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乡沿卫河走,于京广铁路桥东100米处,会看见一座桥,建于20世纪30年代,桥长70多米,宽6米。
后来,因这座桥北边的通丰面粉厂把动力系统由水力驱动改为电力驱动的缘故,老百姓都管面粉厂叫“火磨厂”,这座桥被叫做了“火磨桥”。
站在火磨楼,望见火磨桥 摄影:王嘉俊
20世纪七十年代前,桥两岸是码头,一船又一船的麦子运进“火磨厂”磨成面粉,再装船运到外地。桥南岸是当时新乡最繁华的地区,很多商贸活动都经过此桥。
火磨桥头火磨厂 摄影:王嘉俊
1968年,27岁的裴宏斌从供电局来到这里,成为厂里的一名电工。
当时有人问他,为何作此选择,他坚定地说:“无论你是谁,谁能不吃面”。意思是,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丰的面粉好吃,这里的面粉,几乎是当时幸福生活的“标配”。
裴宏斌登上“通丰厂”主楼。 摄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级而上,一颗心的砰砰跳动与脚踩在碎水泥块上发出的声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单且温暖的悲伤恋歌!
要不是曾走过无数遍,他不会以78岁的年纪,还能在破碎易滑的楼梯上走得如此轻快。
站在这里,老人再一次湿了眼眶。
触景生情 摄影:苏迒
“可是,现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说,从2004年以后,这家面粉厂迅速没落。
寂寞秋梦,在繁华深处 摄影:苏迒
其实,自1919年始,该工厂被民族实业家创立,后被日军夺取,再被国民党控制,又在共产党的支持和带领下回到人民手中,“通丰”所走过的,是一段漫长的、并不通畅、却成果颇丰的路。
1、落户新乡
孙多森,字荫庭,安徽寿县城关人,是光绪帝师孙家鼐的侄孙,孙家鼐是咸丰状元、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办人。孙多森的父亲孙传樾曾任南京洋务局总办,母亲是李鸿章的侄女。
孙多森发现外国机制面粉色白细腻,售价是土面粉的4倍,仍受国人欢迎。国家为鼓励面粉业发展,还给予免税优惠。
于是,他决定抢滩上海。经过两年筹办,中国第一家华商面粉公司——阜丰面粉厂正式开张,该厂用洋麦和国麦混合,更适合中国人口味,且价格便宜很多。
民国三年,“一战”爆发,上海面粉工业生产进入“黄金时代”。
民国八年,阜丰面粉厂采用电动机代替蒸汽引擎。为扩大再生产,决定在新乡开办通丰面粉厂。
阜丰机器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
1919年,通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汉铁路东侧、卫河北岸购地90亩,孙多森入股30万元、通惠实业公司8.8万元、徐士章5万元、袁乃宽2万元,共计投资50万元(银元)。
经过一年建设,1920年7月,通丰机器面粉厂建成,有五层砖木结构的制粉楼、仓库、宿舍、四合院办公室等400余间。设有以锅炉引擎为动力的机制磨18部,烟管锅炉3座,360匹马力的卧式双汽缸引擎1部。
为方便运输,该厂还在卫河设立码头,又从京汉铁路引接铁路专线。
引入厂区的铁路专线,右侧西墙外即如今的京广铁路。 摄影:王嘉俊
通丰机器面粉厂开业时,招募职工300余人。投产后,日产等级面粉达到5400余袋,占据了全国20%的市场。
该厂还设有麦庄和粉庄,麦庄负责收购小麦,又分南庄、新庄,南庄负责收购信阳、驻马店、周口一带的小麦,新庄负责收购辉县、汲县、汤阴一带的小麦;粉庄负责销售面粉。
摄影:王嘉俊
“通丰”是新乡市最早的、规模最大的私人资本工业企业之一,也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资经营的面粉公司。一开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经营之路,注册了“万象”“双喜”“大喜”“大吉”等商标,红绿“大喜”牌面粉销往京、津、石家庄等地,红绿“万象”牌面粉销往南部的开封等市,享誉全国。
右侧为面粉厂水塔 摄影:王嘉俊
清末最后一位文科进士、林则徐侄孙、直隶提学使林葆恒,也曾任新乡通丰面粉厂经理。
然而,创办人孙多森于1919年去世也没能看到通丰机器面粉厂的落成。该厂是他投资的最后一个项目。
老“火磨”的“青葱岁月” 摄影:苏迒
2、建立工会组织
1927年4月 新乡县“工会整理委员会”在通丰面粉厂召开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5人,正式成立县总工会。城内各机关、团体派人参加会议,并向大会赠送“劳工神圣”横匾。
1937年“七七事变”后,通丰面粉厂停产。时任经理孙仲维奉上海阜丰总厂之命,于9月将厂内的磨辊、皮带、筛绢等主要机件及原材料装了几车皮仓皇南运,其他工具、家具等就地出卖。向工人每人发给三个月的工资为遣散费后给予解散,经理、厂长、会计等主要高管也相继离去。
1938年2月新乡沦陷,日军进驻通丰面粉厂后,派100余人经四个月的安装修配,于7月15日强制开工。日产面粉3000余袋,以供军需为主。
在“火磨”主楼,望向京广铁路桥。 摄影:王嘉俊
3、火烧“火磨厂”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块村人。
李毅之是平汉抗日游击支队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新乡市的第一任市长。其堂兄李霞生是齐白石的弟子,新乡沦陷后,原本在北平美专跟随齐白石学画的李霞生投笔从戎,追随弟弟李毅之回乡抗日。
李毅之组建游击支队后,将已被日军占领的通丰面粉厂当作袭击目标。
“火磨厂”有个刘大个儿,是个地下党。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几个游击队员持日寇发的“良民证”混进县城,在刘大个儿的引领下进入面粉厂。待夜幕降临,他们将厂里的洋油浇到机器和麦垛上,引火点燃。熊熊大火顿时照亮了整个新乡县城。日寇储粮被烧后,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饥。
此次大火烧毁了18部机器和1座5层大楼,造成数十万的经济损失(据说仅建粉楼一项即花日钞70余万元),迫使日军军用面粉供应停顿8个月之久。
