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动不动就哭怎么办?心理学:父母警惕孩子的“缩壳心态”

2019-09-19     兰芝妈咪

每次去朋友家总是会遇到下面这些场景:

“不要乱扒饭,乖,好好吃饭”孩子放下沾满饭粒的勺子大哭
“宝宝,你有没有看到妈妈的高跟鞋,是不是你又偷偷拿出来玩。”孩子站的板直,绞着小手,一言不发又开始掉起了眼泪
“这个算数题你都做错几次了,可以认真一点嘛?”孩子又开始一言不发,然后啪嗒啪嗒的掉眼泪。

说实话,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父母都觉得有力使不出,先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凶或者是声音太大,紧接着就是放缓语气去询问孩子到底怎么了。

这时候孩子还是一直哭,什么也不说。让父母有种想帮他却使不上劲的感觉,等他平静下来,又是什么都不说。跟孩子开玩笑说他是爱哭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每次就会莫名奇妙的开始哭,停都停不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些个孩子格外的爱哭?这个年龄应该是孩子们牙牙学语最活泼的一个时期,可为什么有些孩子却容易遇到一些小事就哇哇大哭呢?大概上可以把孩子的这种行为映射出的心态,比喻为“缩壳心态”,把这种爱哭的小孩类比成鸡蛋。

很明显,孩子们都十分的脆弱,小小的批评和不如意便会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就有点类似于鸵鸟心态,但是与鸵鸟心态不同的是,当遇到危险和无法处理的事情,他们往往用哭来解决,不过这两种心态大同小异,本质上都是在逃避问题。

而这种心态到长大还无法改变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们的生活造成严重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溺爱着,不用去改变,渐渐的他就成为了巨婴,什么也不会自己解决。


为什么会出现缩壳心态?

首先这种心态在幼儿时期的出现是十分的正常的,因为新生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一直接受的都是父母的教育和价值观,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逻辑,大多数都是依靠父母给答案,他们跟着去做这样的想法。

而当父母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孩子们给不出自己的理由。

因为所有行为好像都是由父母某句话或者某个行为让自己去做,而不是由他们自己思考之后而得出的结果,他们也并不是很能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是一种对于所有事物的不理解。

然后就是孩子们面对“挫折”的误解,也许是父母的一句询问,又或者是一句矫正他们的行为的语句,都会让他们觉得十分的难以处理。

而这个时候按照以往的一些“经验”,孩子们选择用眼泪来解决这一个事情,也许前几次她哭的时候父母就会放弃询问,然后去关心他为什么而哭,有些性格比较直接的,可能就直接忽略孩子哭的原因,就开始骂起了孩子,只会哭着不做声。


然后慢慢发展到只要孩子闷头哭,温柔点的父母就会安抚他,然后直接忽略之前问题,脾气相对不好的就会指责他做的不对。

而这个时候给他形成了一种想法,之前“挫折”好像得到了解决,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因为不管是指责和关心都忽略了孩子解决不了之前事务的事实,而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习惯于用这种哭起来逃避之前问题的方法,已达到来解决所有他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效果,慢慢的问题“消失”了,他也就认为他也解决了这些问题。


那么当这种心态出现是应该要如何去解决?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肯定是父母悉心的照顾和正确的引导。

当孩子们习以为常的哭泣出现时,其实代表的就是,孩子想要混过去当前这个情况,不管是父母的关心提问还是质问,当孩子们感觉到他们不能解决时,孩子们就会用哭泣这个手段来解决。

这个时候如果还让孩子们保持着他们固有的思想,其实是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的不利的。父母不能有一种心态是孩子还小,以后再教育。而好娃娃要从小抓起这种思维才是可取的,好的品质和思考习惯,要从小就向他灌输。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开始懂得,遇见问题是不能逃避,不管你怎样装看不见,那个问题还是留在那里。

开始让孩子们明白不能去逃避这个道理之后,在开始采用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开始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全部都以父母的话为准。


可以刚开始父母交给他几个非常简单的任务,也许他办的不够漂亮,但实际上这个时候他是有自己的一些思维在里面,而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导他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并告诉他父母是如何理解这句话,又或者如果是父母自己遇到这件事情会是要怎么执行的。

然后再问孩子听过这些话之后的想法,就比如吃饭用勺子乱弄,不应该只是给一句冰冷冷的话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

而是应该跟他讲原因,之后再问他的理解和解决方案,如果他的解决方案跟父母的本来想法一致时,就要及时给出奖励,让他明白,哦,原来这样做是对的。

而且是他所能想明白的对,不像之前那种盲目的顺从,减少“不顺从”就会被父母讨厌的错误思想而造成的压力。


第二个方面改善教育环境

孩子当前所处的教育环境,或者他所能接触到的人,能让他真正的开始学习和模仿一个相对正确的处事风格,正所谓言传身教嘛,孩子们首先接触到的一定是父母,再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在这一方面应该多多注重。

各个长辈之间的教育理念是否相同,不要让孩子一直在迷惑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当他不能解决的时候,又产生了用哭来逃避行为的想法,继而又一直保持缩壳心理的思想。


如果孩子长期保持这种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第1个肯定是前面提到的巨婴形态,就是当孩子长大了以后,他还是习惯于依靠父母来替他做决定,习惯性的把责任加在父母身上,然后这种习惯性的行为,往往也是他的父母,所给他带来了一种心理暗示,就是他什么都不用操心,他的父母什么都可以潜学,他还只是个孩子。

只要哭一哭,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会送到自己面前,会发展到这一步的父母们一般都是会溺爱孩子的人,他们往往把孩子还小这类型的话挂在嘴边,从来不想着去教育他们,学会独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他们十分享受这种孩子们依靠他们的情况,这样看来似乎也并无不妥,但是如果是这种类型的父母,真的要注意了,父母是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身边的。作为一个父母,应该最先让孩子懂得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只会依靠你。


第二个就是,长期以来,有些孩子会形成一种过分自卑的想法,他会直接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成了,自暴自弃,然后什么也不去争取。

这种想法在心里发酵到严重的时候有可能会成为抑郁,这听起来很可怕吧,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些小的心理疾病,这个时候的他会觉得世上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他就是一个无能的人,只感受的到活在世界上的绝望。


看到这的父母也不要太悲观,要时刻记得自己是孩子的后备助力,只要对孩子们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算出现缩壳心态也不要紧张,大人们有时候也会有逃避事情的想法,但是还是会抗下这份责任,所以很明显重点是关注于事情如何解决,同时也要教会孩子们懂得这个重点,适当的放手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成长,不再是那只只会缩在壳里湿漉漉的“丑小鸭”,而是成长为那种敢于可以展翅飞翔的白天鹅。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NfbS20BJleJMoPMFY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