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检查20多遍内裤,就怕上面有血……”

2019-09-18   六层楼医生



图片: Dribbble | 设计: Meg | 责任编辑: 南南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business_6team@163.com

导言

前段时间同事小能愁眉苦脸地和我说:“我觉得我有强迫症,家里孩子每次玩玩具铺得满地都是,我看见了都很难受,必须给规整好。但是孩子还没玩完,我就收拾了,导致孩子总哭……可我也没办法啊,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之前有位早孕妈妈也和老六说,因为之前流产过两次,现在每天她都要看自己的内裤二十多次,检查有没有出血。不看就会担心是不是又出血了,看了才会放心一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强迫症。

还有一位女性朋友也是,每次画眉毛都恨不得拿尺子一点点量,有一点点不对称都得重新画,然而越着急越画不好,越画不好越忍不了……有时候恨不得砸了镜子,可最终还是得画到对称为止。

上面的例子里表现出来的症状有轻有重,有的可能只是“强迫倾向”,有的则可能确实是“强迫症”。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常常听到别人说“强迫症”,有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强迫症”。实际上,到底只是“强迫倾向”还是“强迫症”,这需要我们进行分辨。

有你们需要的地方就有六战队,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究竟什么才是“强迫症”。

什么是强迫症和强迫倾向?

简单来说,强迫症和强迫倾向的表现形式都是强迫思维(反复出现的、侵入性的、不必要的想法和冲动)和强迫行为(重复的行为或精神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症状程度及是否可以被控制。

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下常见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都有哪些。

  • 常见的强迫行为

反复洗手;

把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所有东西按顺序摆放;

来来回回检查门窗是否锁好;

格外偏爱某个固定数字;

爱囤积;

……

  • 常见的强迫思维

“XX好脏啊,我碰到了,我得洗干净,不然我会生病,家里人都会被我传染……”

“家里的门锁了吗?锁了吧?不行,我得回去看看,不然进小偷了怎么办……”

“红绿灯得等三次才能过,不然会受到惩罚的……”

……

需要注意的是,强迫思维往往会伴随着反强迫思维,比如洗手时会不断地想“真脏,差点被传染细菌!我得好好洗洗”“应该可以了,没事了吧?不用洗了”“不行,还得洗!”……根本停不下来。

(当然,具体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表现还是视个人情况而定。)

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强迫行为(洗手)是为了应对或者抵消强迫思维(脏)而被迫发生的

明白了什么是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两个症状的表现程度来区分强迫倾向和强迫症了。

如何诊断呢?

说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个诊断标准呢?还真有。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为:

A. 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两者皆有。

B. 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毒品、滥用的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D. 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达到上述诊断标准的,基本可以诊断为强迫症。而没有达到这几条标准的,最多只能说是强迫倾向。

当然,在实际诊断中,医生或咨询师除了通过患者口述及表现出的实际情况对应DSM-5的诊断标准,一般也会借助相应的测量量表来辅助判断。

从诊断标准中可以看出,强迫症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并且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而强迫倾向则远远没有那么严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所说的“强迫症”,通常都只是“强迫倾向”

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属于强迫行为范畴的“小癖好”,比如我自己就喜欢把钱捋直,按照同一面、同一个方向整理好,但是着急付钱或者有急事的时候也会接过钱一把塞进兜里。

这些都是可以接受,因为它们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有时候还会让人从中得到满足和享受。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互相分享各自的小癖好来增进人际交往……

但是,不管我们是给自己打上“强迫症”的标签,或者是在语言上“戏谑”强迫症(比如常见的“如何逼死强迫症”、“这个动图治好了我的强迫症”等说法),也别忘了身边那些真实存在的强迫症患者。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即OC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且难以治愈的慢性精神障碍之一。

并且有多项研究表明,强迫症在儿童和成年人中越来越普遍,患病率高达2%~3%,不同国家的平均患病率为1%,终生患病率为2%~2.5%。

他们的痛苦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我们可能是带点小苦恼,甚至是小骄傲地说出“我有强迫症”这句话,但事实上,这可能会导致真正患有强迫症的患者更倾向于将自己隐藏起来,而不是寻求帮助

强迫症能治疗吗?

因为强迫症的症状特殊性,开始发生的时候并不会引起注意,并且大多患者也会羞于就医,所以很多患者往往是在症状出现多年之后才去医院。这给强迫症的治愈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不过它也并非无法治愈。目前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手段,疗效还不错,但治疗的周期比较长,可不能半途而废哦。

而对于有强迫倾向的,如果已经自我察觉到且带来了困扰,影响到工作或生活,建议先就医,排除躯体疾病,再去精神科(大部分医院现在也设有“心理门诊”)确诊,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者心理咨询

一种病症能走到台前被大众看到,这值得欣慰,但它不该被我们滥用,以至于被轻视,甚至被厌烦……

记住,有问题就去看医生,不要担心,也不要急着给自己打上标签,这并不可耻,也不值得炫耀,更不应该被戏谑。

如果你事事都存在强迫,那可能要考虑强迫型人格了,emmm,参考处女座(我们编辑就是

)。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荟琦. 动机冲突对强迫症患者选择安全行为的影响[D]. 西南大学,2017,(4):1-3

[2] 段俞戎,吴海苏. 强迫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12):893-898.

[3] 美国精神医学会.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109-110.

[4] 刘春英,张晓菲,任丽娜,等.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和治疗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