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纳入征信,网友质疑不公平,那血库"贫血"该咋解决?

2019-11-28   排头观察

该支持还是反对?无偿献血纳入征信之后,网友议论纷纷。两周前,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无偿献血,纳入征信",鼓励健康民众积极献血。通知提到,会对献血者,提供公共便利设施、旅游门票方面的优惠措施。

网上普遍的态度,是无偿献血者确实值得尊敬、宣扬和鼓励,但纳入征信,是否存在滥用征信体系的可能,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道德绑架?毕竟,你有献血的伟大胸怀,我有不献血的人身自由。征信系统起到的作用是考核和评价,在中国,一旦涉及到这类词,就免不了产生所谓的道德高地,和随之而来的鄙视链。此外,现实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不适宜献血的人群,这样的激励政策,对他们也不太公平。

对此,相关部门的回应非常明确:无偿献血需要激励,将无偿献血纳入征信是个人信用的加分项目,不献血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以及这个政策仍在探索中,后续会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这样看来,不献血确实不等同于失信。而相关部门之所以顶着压力也要这么做,原因非常简单:我们的医院,实在是太缺血了。

以前的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剧情:说一个人见义勇为受伤住院,手术需要输血,送他来的人立马挽起袖子,对医生讲:输我的血!医生把这人带走,一会儿回来了:血型配不上。然后又有下一位好心人接着上,直到配上型,解决了英雄的用血难题,皆大欢喜,缺血完全不是事儿。

可现实中最常发生的情况,是一个危重病人手术需要用血。医生和护士都面露难色。献血马上用显然不可能,血液在使用之前需要严格的检测,耗时最少也得24小时。血库的备血则常年处于"贫血"状态,如果你平时有留意血库相关的信息,就会发现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过血库告急的报道。

血库缺血的危害性可想而知。全国各地的医院,每天都有大量手术因为血库缺血延迟,很多原本马上手术能治好的病,病人得继续忍受折磨,越拖越严重,部分偏远地区的医院,有时甚至连急诊的用血都无法保证。

在我们印象中,偶尔看到新闻说的都是缺熊猫血之类的特殊血型,其实相对于特殊血型,普通血型的缺口更大。中国需要用血的人太多了,愿意献血的人太少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献血率为1%。也就是说,每100个人里只有一个人在稳定献血,而这100个人都存在随时需要用血的可能。

作为对比,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达到4.54%,这些国家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数的19%,但贡献了全球每年1.125亿次献血总量的一半,中国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数的多少呢?刚好也是19.27%。

2018年,出于种种顾虑,全国各地相继取消了互助献血。在这之后,我们国家所有的用血都只有一种途径:无偿献血。

目前我国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主要是大学生、农民工、军人以及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他们的无私奉献值得尊敬,却仍远不能满足医院的用血需求。大学生、农民工都存在较高的季节流动性,尤其大城市出现用血荒,都是在夏天和冬天。同时天气原因导致人们不愿出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血库的备血。

所以想要拯救用血荒,只有一个办法:加大力度宣传,建立起一支足够庞大、稳定的献血队伍。这也是相关部门之所以会出台这个规定的真正原因。

过去几年,每年都有媒体做问卷调查,问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献血,主要的几个原因也一直没变:觉得献血制度有问题(献血无偿,用血有偿),担心传染疾病、伤害身体健康,还有献血得到的福利太少,缺乏动力。

现在,相关部门就是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努力。给无偿献血者更多的实惠,或许来献血的人就会多一些,我们国家用血的困境也能缓解一些,对于这个政策和我们国家的血荒,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