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秭归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大坝库首,介于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之间,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秭归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截至2017年秭归县辖12个乡镇、8个居委会、186个行政村、1111个村(居)民小组,镇政府驻茅坪镇,总人口372841人。
秭归县,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1992年,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秭归县名来源《 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秭归县境内交通有“一纵”、“两横”、“五环”、“数支”等道路,构筑境内交通网。著名景点有:屈原故里、 屈原庙、读书洞、照面镜、兵书宝剑峡等。2011年秭归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2016年,秭归县全县生产总值118 亿元。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秭归县退出贫困县。
历史沿革
秭归,殷商时期为归国所在地。
西周前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归乡为南郡所辖。
西汉元始二年(2年)置秭归县。秭归之名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据《水经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日秭归。”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而改秭归为长宁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归州。
宋时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十六年(279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秭归县,隶属荆南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隶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名秭归县,1949~1991年,先后隶属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
1979年,秭归县设龙江、三闾、桑坪、水田坝、泄滩、西陵、金沙、两河、团结、磨坪、文化、郭家坝、周坪、芝兰、杨林、茅坪16个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种场、九岭头林场2个农林场。同年9月,秭归县重建62个社辖管理区,辖460个生产大队,3135个生产队。
1984年2月,行政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立区公所;撤销管理区,建立区辖乡镇人民政府;将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秭归县设两个镇:归州镇(原城关镇)、香溪镇(九岭头林场并入);11个区:龙江、三闾、水田坝、泄滩、西陵、两河口、磨坪、郭家坝、周坪、杨林桥、茅坪(茅坪良种场并入)。区下设55个乡、5个乡级镇。
1985年10月,将原两个镇、11个区调整为1个镇、8个镇(区)、2个场、3个区,实行“镇区并存,两块牌子(镇政府、区公所),一套班子”新体制。1个镇即归州镇;8个镇(区):香溪镇(区)、新滩镇(区)、沙镇溪镇(区)、两河口镇(区)、郭家坝镇(区)、周坪镇(区)、杨林桥镇(区)、茅坪镇(区)。2个场:九岭头林场、云台荒药材场;3个区:水田坝区、泄滩区、磨坪区。镇、区下设50个乡、3个乡级镇。县管镇、区,镇管村,区管乡和乡级镇。
1987年10月,秭归县行政区划调整,将原12个区(镇)、50个乡、3个乡级镇改建为8镇8乡,即归州镇、香溪镇、屈原乡、新滩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文化乡、周坪乡、芝兰乡、杨林桥镇、茅坪镇。
1995年10月,秭归县调整行政区划,将8镇8乡撤并为7镇7乡。撤销归州镇、新滩镇和屈原乡,设立屈原镇和香溪镇。将原新滩镇和屈原乡所辖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仓、鲁家河、仙女坪、袁家岭、九龙、高峰、双龙12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屈原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前山坡。将原归州镇和屈原乡的白果园、高姑坪、贾家店、云雾垭、庄屋岭、羊来洞、肖家垭7个村民委员会划归香溪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陶家坡。秭归县7镇7乡分别为:香溪镇、屈原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周坪乡、杨林桥镇、茅坪镇、芝兰乡、文化乡。
2001年1月,秭归县调整行政区划,将7镇7乡撤并为7镇5乡。撤销芝兰乡,将原芝兰乡的行政区域划归周坪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周坪。撤销文化乡,将原文化乡的行政区域划归郭家坝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崔家湾。香溪镇更名为归州镇。秭归县7镇5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杨林桥镇、周坪乡。
2009年4月,周坪乡正式更名为九畹溪镇,将秭归县7镇5乡变为8镇4乡。秭归县8镇4乡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九畹溪镇。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秭归县为湘鄂西片区。
