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之前,运动一场接着一场,而吃喝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也被漠视,忽略。1980年代,日常重新回归常识,许多人来到中国,端起了相机,记录下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下面这组照片上记录的就是曾经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时间过去了30多年,恍如隔世,心酸也好,怀念也罢,我们用一张张压得扁平的照片重现那个年代与吃喝相关的日常。
1983年 大同 早餐的油条
油条是北方地区最熟悉不过的早点,至今依然能在大部分地方地区见到这一幕。只不过基本上见不到烧木柴的锅灶了。
1978年 中国 饺子馆
鲜肉水饺的价格是:二两,贰角,十四个。按照时间推测,那时候还需要使用粮票。中间的小伙子手里端着的,应该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北方话叫:原汤化原食。
1984年 昆明 锅贴
看小伙子胸前的围巾,写的应该是“五华区饮食公司”,国营企业。炉子里炭火旺盛,想必这锅贴滋味不差。
1985年 昆明
1984年昆明 小锅米线
30多年之后,昆明的小锅米线与那时的形式没有变化,无非以前是煤炉,现在是燃气。炭火上的三个铜锅看样子已经有些年头了。
1985年成都 茶馆
这是1985年成都某一天的下午4点55分。时间就此定格。日历上显示的日期是某一个月的28号。
1979年 北京 面条
北方的抻面,需要先盘条,后饧面,做打卤面还是炸酱面都好吃,要的是这种劲道。如今北京的面馆里几乎见不到有人这么做面了。
1984年桂林 路边摊
1980年代的桂林山水已经甲天下,许多国外游客开始慕名而来。两家小店,都是山寨了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两家餐厅的名字:杭州的楼外楼,苏州的得月楼。1983年,一部电影《小小得月楼》叫得月楼名声大震。这时的物价是:馄饨2毛,馄饨面2毛5.
1985年 成都 茶馆
成都人离不开茶馆,有人在茶馆里摆龙门阵,有人在里面酣睡。门口的价目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一碗茶的价格:最便宜的是二级花茶,0.18元一碗,最贵的则是明前特花,价格是0.35元。
1985年,广州 小餐馆
1985年的广州,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餐厅门口的菜单上罗列着菜单,价格从几毛钱到一两块钱不等,在这家餐厅里,价格最贵的菜是蚝油凤爪,价格2.50元。
1979年 中国 蒸馒头
这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一幕,硕大的笼屉,蒸馒头。这可能是某个单位的食堂,或者是某家餐厅的后厨。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中,馒头做得好的人,就应该长成这个模样。
1988年北京
入冬的街道,摆满了冬储大白菜。这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北京人来说,是最熟悉的记忆,甚至隔空就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烂白菜的味道。那时候,家家户户冬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各种白菜。
1985年湖南岳阳
这里有孤独的童年。一个小姑娘坐在外面默默吃完一顿饭,她被一声喀嚓声记录下来。
1985年广州 户外茶馆
令人感兴趣的是上角的标示:如发现茶杯无消毒的奖五角。那个年代的广州,已经开始讲究服务意识了。
1988年北京 一家餐厅
这个餐厅叫欧美酒家。开业于1988年6月,当年北京川菜已经开始流行,所以门口写着正宗川菜的招牌,叫我更感兴趣的是,这家店居然还有铁板烧。欧美酒家至今还在,只是已搬进了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里。
1984年拉萨
看不出大姐手里拿着什么,似乎是一个计算器。前面的酥油似乎正在冒着香气。
1982年北京
北京的街头,最醒目的是北冰洋。那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1987年北京 街头
如今的大妈们都在跳广场舞,那个年代的大妈们都在练气功。玩法不同,但是大妈是永恒的。
照片来源于Magnum Photos以及互联网
摄影作品来源自多名摄影师,包括Leroy W. Demery, Jr、Aad van der Drift等。