大火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马上组织复建。1939年元月开始,由日商承包、设计并施工。并由天津运来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运来9部磨子(美式),于8月份投产,建设速度之快也是惊人的。
4、归于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战败,将通丰面粉厂移交国民党,由开封区特派员办公处代管,并改称新乡面粉厂。
1948年6月1日,“新乡面粉厂”又改为联勤总部第七粮秣厂第一分厂。同年11月1日,改为联勤总司令部第七粮秣厂第一工厂。
倔强挺立的立桶库 摄影:苏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乡国民党守军已是孤立无援,国民党四十军派特务营的工兵连带了40名石匠,在新乡电灯公司和通丰面粉厂埋放炸药数百斤,准备弃城逃跑时炸毁厂房和机器。中共太行区委新乡城工委书记王锡璋(后为新乡市副市长)获悉后,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调铁路党支部傅梦祥等到公司组织工人护厂,并以战争罪警告国民党军,最终成功阻止了破坏。
新乡广播电视台记者种亮实地记录“火磨厂”
1949年5月5日,新乡和平解放,通丰面粉厂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该厂与新乡铁路、纱厂、榨油厂、水电公司、同丰蛋厂、邮局、电讯局等10大企业开始恢复生产。
1955年春,通丰面粉厂改扩建,掀去了过重的楼顶保温层,改为钢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该厂时磨产量达28袋,创造了全国先进记录(当时“时磨产量”全国先进记录为21.69袋)。
“火磨”主楼后面的仓库区 摄影:王嘉俊
5、《白杨树》终付一炬
姚雪垠,从1957年开始创作约230万字的《李自成》,历时30余年,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而他更早动笔的《白杨树》的故事则发生在新乡。
1954年至1955年,姚雪垠根据自己在通丰面粉厂体验生活时挖掘的素材,创作了一部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衰史的长篇小说《白杨树》,故事从一战开始写到抗战初期。
寂寞阶梯, 深楼锁旧梦 摄影:苏迒
可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要求“停止写作”。姚雪垠一气之下,将20多万字的心血付之一炬。晚年时他每每忆及此事,仍含着眼泪就像失去孩子一般,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痛惜不已。
6、当爱已成往事,而今迈步从头越
卫河是新乡的母亲河!在河边,有新乡近代工业的“母体”之一—— “火磨”。
如今,船去帆尽,记忆依旧温热,但厂区已荒芜多年!
郭清桐(左)与裴宏斌(右) 摄影:苏迒
现年84岁的郭清桐,1956年经过考试,进入厂里当学徒工,1982年,他成为厂长。
郭清桐回忆说,在他1995年退休时,“火磨厂”的饼干车间、方便面车间、杂粮车间、制粉车间等,还业务繁忙,生产昼夜不息!
如今,面对着禁闭的大门,很多人心有不甘,很多人心生怀念,很多人心怀希望。
大门,锁了谁的记忆? 摄影:苏迒
不过,一座厂房在岁月中渐行渐远,一个产业却愈发风生水起。
近年来,新乡市倾力打造“中国第一麦”, 创造了国内小麦产业的六个第一。“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在业内形成共识。
向上滑动阅览
全国第一家注册原粮商标。2001年,在全国首家注册“金粒”牌优质专用小麦原粮商标,结束了国内大宗农产品有品无牌的历史。
全国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麦。2002年,延津县2.5万吨“金粒”小麦出口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被称为我国食用磨粉小麦出口的“破冰之旅”。
全国第一家制定小麦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2003年,在全国第一家制定了《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生产标准》,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在全省推广执行。
全国第一家作为交割粮实现期货交易。2003年,延津硬质小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与加麦、美麦并列成为国内外小麦价格走势的风向标。
全国第一家成立大宗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优质小麦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使延津小麦品质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全国第一家实现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化经营。
新良、克明、云鹤、笑脸等企业傲然崛起。新乡还成了茅台酒的“第一车间”、酒鬼酒的北方基地。
今年7月,年加工面粉50万吨、挂面15万吨、浓香花生油10万吨的鲁花食品产业园项目也已在延津开工建设……
身在老“火磨”,感受新“新乡” 摄影:苏迒
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一些老建筑也被酿成了一壶壶“老酒”,铭记着历史,香醇着时光!
卫河流过火磨厂 摄影:苏迒
2018年7月,新乡市政府公布了新乡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火磨桥”名列其中。
那,桥头这座刚满“100岁”的“火磨厂”,又将迎来怎样的明天呢?
来源:相约新乡 作者:王嘉俊 孙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