地理环境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库首。介于北纬30°38′~31°11′,东经110°18′~111°0′之间。东与夷陵区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邓村乡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镇、贺家坪镇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镇、溪丘湾乡、茶店子镇,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镇、高桥乡。秭归县东起茅坪镇凤凰山,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起茅坪新县城凤凰山,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东西相距66.1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全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
秭归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县境内为巫山余脉盘踞,层峦叠嶂,岩高谷深,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本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秭归县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初春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倒春寒现象;初夏气候温和,雨水适中,盛夏日均气温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涝出现,夏末湿度减小,炎热少雨,常有伏秋连旱出现;秋季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常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冬季气候比较暖和,少雷雨。县内气候分低山河谷温热区、半高山温暖区、江南南部温湿区、江北东部温凉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20.9%、56.1%、16.4%、6.6%。
秭归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溪河网布,水资源较为丰富,长江横贯县境64公里,有常流溪河135条,分别汇入长江南北的8条水系注入长江,江南有清港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龙马溪、香溪河、良斗河、泄滩河,形成以长江为骨干的“蜈蚣”状水系。还有2个地下水流域,青干河流域、九畹溪流域,以及39个有水洞穴。
长江秭归段,长江由重庆入湖北省,在巴东县破石峡流入秭归县,横贯县境中部,于三峡大坝出境。境内流长64公里,流域面积724.4平方公里。长江在境内又分为3小段:香溪宽谷段,起于巴东县破石峡之黄岩,流经县境内的牛口、上石门、台子湾、泄滩、沙镇溪、归州、屈原庙、下石门、东门头、窑湾溪、卜庄河至香溪河口,流程35公里;西陵峡上段(又称归峡),自香溪河口入西陵峡,流经米仓口、兵书宝剑峡、小新滩、黄岩、新滩、牛肝马肺峡、聚集坊、九曲垴至庙河,流程14.6公里;庙南宽谷段,起自庙河,流经崆岭峡、兰陵溪、银杏沱至茅坪河口,流程14.4公里。
青干河,位于秭归西南部,发源于巴东县绿葱坡,在梅家河乡季家村进入县境,纳龟坪河水,再由西南转向东北,流经梅家河乡谭家岭、尤家湾和沙镇溪镇的马家山、李家河、郭家河、梅坪至沙镇溪注入长江。流域总面积772平方公里,总流长79.9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612平方公里,流长53.9公里,河道落差800米,平均坡降10.5‰,河床平均宽50米,平均水深1米,年均流量19.06立方米/秒。
童庄河,位于秭归南部,发源于云台荒东麓罗家坪村桃树蛸,依次为观沟、仓坪河、平睦河、大岔河、童庄河,流域总面积248平方公里,全长36.6公里。河床平均宽50米,平均水深0.6米,河道落差1278米,平均坡降‰,年均流量6.36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08亿立方米。
九畹溪,位于县境东南部,发源于云台荒南麓、朱棋荒西北部,依次为三渡河、小溪河、杨林河、纸坊河、九畹溪,统称九畹溪。流域总面积590平方公里,全长44.3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14.5平方公里,流长42.3公里,河床宽40~110米,平均水深0.8米,河道落差859米,平均坡降30.6‰,年均流量17.5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5.41亿立方米。
茅坪河,位于秭归东南部,发源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牛角山上端的大青溪,在大溪村斜墩流入县境。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茅坪镇的日月坪、建东、陈家坝、过河口、万家坝、九里庙、杨贵店、青龙嘴等地,流域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总流长25.3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
龙马溪河,位于秭归东北部,发源于新滩镇曾家冲,沿途纳柏树坡溪、破石溪等小溪沟水,由北向南流经干溪、台子树沟、巴东方、上马坪、龙江至原新滩镇东射洪碛注入长江。龙马溪流域总面积50.9平方公里,全长10公里。河床平均宽2.5米,河道落差833米,平均坡降98‰,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0.35亿立方米。
香溪河,位于秭归东北部,有东西两源:东源于神农架林区骡马店,名东河;西源于大神农架的红河,名西河。东西两河分别自东北、西北流至响滩汇为主流。又南流经兴山县高阳镇、峡口镇至游家河入秭归县境,香溪河流域总面积3027平方公里,总流长101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流长11.1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平均水深1.5米,河道落差2108米,平均坡降29.1‰。
吒溪河位于秭归北部,发源于兴山县关门山西麓,在车家河进入县境后依次为凉台河、许家河、袁水河。流长101.4公里,流域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93.7平方公里,流长52.4公里。河床平均宽40米,平均水深0.5米,河道落差1097米,平均坡降13.5‰,年均流量8.34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
