久了会起到反作用的,这该怎么办呢?”

孩子不愿跨出“舒适圈”的原因

像天天小朋友这样的孩子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除了更严厉更苦恼外,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也有的家长选择向孩子灌输各种的“心灵鸡汤”,其实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才是最重要。

1.对未知事物或环境的恐惧

小孩子认知有限,当他习惯于某一个环境或者某一事物的时候,突然间让他去接触一件新事物或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孩子本能的会发出抵触的情绪,这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本能,所以孩子出现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这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2.认为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

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常常是孩子没到到学习某种技能的年纪就开始超前学习,导致孩子在这个不具备学习的年龄段学习,不但学习兴趣不大,同时学习的进度也过于缓慢。

再加上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会过于严厉要求孩子的学习,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会有放弃的心理。

3.有过类似的不愉快的经历

孩子也有好奇心,也同样好奇没接触过的事物和环境,当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迈出“舒适圈”去“探险”时,迎接他们的有可能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

可能会经历失败,可能会经历挫折,可能会在记忆中留下不好的回忆,对于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就会又缩回他们的“舒适圈”不愿再走出和面对新的环境和事物。

帮助孩子跨出“舒适圈”前,家长要了解认知世界三个区域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不愿走出“舒适圈”的原因,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舒适圈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们迈出“舒适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专有名词——认知世界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心理学上的定义: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

这个理论是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下面的这幅图中3个不同颜色的圆环分别表示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


蓝色区域就代表“舒适区”,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舒适圈”,当人们处于这个区域时,是让自己最有安全感,也最让自己舒适的,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得心应手”。

绿色区域就代表“学习区”,当人们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时,也就意味着开始迎接一些挑战了,会有一些感到不适,但是还能应付。

红色区域就代表“恐慌区”,当人们进入这个区域时,就意味着自己开始从事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了,此时自己会疲于应付,常常会有崩溃的感觉。

那么如果将孩子对应这些区域的话,都水是哪些表现呢?

舒适区:舒适区其实也就代表了孩子现阶段各种能力发展水平,在舒适区里孩子会感到无比的安全和舒适,所有的技能和理论他都能驾轻就熟的学习。

学习区:学习区又可以理解成挑战区,代表着孩子在这个区域里孩子不但会迎接各种挑战,也同时是在挑战中不断学习,在这个区域中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他们会做的更好。

恐慌区:一般孩子进入恐慌区,通常是被迫的行为,也就是家长在让孩子超能力、超范围的去学习,结果可想而知,父母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成绩和结果,同时孩子因为达不到标准会产生恐慌甚至恐惧。

这三个区域看似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实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人们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时,去提高自己,去挑战自己时,一旦适应后,那么“学习区”就会变为“舒适区”。

同时就意味着自己的“舒适区”变大,“舒适区”变得越大,那么人就越有安全感也会越自信,而“恐慌区”中你所适应的部分也会应变成“学习区”。

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了解了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的三个区域,接下来我们父母结合这三个区域应该如何做呢?

生活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我家宝贝其实可聪明了,但就是做事不走心,总是得过且过!”其实这就是孩子喜欢呆在舒适区,不愿迈出舒适区的表现啊。

因此,父母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正确引导孩子认识什么是成功和失败。

前文提到了,孩子不愿走出舒适区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失败,其实是因为他们将成功和失败分别独立开来,并没有将他们看成是有联系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5~9岁的孩子对失败的看法受父母的影响很大。谁都不会是永远失败的,也不会一开始就都是成功的。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要引导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帮助孩子设立短期内能实现的小目标。

很多家长都愿意给孩子设立远大目标,什么考清华啊,出国留学啊,当科学家啊,其实小孩子对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考上清华能干什么。

与其让孩子有一个朦朦胧胧的远大目标,不如帮助孩子设立一个近期内能实现的小目标,这样更能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也更能让孩子愿意去迎接挑战,走出舒适区。

父母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让孩子进入了恐慌区。

有一部分家长会发现一旦孩子适应了学习区,那么他们会继续向前推孩子,给孩子增加学习的量,当孩子承受不了这些压力时,也就意味着孩子进入了恐慌区。

当家长发现孩子处于恐慌区后,就应该意识到是不是我们把孩子逼得太紧了?所以为了避免孩子进入恐慌区,作为家长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把孩子逼入了恐慌区。

一个人正常的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舒适区不断进行扩大的过程,每次进入学习区去挑战新的事物和环境,就是在不断的扩张自己的舒适区。所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和不断挑战的过程。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就是引导孩子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挑战自己的学习区,将更多的学习区变成自己的舒适区,将更多的恐慌区变成自己的学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