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的山水画作品

2019-09-18   美学与艺术

隋唐时,我国的山水画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出现了不少专门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画家。而五代和北宋则是这一画科重要的发展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意境更加深邃,技法也更加完善。涌现出了许多出色的山水画家,有的以表现北方雄伟壮阔的崇山峻岭闻名,有的则以描画南方秀丽多姿的水乡著称,显现了各自的地方特色。由于表现对象的差异,因而绘画技法也有所不同。描绘北方的山川,画家用笔较粗硬,山石的轮廓分明,笔触清晰可辨,为的是能体现出高大山脉坚硬的石质;而描绘南方的水乡,画家用笔都比较柔和,除去用轻软的线条勾划外,还十分注重水墨渲染的效果,这些技法则是为反映南方地势平远开阔,江河湖泊繁多,气候湿润多雨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

范宽《雪山萧寺图》

这些风格不同、技法上各有特点的画家,都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家可以开列出长长的名单来,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许道宁、燕文贵……他们的画风对于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李成、范宽和董源最为人们所称道,被誉为“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汤屋《画鉴》)。

范宽的山水画在北宋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擅长描绘北方雄伟山川的画家。

范宽其实并非名宽,画史上记载他名中正,字中立,因其“性宽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其性最缓,故以宽称之,知中立不以名著耳”(夏文彦《图绘宝鉴》)。这么说来,范宽这个宽字还带有外号性质呢,久而久之,他的真名中正,反而不大被人提及,这种情况在绘画史上并不多见。范宽是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经常往来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洛阳之间,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至北宋天圣五年(950-1027)左右。他好饮酒,信奉道教,举止疏放,没有做过官,是个在野的文人画家。

范宽曾经跟随五代、宋初的画家荆浩、李成学画,但不久就感到不满足,认为“与其师人,不若师之造化”,于是他把家搬到陕西南部的终南山、太华山中去,整日与山岩林木为伴。那里的雄伟壮阔、高大坚实的山脉给画家以强烈的感受,在他的作品里见不到曲水环抱、细柳成荫的那种南方水乡常见的小巧精致的景色,而笔端所展示的是北方山川的壮美。这样的风景反映到范宽的画面上就具有逼人的气势。范宽在构图上的特点是充实饱满,画山从来不取局部,而是从山巅至山脚,顶天立地,将整座山的全貌推到观画者的眼前,让人感到山的分量和气魄。人们称赞他的作品能“得山之骨法”。

《雪景寒林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由三块绢拼接而成的山水画巨作,它表现了冬日北方的山川,这正是范宽经常采用的题材。画中群峰壁立,山间长满了密密的层林,山坳里画有村舍,山脚下溪水环绕,一座木桥架在水上。山石重叠深邃,雪后的群山披上了银装,更加显得壮丽妖娆。

范宽《雪景寒林图》

全画纯用水墨画成,不施色彩,天空及水面均以淡墨渲染,山头及水边坡岸处留出空白,树木用浓墨粗笔画出,枝干显得挺拔硬重,在濛濛的山间格外分明。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总结山水画创作经验时形容:“冬山惨淡而如睡。”看到范宽这件寒气逼人的作品,确实有这种感受。但范宽并不满足于仅仅表现自然的山川,他在这个环境里特地安排了一个人正在开启门户向外张望的细节,这几乎不被人注意的细小动作,使画面上凝固、静穆、寒冷的气氛中,透出一股生机勃勃的活力。

范宽的用笔以雄强、苍劲和浑厚为特色,所用的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密集、短促、有力,浑然一体,出色地刻画出了山石的走向、转折和正侧。范宽又极善用墨,墨色浓厚、沉郁,在山石皴法的基础上,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笼染”,突出了山中阴晴雨雪的变幻,增添了画面的气氛。范宽的作品既气势浑厚,又秀润苍郁。

范宽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除《雪景寒林图》外,仅存《溪山行旅图》和《雪山萧寺图》两幅,这两幅也都是气势夺人的山水巨作。

范宽《溪山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