泄滩河,位于秭归西北部,发源于大尖山,沿途纳张家河、白家河、龙头溪等小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白家坪、八字坟、黄家山、作坊湾、棋盘岭、陈家湾至泄滩集镇西注入长江。全长17.6公里,流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20米,平均水深0.2米,年均流量1.93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0.61亿立方米。河道落差1000米,平均坡降63.6‰。
青干河流域,为碳酸盐岩类组成的侵蚀构成的中、低山地貌。中生界、古生界灰岩较发育,溶蚀现象严重,岩溶、暗河、溶洞发育。在此流域上段,漏斗、落水洞分布较广,比较稳定的暗河13处,流量在0.1~1立方米/秒之间,其中较大的暗流出口是位于磨坪乡的天生桥、两河口镇的老龙洞,最大流量I.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
九畹溪流域为碳酸盐岩、灰岩类组成的漏斗、落水洞、盲谷、暗河及水平溶洞分布广。在海拔700~1700米,面积近400平方公里的山区内,仅漏斗、落水洞有90余个。漏斗最大底面约100平方米,小者也在20平方米左右,一般深80余米;落水洞洞口直径一般为3~7米不等,洞内宽广,发育甚深,大部分有地下水流动;水平溶洞大小不一,洞口直径一般为2~4米,最小1米。
全县有水洞穴39个,面积达154.38平方米。最大的属两河口镶老龙洞,面积为70平方米,流量为11立方米,秒,跌水落差5米。
风景名胜
西陵峡风景线:长江三峡为全国十大风景区之一,西陵峡为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香溪口,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75公里,由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黄猫峡4个峡区组成。中间以31公里的庙南宽谷分成两段,西段由香溪口至庙河称归峡,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东段在夷陵区境内。
泗溪风景区:处于长江西陵峡南岸茅坪镇境内,距县城10公里,南隔界岭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相望。景区沿大溪水系纵向分布,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1公里,区域面积9平方公里。区内地势起伏,狭谷与宽谷相间分布。由于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灰岩、白云岩,构成多种奇特的造型地貌,并有典型的溶洞发育。景区由7个自然景段、36个景点组成。
九畹溪风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周坪乡境内。东距三峡大坝和新县城20公里。风(吹垭)茅(坪)公路和江南通道均通过景区。是集旅游观光和探险漂流于一体的探险游乐区。九畹溪流长42.3公里,河床宽40~100米。景区内有与屈原文化紧密相关的问天简、聚集坊、灵龟神坛、灵芝岩、求是天碑、雷劈石、九畹兰草等景点,也有巴、楚文化遗址——三峡最大的悬棺群,还有白莲教与清军决战的迎兵河、交战山。特别是九畹溪中段新近发现的奇观——问天地缝(又称中山地缝)。
干溪沟大峡谷:位于县境鹰子山东边,是周坪乡槐树坪汇入九畹溪的一条溪流。穿流于峡谷和岩石之问,溪水清澈见底,溪两岸是幽深高耸的峡谷,人迹罕至,内有光滑陡峭、方方正正突起在山体中的“令牌石”;有形态各异、如兵马武士的山峦“兵马俑”;有形似笑面打坐的胖和尚“笑石大佛”;有层层叠叠、形如灵芝的页岩“灵芝石”等自然景观。
朱棋荒风景区:位于杨林桥镇西南方,距新县城茅坪75公里。景区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5.3公里,海拔最高点老虎笼1844.52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坡度18°~22°。顶部大坪面积0.2平方公里,地势起伏平缓。
链子崖风景区:位于屈原镇长江南岸,距新县城和三峡大坝26公里。链子崖危岩体位于景区内长江南岸的临江陡崖上,在南北长700米、东西长210米的岩体上,被58条大小不等的裂缝所切割,形成总体积达300多万立方米的危岩体,成为长江航道上的严重隐患。1999年,链子崖危岩体整治全面竣工,采用“截载”“锚固”等技术将一堵绝壁危崖紧紧地锚固住。
天生桥:位于新县城西南120公里处的磨坪乡天井坪村。由天然山石连接而成的自然桥,长约40米,宽3米,把两山峡谷横贯。天生桥方圆有犀牛洞、狮子洞、地狱洞等大小溶洞。发源于天生桥的升坪河,泉水潺潺。离桥不远处有一“三龙潭”。
茅坪新县城:三峡工程兴建后,县城东迁茅坪,距三峡大坝仅1公里,县城规划有凤凰山景区、徐家冲国家龙舟训练基地、夔龙山森林公园、归州商贸文化街等景点。
归州新集镇: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县城东迁后,归州镇、香溪镇合并组建新的归州镇,新镇址位于老县城东3公里的陶家坡。集镇建筑风格采用秭归传统的滚龙脊、吊脚楼、马头墙、青石台等建筑技法融入归州新集镇的每一栋楼房和每一条街道,以白墙灰瓦为主色调。共有3条主干道,即九龙路、归乡路、橘源路。建有屈子街、望归亭、归州文化广场、归州文化园、屈原公园、神鱼公园等以屈原传说为主要背景的街景。
乐平里:又名屈坪,落脚坪,是屈原诞生地,位于屈原镇境内。因三闾大夫屈原诞生于此,亦名三阊乡,至今尚存有屈原庙、读书洞、照面井等遗址。乐平里坪前立有两块石碑,分别上书“楚三阊大夫屈原故里”“乐平里”。乐平里有小八景:伏虎降钟、响鼓岩、擂鼓台、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帘滴珍珠、回龙锁水等。
屈原祠:一名清烈公祠,又名屈原庙。原坐落在老县城归州东2.5公里处,1976年,因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将其迁往距归州城东1.5公里的向家坪。1981年省政府将屈原祠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祠由山门、屈原青铜像、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屈原墓5部分组成,依山面江、坐北朝南,占地1.4万多平方米,按中轴线布局。
屈原故里牌坊:原址在老县城归州民主路中段,占地面积25平方米,建筑面积2平方米。整体为重檐木结构,4柱3楼庑殿顶,清光绪十年(1884)建。牌坊上有郭沫若于1965年10月25日题字:“屈原故里”。牌坊左侧并列矗立清光绪十年(1884)立的石碑两块,即“楚大夫屈原故里”“汉昭君王嫱故里”。屈原故里牌坊于2002年3月12日拆迁,复建于新县城茅坪凤凰山山麓东侧,保持原样风貌。
地方特产
秭归脐橙:“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屈原《橘颂》为据,湖北秭归种植柑橘的历史至少有2300年。从20世纪90年代起,经过持续品种改良,如今的秭归“春有伦晚脐橙,夏有蜜奈夏橙,秋有屈乡秋橙,冬有纽荷尔脐橙”,成为我国唯一可四季出产新鲜脐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