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亳州,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走在亳州的老街上随处可遇。
亳州北关,大有街路北,从前有一座宏伟的庙宇,名通真观,是道士修真的地方。古时它北临汪汪水泽(今名哑巴坑),泽北即浩浩涡水,通真观实际就是小明王都亳州时的宫殿遗址。几百年历经沧桑,今仅剩土台,称“明王台”,这就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韩林儿即位称帝的地方。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痛斥官吏是“贼做官,官做贼”,“官人与贼人不争多(差不多)”。当时民间秘密传布的白莲教,在民间宣传:弥勒佛就要降生,明王即将出世。一首广泛传播的民谣说:“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1351年4月,元政府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当时白莲教首领河北栾城韩山童,预先造民谣教孩子们四处传唱:“天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又暗地埋下刻有一只眼的石人,这个石人不久被挖河民工挖了出来。互相传说,消息立刻不胫而走,挑起了民工们的反元情绪。韩山童趁机正要举行武装起义,结果走漏风声,被捕牺牲。其子韩林儿随母逃往砀山夹河隐居起来。同年5月,白莲教的另一首领刘福通率众在颍州(今阜阳市)起义,应者如云。当年9月他们就占领了汝南、信阳、潢州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起义军全用红巾裹头,所以称为“红巾军”。
1355年2月,红巾军攻占亳州,把韩林儿从砀山夹河迎到亳州,拥立为帝,称明王,改用“龙凤”年号,建立“大宋”政权。当时拆城西太清宫之材,建明王宫。红巾军继续向四周发展。1358年,刘福通攻下汴梁(开封),又定汴梁为都城。红巾军大起义发展到最高潮。
1359年,元军攻破汴梁,刘福通与韩林儿败走安丰(寿县)。不久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靠另一支红巾军领袖朱元璋。1363年,朱元璋把韩林儿接到滁州,借韩林儿的声威号召各部红巾军。朱元璋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1367年,韩林儿在江苏瓜步(今瓜埠)渡河时,船沉遇难(有书载乃朱元璋有意派人为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建立了新的王朝,年号洪武,国号明。大明朝之“明”,即来自“明王”之明。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朝与亳州的关系。
今明王台后面的哑巴坑,当时小明王都亳时是没有的。那时明王宫后,直至涡河南岸是一片平地,宫殿后面还有部分宫院。那么怎么突然出现大片水泽呢?原来历经几百年沧桑,尤其反乱年间,宫廷毁坏,砖瓦木料不翼而飞。后来连下面的土壤也保不住了。“拉土卖钱”在明清时俨然成了一个行业。因为明王宫后是一片无主土地,所以拉土换钱之人常年累月,连续不断,数百年来就挖出一个大坑来,类如湖泽。
人们喜欢在那里挖土还有个原因,听原博物馆馆长李灿先生讲,那里从柴家沟往东,沿涡河一带地下埋有很多古墓葬,从西往东分别是春秋墓群、战国墓群、汉墓群。人们从明王宫后连续不断地挖掘出很多汉墓,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哑巴坑就是这样出现的。
听那里的老年人讲,此坑本无名,后因坑的周围先后居住几名哑巴,因而得名。也有的说,此坑形状像一个细腰葫芦(俗名亚腰葫芦),因名亚腰坑,叫白了,叫成了哑巴坑。此亦无从考证。
明王台于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现是败草苍烟,仅剩坑边土台而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ar-qHEBnkjnB-0z2b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